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婺源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婺源之美
散文:婺源之美
婺源之美,一山,一水,一树,一瓦,无不透露出生态之美,文化之韵。
婺源美在白墙黑瓦与青山绿水的绝美搭配,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展现了一幅幅乡村田园画卷。
婺源,有“树养人丁水养财”的古训。
后龙山与水口的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各村宗祠都有保护龙脉的祠规条文,如《羽中麓齐氏族谱.祠规》载:“来龙为一村之命脉,不能伐木。
”据说戴村始祖戴文旦定居时,见对面石壁山上草木不生,不利风水,于是心生一计,蒸了很多糯米饭撒在山上,引鸟聚集。
飞鸟从它处啄食的树籽,从鸟粪中排出,洒落在悬崖峭壁之上,逢春发芽,扎根生长。
戴村历代子孙念先祖用心良苦,从不上对面山砍树伐木。
山上的玉兰、楠木、红豆杉、望春花、银杏等珍贵树种葱郁成林。
婺源自古有养生潭或养生河的传统。
以河流溪道划段立碑封禁,归所在河段村族众管,让鱼类自繁自长。
古老传言,当年女人们河畔洗衣,常会有小鱼不经意地钻进竹篮中,可是她们都是自觉将鱼放生。
这种养生河的休渔养鱼方式被推而广
之。
各乡村都有“奉宪养生碑”与“加禁养生碑”,历史上类似禁碑不胜枚举。
对众多“水口林”、“来龙林”、“亭院林”、“古墓林”、“庭院树”、“祠堂树”等名木古树得以保存。
婺源人聚族而居,村村建有祠堂。
特别是汪口俞氏宗祠,西冲俞氏宗祠、黄村黄氏宗祠、洪村洪氏宗祠、江湾萧江宗祠和庐坑詹氏宗祠等蔚为大观。
其间的祠堂文化,让人叹为观止。
走进宗祠,仿佛进入祖宗留下的精神家园,高悬祠堂中的“生聚教训”的匾额及“施于仁益于仁自始为人知礼义,立在德行在德从来治国有嘉猷”的楹联,传达着耕读社会中和睦立德的价值取向。
朱熹在《家礼》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
”南宋以来,人们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彝伦攸叙的宗族观念深入人心。
对于疾患、贫废、弱残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闵怀,如《永川俞氏宗祠仁本祠谱规》就有“疾相抚,患相极,死相葬,老弱废残相养,婚嫁丧灾相助”的条规。
对村族中寒门子弟攻书不辍者或者自助盘缠,或添资购买书籍,或对书院学子的膳食费予以奖励。
有考取功名者,族长按规定要开宗祠,祭祖宗,唱戏摆宴,请县里有影响的乡绅出席。
水口文化,为古徽州的特色,是古村落入口、界定、防卫的处所,婺源人离开水口就意味着离开了家乡;见到水口,就意味着重返家园。
水口是婺源的精神皈依,是婺源人的根。
一个民族引以为豪的是根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根文化,从丰富的古村落和淳朴的民俗民风中彰显出了自己的韵味。
婺源的田园深藏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
四周群山环抱,村内溪水贯通,讲究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溪桥沟通,藏风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