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史学教学辅导一: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史学教学辅导一: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㈠关于“史”字的含义
历史,一般是指人类过去发生的事件或过程。

历史纪录,是对人类发生过的事件或过程的记载。

所谓历史学,是在历史纪录的基础上,经过整理、鉴别、分析,对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所作的判断、解释、说明和抽象概括,是指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中国的史学萌芽于原始社会,那时候没有文字,为了传授生产经验和氏族传统,人们采用历代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刻痕记事等方式来记载和传授历史。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非常重视史学,朝廷中设立了史官,专掌记载历史,其记载就是史书。

研究人类历史,主要依据就是前人撰写的史书,还有出土的考古文物、各种文字记载等实物。

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史书编撰和史官建置沿革的历史。

我国旧有的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史部居于第二位。

“史”字的出现很早,甲骨文与西周铜器铭文已有多种字形出现。

对于史籍中有关“史”字的解释要能够理解,从史字本身意义的发展,可以推知我国古代对于历史记载极为重视,在现存的历史文献记录之前,当早已有史官存在。

我国古代设置史官,大约开始于夏朝。

商和西周时期,这一制度得到较大发展。

到了周代,关于史官的记载更多,诸侯列国也都有史官,其中不乏著名的史官,战国时期各国也都有史官。

秦统一后仍称太史,这些史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职务都是终身并且世袭的,这样就有条件使他们将大量的史料积累下来。

此外还有瞽史一职,在简略的文字记载之外,许多重要事件的具体情节,靠他们的记忆和口传保存下来。

㈡中国早期的史书
我国史书的起源很早,据《礼记·玉藻》记载:“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二书所记左史、右史所掌之事正相反,或者是所据不同,或者是所记并非同一时期的史官职掌,但是据此可知,我国远古的史书分为记事和记言两大部分。

我国早期用文字记载历史,就现有资料,只能从商代谈起。

根据文献记载,商代已有典册,这已被甲骨文所印证,只是这些用竹木简编撰成的典册容易腐朽,难以流传下来。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甲骨文和较多的商、周铜器铭文。

甲骨文和铜器铭文虽然不是正式史著,但却是正式史著的源头。

春秋时期,出现了许多历史著作,其中《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国史编订而成的一部史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最早的一部私撰史书,
孔子是我国史学史上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战国时期,学术活跃,在史官负责各国官方历史记载的同时,私人撰史成风,许多史籍,留存于现在的史籍,就有《左传》、《国语》、《战国策》、《世本》、《竹书纪年》等,《国语》与《左传》是国别与编年两种史书体裁的代表。

该时期是先秦史学发展的繁荣时期。

㈢两汉史学
两汉是我国史学逐步走上了成熟发展道路的时期。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汉代的史官专掌历史典籍与撰述的,分为两类,一类是掌史料图籍的,西汉为御史中丞,东汉为兰台令史,后来兰台令史由掌图籍而兼撰史传;其二类为太史令丞,是继承秦制,掌史籍撰述。

该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

司马迁编撰的《史记》,首创纪传体,是我国古代史学走上成熟发展道路的奠基之作。

纪传体是我国古代所谓“正史”采用的统一体例,《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是一部通史,东汉初年班固编撰的《汉书》沿袭《史记》体例,记西汉一代历史,开创了纪传体的断代史,这种体例为后世史家所效法。

东汉末年,荀悦奉汉献帝之命,用《左传》体改编班固的《汉书》,写成《汉纪》一书,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

朝廷组织儒臣在皇家藏书之地洛阳宫中的东观殿撰修本朝史,撰成《东观汉纪》,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国史。

东汉时期的史书,著名者《吴越春秋》、《越绝书》,这两部史籍兼采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写成,是我国最早的民族史和地方志。

㈣魏晋南北朝史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史学的大发展时期。

其表现为史官制度更加完善,私家撰史之风兴盛,史籍形式及数量繁多。

表现在下列方面:
1、政府对修史的重视
东汉时开官修史籍之风,统治阶级设立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撰修国史与前代之史,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史籍编撰权的控制,使史籍更好地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2、私人撰史成为一代风气
该时期全国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而且政权更迭频繁,客观上使统治者们不可能对私人修史控制得过于严密,与东汉及隋朝相比,该时期的私人撰史有较大的自由,所以私人撰史成为一代风气。

3、史书编撰内容丰富
这与该时期政治上的长期分裂,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有密切关系。

该时期史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个“多”字上:史书的数量多;史体种类多,从记事时限上看,有通史、断代史;从体裁上看,纪传体的地位得到巩固,编年体蓬勃发展,起居注、人物传记、史注、地理方志等各类史籍也大量涌现。

这些史籍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状,还表明民族史学蓬勃兴起,发
展成为我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有陈寿、范晔、司马彪、裴松之、袁宏等人,史学著作留存至今的,“正史”有《后汉书》、《三国志》、《宋书》、《齐书》(亦名《南齐书》)、《魏书》等,分别记载东汉、三国、南朝宋、齐及北魏各时期重要史事和人物的断代史。

其他体裁的史书有、《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qi é)蓝记》、《高僧传》等,
该时期的地理学名著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西晋裴秀所绘的《禹贡地域图》(即历史地图)和《地形方丈图》(即晋代地图),提出“制图六体”等六项重要技术原则,为我国明末以前的制图者所遵循。

㈤隋唐五代史学
隋代的史学成就不大,唐代是我国史学的承上启下时期,也是史学的大发展时期。

主要表现为:
1、确立了史官修史的制度
官修国史始于东汉,南北朝时期已有设官修史的情况,隋王朝建立之后,对史学领域采取严密控制的措施,不许私人修史。

唐王朝在建国之初,就设立史馆,负责编修前代史和本朝国史。

从唐代至清朝,史馆修史,宰相或重臣监修,成为定制。

而且下一朝代编修前代史,也成惯例。

这是我国古代史编撰工作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其后的纪传体“正史”,除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为私人撰修外,其余的全是官修。

封建政府对史籍编撰工作的控制大为加强。

2、实录发展成为史书的一个重要部类
实录体史书创始于南北朝时期,至唐代,嗣君时期编撰先帝实录,成为一个惯例,而且唐代以后的各朝代都沿袭此制。

3、产生了对前代史学进行系统总结的史评专著《史通》
《史通》对前代出现的各种史学思想、编撰体例、修史制度等情况,作了一次总结性的评价与概括,这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新创典志体
杜佑撰《通典》,记载历代典章制度,首创典志体的通史;苏冕编《唐会要》记载唐代的典章制度,首创典志体的断代史。

唐代史馆官修和私人编撰正史共八部,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

唐玄宗时编撰的《唐六典》、《大唐开元礼》,以及《元和郡县图志》、《蛮书》(又名《云南志》),都是典章制度及地理方面的重要著作。

五代十国官修正史《旧唐书》,其他私撰之史籍较多。

㈥宋元明史学
宋代是我国史学发展史上的极盛世时期,在史籍的种类、数量、质量等方面,
都超过了前代和元、明时期。

元代史学,除了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把典志体的编撰推进一步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民族史发展较快。

宋元时期的史学成就,主要表现有:
1、编年体《资治通鉴》的编撰和编年史的空前发展
2、新史体的创立
即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首创纪事本末体,南宋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首创纲目体。

3、确立了方志体例
4、正式建立起金石学
5、典志体和民族史大发展
由于明代统治阶级文化专制的加强,也因为学术界的风气所影响,所以明代史学的成就不大,属于史学的衰落时期。

比较重要的成就,是方志体史书的发展和私撰野史的盛行。

该时期编撰的的正史有:北宋时修撰了《新唐书》、《旧五代史》,欧阳修私撰《新五代史》;元末修撰《宋史》、《辽史》和《金史》;明代修撰了《元史》。

其他史籍有:北宋政府编纂了《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四大类书,大型类书还有南宋王应麟撰《玉海》,這些都是颇有价值的大型类书。

北宋王溥私撰的《唐会要》、《五代会要》两部会要体著作;私撰的名著还有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等。

南宋郑樵的《通志》是典志体著作。

地理志、地方志和金石学著作也较多。

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与《通典》、《通志》都是典志体的代表作,合称“三通”。

明代官修史书除《元史》之外,还有《明实录》、《明会典》、《大明一统志》等。

《明实录》保存下来,内容十分丰富,是今天研究明史极其重要的史料。

《明会典》是一部明代的典章制度史。

《大明一统志》是一部明代全国地理总志。

官修史书外,明代私人修史之风甚盛,著作较多。

㈦清代史学
明清之际,是我国古代史学发展到末期而出现的一个短暂的重要时期。

该时期,一些知识分子面对明朝灭亡和满族入主中原的现实,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认为是宋明理学空谈心性,导致了亡国,因而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并将其应用到经学与史学的学术领域。

这时史学的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

他们对史学的主要贡献:顾炎武开清代考据之风,黄宗羲创立了学案体,王夫之发展了史论。

这些贡献在我国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清代统治阶级采取高压手段,实行文化专制的“文字狱”,使得史学在明清之际活跃了短暂时期之后,很快就被窒息扼杀,走上了脱离实际、埋头考据的道路,乾隆、嘉庆时期的史学具体成就,主要是:校注古籍,考证史实;辨伪和辑佚;改选与增补旧史。

比较著名的考据学著作有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劄记》。

史论名著有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清代的官修史书很多,正史有《明史》,还有《清实录》、《清会典》、《清三通》、《大清一统志》等。

清代的私人著述很多,较著名的有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黄宗羲的《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对于史部的确立与发展的过程,要有一定的掌握,因为这是史学发达、史籍增多、史学地位提高在目录学中的反映。

仅从史籍数量的增加和分类的逐渐细化,也可证明我国传统史学的发展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