(必考题)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经典复习题(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的变化,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白磷自燃B.铁生锈、干冰升华
C.冰化成水、火药爆炸D.硫燃烧、电解水B
解析:B
A、酒精酸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白磷自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铁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干冰升华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C、冰化成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火药爆炸是物质与氧气发生了剧烈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D、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都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
【点睛】
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B.食物腐烂C.电灯发光D.冰雪融化B
解析:B
A、汽油挥发是液态变成气态,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
B、食物腐烂的过程中发生了缓慢地氧化反应,故为化学变化,故B正确;
C、电灯发光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冰雪融化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是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3.小明利用蜡烛进行实验,有关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B.蜡烛燃烧火焰分为三层
C.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先变黑
D.蜡烛熄灭后产生一缕白烟,其成分为水蒸气D
解析:D
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A正确。
B、蜡烛燃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B正确。
C、酒精灯火焰,外焰温度高,故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先变黑,C正确。
D、蜡烛熄灭后产生一缕白烟,其成分为石蜡蒸汽,D错误。
故选:D。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时,细口瓶上的标签向着手心,是为了防止试剂淌下腐蚀标签
B.吸取液体后的胶头滴管应保持胶头在上,是为了避免液体倒流腐蚀胶头
C.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对着自己或他人,是为了防止管内液体喷出伤人
D.将未用完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中,是为了节约药品D
解析:D
A、倾倒液体时,细口瓶上的标签向着手心,是为了防止试剂淌下腐蚀标签,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吸取液体后的胶头滴管应保持胶头在上,是为了避免液体倒流腐蚀胶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对着自己或他人,是为了防止管内液体喷出伤人,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将未用完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中,会污染药品,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下列药品的存放和取用方式不合理的是
A.盐酸存放在细口瓶中
B.用滴管取用大量液体
C.大理石存放在广口瓶中
D.用量筒取用一定量的液体B
解析:B
A、盐酸是液体,液体药品要存放在细口瓶中,便于倾倒,故A正确;
B、胶头滴管容积小,只能用于取用少量的液体药品,滴管尖端要悬空在容器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部,故B不正确;
C、固体药品存放在广口瓶中,大理石是固体颗粒,便于取用。
故C正确;
D、取一定体积液体所以需选择有刻度的仪器,即用量筒,量筒的用途是量度液体的体积,不能加热,也不能做反应容器,也不能配制溶液,故D正确;
故选:B。
6.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实验探究的基础和保证。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加热液体
B.倾倒液体
C.量取液体时读数
D.点燃酒精灯 C
解析:C
A、加热液体,向其中加入液体药品,药品的量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错误;
B、往试管内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试管要略微倾斜,瓶口紧挨着试管口倾倒,避免液体溅出.故操作不规范
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正确;
D、点燃酒精灯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会引发火灾,错误;
故选C。
7.酒精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在抗疫期间被广泛使用。
下列有关酒精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具有可燃性B.易挥发C.有特殊气味D.易溶于水A
解析:A
【分析】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A、酒精具有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酒精易挥发,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酒精有特殊气味,气味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酒精易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新增的“飞花令”环节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大呼过瘾。
下列以“生”为关键词的诗句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叶落槐亭院,冰生竹阁池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
解析:D
A.云的生成,为水的三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
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月亮从海面升起,没有新物质的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
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冰的生成,为水的三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
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野草燃烧过程,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化学变化是指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9.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变质B.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C.水结冰D.海水晒盐A
解析:A
A、食物腐败变质生成了菌类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分离液体空气制氧气是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进行的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海水晒盐只是水分的蒸发,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 错。
故选:A。
【点睛】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10.装置的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有很多,如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
当缓慢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长颈漏斗下端口产生气泡
B.瓶中液面上升
C.注射器内有液体
D.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D
解析:D
A、如图检查装置气密性,当缓慢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注射器中的空气进入锥形瓶中,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瓶内液体就有一部分被压回长颈漏斗中,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长颈漏斗下端口不会产生气泡,选项A不正确;
B、图中,当缓慢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注射器中的空气进入锥形瓶中,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瓶内液体就有一部分被压回长颈漏斗中,瓶中液面下降,不会出现瓶中
液面上升的现象,选项B不正确;
C、图中,当缓慢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注射器中的空气进入锥形瓶中,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瓶内液体就有一部分被压回长颈漏斗中,瓶中液面下降,且注射器连接的导管只稍微露出橡皮塞,不跟液体接触,注射器内不可能有液体进入,选项C不正确;
D、图中,当缓慢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注射器中的空气进入锥形瓶中,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瓶内液体就有一部分被压回长颈漏斗中,瓶中液面下降,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装置气密性良好的现象,要从缓慢推注射器活塞,造成瓶内压强增大的角度分析。
11.下列发生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苹果腐烂B.榨取果汁
C.面包发霉D.金属生锈B
解析:B
A、苹果腐烂的过程中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不符合题意;
B、榨取果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符合题意;
C、面包发霉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不符合题意;
D、金属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2.将鸡蛋放入白醋中,蛋壳表面有很多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呢?小明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假设B.设计实验C.交流评价D.得出结论B
解析:B
根据题意,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在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设计实验的环节。
故选:B。
【点睛】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13.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A.两人合作滴加液体B.读取液体体积
C.取少量液体D.手按短柄加热液体 B
解析:B
A、使用胶头滴管滴入试剂时,胶头滴管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所以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两人合作滴加液体容易使胶头滴管接触容器壁,不符合题意;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符合题意;
C、使用胶头滴管时先挤压胶头,排出空气,再伸入溶液中吸取,图示显示溶液中有大量气泡,说明操作不规范,不符合题意;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大拇指握在试管夹的长柄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是这样的:首先也要给试管进行预热,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灯焰固定在放液体的部位加热。
需要注意的是:1.试管内液体的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体积的1/3。
2.加热时,应使试管倾斜并与桌面成45°左右,并不时地移动试管。
3.为避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
4.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手应该拿住试管夹的长柄部分,切不可把大拇指按在短柄上,以免造成试管脱落。
14.下列做法可能导致试管炸烈的是()
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容积的1/3;⑤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的液体A.①③⑤B.②④C.②③⑤D.③④⑤C
解析:C
【解析】
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不会引起试管炸裂;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引起试管炸裂;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引起试管炸裂;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会使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喷出,不会引起试管炸裂;⑤没有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会引起
试管炸裂;
故选:C。
15.下列图示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A.连接导管.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加热液体
D.倾倒液体C
解析:C
A、润湿的玻璃导管容易与橡胶管连接;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烧杯中的玻璃导管有气泡产生,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D、倾倒液体时,试管略微倾斜,试剂瓶盖倒放在桌面上;
故选:C。
二、填空题
16.量取8mL水,应选用__________mL的量筒(填5ml、10ml、20ml),正确读数的方法是视线与________保持水平, 若倒出一部分液体后,俯视量筒读数为6ml,则从量筒倒出液体的体积____(填“>”、“<”或“=”)2ml。
10mL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分析】量筒的正确使用
解析:10mL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
【分析】
量筒的正确使用。
量筒的选择要注意量程略大于要量液体的体积,量取8mL水,应选用10ml,正确读数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液体体积会偏大,读数会偏小,俯视相反,若倒出一部分液体后,俯视量筒读数为6mL,实际量筒中的液体小于6ml,
倒出的液体大于8mL-6ml=2mL,
故填:10mL;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
【点睛】
无论是仰视量筒读数还是俯视量筒读数要注意题目中的问题,是问液体的体积还是量筒的读数。
17.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④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⑤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⑥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边汽化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根据上述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填序号),化学性质有_____(填序号)。
点燃酒精灯的全过程中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____(填文字),发生的化学变化是_____(填文字)。
①②③④⑤汽化燃烧
解析:①②③④ ⑤ 汽化燃烧
①酒精的颜色、气味和状态不需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②酒精的挥发性不需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③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是酒精的溶解性,溶解性不需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④酒精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描述的是酒精的溶解能力,不需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⑤酒精易燃烧,是酒精的可燃性,可燃性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由上述分析可知,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的是①②③④,故填①②③④;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⑤,故填⑤;
点燃酒精灯时,酒精汽化只是酒精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即酒精的汽化属于物理变化,点燃酒精灯的全过程中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汽化;
酒精燃烧后生成新物质二氧化碳与水,所以酒精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填燃烧。
【点睛】
在描述物质的语句中,带有“能”、“可”、“会”、“易”等词语的语句,描述的是物质的性质,带有“生成了”、“形成了”等词语的语句,描述的是物质的变化。
18.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请填写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的空格:
(1)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________盖灭,不可以用嘴吹灭;
(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必须先_________再加药品;
(3)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应预先_______________;
(4)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 (填写“俯视”、“仰视”或“保持水平”)。
灯帽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保持水平
解析:灯帽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保持水平
(1)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而不能用嘴吹灭.
(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都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
(3)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应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4)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正确的读法是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
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19.生活中用蜡烛应急照明,或者营造气氛。
(1)蜡烛点燃后长度变短,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
(2)香熏蜡烛一般用玻璃容器盛装,含有香料,燃烧时可闻到香味。
香薰蜡烛可燃烧长达10小时,比普通蜡烛长得多。
下列关于香薰蜡烛的说法,合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点燃蜡烛后香料逐渐挥发,其分子间隔变大且不断运动
B玻璃容器可以留住熔化的蜡液,延长燃烧时间,避免浪费
C蜡烛燃烧时,参加化学反应的只有石蜡一种物质不能AB
解析:不能AB
(1)蜡烛点燃后长度变短只是物质形状的改变,无法证明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故填:不能;
(2)由题干信息可知:
A.点燃蜡烛后香料逐渐挥发,其分子间隔变大且不断运动,正确;
B.玻璃容器可以留住熔化的蜡液,延长燃烧时间,避免浪费,正确;
C.蜡烛燃烧时,参加化学反应的是石蜡与氧气,错误。
故选:AB。
20.①铁熔化成铁水②葡萄酿成酒③纸张可以燃烧④胆矾是蓝色晶体。
上述情况:(1)描述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2)描述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
(3)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4)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
④③①②
解析:④ ③ ① ②
试题分析: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两者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1)描述物理性质的是④胆矾是蓝色晶体
(2)描述化学性质的是③纸张可以燃烧
(3)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①铁熔化成铁水
(4)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②葡萄酿成酒
考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21.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___,加热前先使试管在火焰上来回移动,这种方法叫______;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记不可使试管口对着_____。
1/3预热自己或他人
解析:1/3 预热自己或他人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试管前要对试管进行预热;用试管加热液体药品时,切记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者他人,以防止液体沸腾外溅伤人。
22.实验室用的药品有的有毒,有的有腐蚀性.为了安全在实验室使用药品时应做到“三不”不能用手________,不要把鼻孔凑到_________去闻气味,绝对不可品尝____。
直接接触药品容器口任何药品
解析:直接接触药品,容器口,任何药品
实验室用的药品有的有毒,有的有腐蚀性,为了安全,一定要遵守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所以在实验室使用药品时应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要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特别是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点睛】
做实验需要清楚实验用品的性质,从而安全试验。
23.征服原子——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
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 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___________,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
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 _________中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_________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____。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_________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电子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推理模型【解析】(1)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卢瑟福通过实验推测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在科学研究中像
解析:电子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推理模型
【解析】
(1)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
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 中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卢瑟福通过实验,推测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推理。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24.(1)如图是实验常用的实验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①取用块状固体药品,可选用的仪器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②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可选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
③欲给100mL水进行加热,除了需要带铁圈的铁架台、石棉网,还需要上述仪器中的
__________。
(2)请将下列错误操作可能产生的后果填在相应的横线上(用字母表示)
A、腐蚀标签
B、试管炸裂
C、污染试剂
①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_________。
②用未经清洗的胶头滴管吸取其他试剂_________。
③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_________。
GACACFHACB【解析】(1)①取用块状固体药品可选用的仪器是镊子故填:G;②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可选用的仪器是胶头滴管和量筒故填:AC;③欲给100mL水进行加热除了需要带铁圈的铁架台石棉网还需
解析:G AC ACFH A C B
【解析】(1)①取用块状固体药品,可选用的仪器是镊子,故填:G;②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可选用的仪器是胶头滴管和量筒,故填:AC;③欲给100mL水进行加热,除了需要带铁圈的铁架台。
石棉网,还需要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和酒精灯,故填:ACFH;(2)①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会残液流下来接触标签后,会腐蚀标签;②用未经清洗的胶头滴管吸取其他试剂会污染试剂;③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会导致试管炸裂。
25.化学实验中,有很多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与安全。
下列实验中必须注意的先后顺序是:
(1)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应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燃可燃性气体(如氢气、甲烷等)之前,应先________________。
(3)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时,应先
_____________。
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先检验气体的纯度再点燃先预热后集中加热【解析】(1)实验室制取气体必须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确定装置不漏气再装药品;(2)不纯的可燃性气体点燃容易发生爆炸故点燃可燃性气体一定
解析: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先检验气体的纯度,再点燃。
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解析】(1)实验室制取气体,必须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确定装置不漏气,再装药品;
(2)不纯的可燃性气体,点燃容易发生爆炸,故点燃可燃性气体一定要检查气体的纯度;(3)试管是玻璃仪器,受热不均容易炸裂,故加热时先预约再用外焰加热药品较多的部位即集中加热。
26.从下列概念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入括号中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1)0℃时水结成冰_____
(2)汽油可以燃烧_____
(3)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胆矾_____
(4)酒精易挥发_____
(5)煤气燃烧_____
(6)鸡蛋发臭_____ADACBB【分析】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变化是一个过程性质是物质本身具有的能力往往有会易具有能可以等表示能力的词语
解析:A D A C B B
【分析】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变化是一个过程,性质是物质本身具有的能力,往往有会、易、具有、能、可以等表示能力的词语。
(1)0℃时水结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汽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所以汽油可以燃烧属于化学性质;
(3)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胆矾,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4)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酒精易挥发,属于物理性质;
(5)煤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6)鸡蛋发臭已经变质,有菌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填:A;D;A;C;B;B。
【点睛】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三、解答题
27.几位同学对蜡烛燃烧火焰的焰心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完成其中的一些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