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叙事:吴梅,吴地的曲学大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姑苏叙事:吴梅,吴地的曲学大师
吴梅,吴地的曲学大师
作者:士心
吴地,人杰地灵,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文人雅士,吴梅就是其中一员。
他是清末民初的一代曲学大师,昆曲的传承,与他有着密切关系。
其人其事
吴梅(1884-1939),字瞿安,一字灵鳷,晚号霜厓,江苏长洲(今苏州)人。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
其曾祖吴钟骏,是道光壬辰科一甲一名进士,即这一科的状元,官至礼部侍郎。
祖父吴清彦,为刑部员外郎。
吴梅的父亲吴国榛,县府试皆名列前茅,可惜英年早逝,去世时才22岁。
吴梅3岁丧父,10岁丧母,因此他虽出身望族,幼年却十分不幸。
双亲亡故之后,他全赖叔公吴长祥照顾,而仍能得到温饱,并接受早期教育。
吴梅12岁开始随潘霞客读书,并对姜夔、辛弃疾的词和王实甫的《西厢记》、高则诚的《琵琶记》等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
光绪二十七年(1901)吴梅以县试第一名的成绩,补长洲县学生,同时开始了他的戏曲创作。
18岁那年,写成了他的第一部剧作《风洞山传奇》。
剧本依据南明吏部兼兵部尚书瞿式耜自请留守桂林、抗清尽节的史实,经他巧妙构思写成。
揭示了党争、属臣贪生怕死、官吏贪污腐败是南明迅速覆灭的主要原因,并昭示了“无国即无家”的真理。
剧作一完稿,柳亚子先生主编的《复报》即全文刊载。
后来郑振铎先生在为阿英编著的《晚清戏曲小说目》所写的序中,也盛赞《风洞山传奇》:“激昂慷慨,血泪交流,为民族文学之伟著,亦政治剧曲之丰碑。
”
吴梅还写过《血花飞》《轩亭秋》《落茵记》《绿窗怨》《无价宝》《惆怅爨》等许多剧作。
《血花飞》成于1905年,专为纪念戊戌变法中死难的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六君子。
《惆怅爨》共四剧五折,写的是唐宋著名文人白居易、杜牧、黄庭坚、陆游四人的故事。
吴梅以绘画四屏条的手法,以惆怅贯串四剧,展现出他们的爱情悲剧,和四人老病或失意时的共同境遇,使剧中人更加
博人同情。
吴梅在完成《风洞山传奇》的创作后,18岁的他感到只会编剧作词而不会谱曲演唱是不全面的,尝谓“欲明曲理,须先唱曲”。
当时昆曲在北方已经衰落,昆曲故乡的苏州也少有名家。
他拜俞粟庐为师,从之学艺,使自己度曲尤臻神妙。
有时他还粉墨登场,亲自参演剧目。
曾演过《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陈最良,《荆钗记》中的老旦,《千钟禄》中的解差……展现出他卓越的表演才能。
曲学修养
吴梅学有专攻,多才多艺。
他能诗词,擅文章。
他曾为纪念秋瑾题陈去病所作《西冷悲秋图》,用《下山虎》为曲牌,填词为:“半林夕照,照上峰腰。
小冢冬青少,有柳丝数条。
把麦饭香醪,清明拜扫。
怎三尺孤坟也守不牢!这冤怎样了?土中人,血泪抛!满地红心草。
断魂可招,你敢也侠气英风在这遭!”声情激越,朗朗宜歌。
他也为苏州写下许多词曲。
如《雪狮儿·登虎丘冷香阁》,写道:“冻梅千蕊,危楼四面,吴天寥廓。
霸迹销沉,荒了夕阳城郭。
轻寒未著,被满地霜笳吹觉。
东风里,玉梯凝望,日长人独。
且采晴枝绛萼。
料花开如旧,好春非昨。
草没苏台,忍问家山猿鹤。
凭阑自酌,怕虎气、澄潭时作。
双袖薄,老我怨怀无托。
”
另一首《石湖仙》又云:“溪山怀古,纵天藻留香,风景非故。
三岁不曾来,望楞伽禅心早悟。
繁华犹记,有丽制玉梅吟谱。
回顾,叹旧家已半尘土。
湖亭尚馀废垒,对东风兴亡怕诉。
淡月长桥,冷落楼船箫鼓。
绿水丛祠,白苹荒渚,小红何处?杯且举,轻舟载恨良苦。
”在写景的同时,写尽了战乱岁月作者心中的悲苦。
吴梅一生,著作颇多,完成了《奢摩他室曲话》《顾曲麈谈》《曲海目疏证》《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瞿安读曲记》《曲学通论》《南北词简谱》《霜厓曲跋》等戏曲论著多种,表现出极高
的曲学修养。
1917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购得他著的《顾曲麈谈》,阅后极为赞赏,特礼聘他为古乐曲教授。
但当时许多人对北大延揽他教戏曲颇多微词,有的还在报刊上发文嘲笑他,甚至批评北大不研究精深有用之学。
但时任国学系主任的陈秀独振臂一呼,给了吴梅有力的支持。
当时他可以与王国维并称20世纪中国曲学之双璧,而吴梅对元曲研究的贡献要来得更大一些。
后来他又受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之聘,出任客座教授。
近代词曲家卢冀野、王玉章、童伯章、任仲敏、唐圭璋,包括朱自清、田汉、郑振铎、齐燕铭等名家,均曾沐其教泽。
在北京期间,梅兰芳、俞振飞、昆曲名旦韩世昌和白云生等著名艺术家,也都受到过他的教益。
他上课时,常常边讲理论,边按笛讴唱,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反一般教授只讲理论,不重实践的偏颇。
1921年前后,他还经常回苏州,到昆曲传习所与学员们共商技艺,给学员们讲授剧本,成为传习所最好的艺术顾问。
他曾说:“诗文词曲并称。
诗文固难,而古今名集至多,且论文论诗诸作,指示极精。
惟词曲难于入门,而曲为尤甚。
”这也是他悉心从事曲学著述、教育,致力于传承这一国粹的根本原因。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遗产传承人均为他教授过的“传”字辈学生。
吴梅在昆曲传承过程中,起到过不可磨灭的作用。
吴梅为从事研究,买书、读书、藏书成为他一生的嗜好。
他在苏州蒲林巷旧居内藏书数万卷,成为当时有名的藏书家。
这些书“皆积自劳苦修脯,不足则裘钏常捐”,可谓来之不易。
某大学图书馆拟出千万金收购,吴梅舍不得出让。
1927年,张菊生先生想影印他所藏善本散曲、金元明三朝及至清代乾嘉的名著,吴梅为广播、宣传古代的曲学精髓,立即爽快地答应了。
日本人入侵苏州之时,先生珍藏的善本书,均为日本侵略者掠夺。
幸好有这批影印本,才未使这批国粹丧
失殆尽。
日本的侵略行径,造成先生的彻骨之痛,吴梅开始卧病故里。
后不堪日本飞机整日轰炸,举家内迁,并于1939年3月17日在云南大姚县病故。
抗战胜利后,先生遗骨草葬于常州丁堰公社朱家村。
归葬小王山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文学样式,其中尤以元曲和者盖寡。
吴梅出于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倾毕生于曲学研究,贡献巨大。
钱基博所著《现代中国文学史》,在论及中国曲学时评述:“……而论曲学者,当推吴梅为大师!”这是对他公允的评价。
苏州应该为曾拥有这样的大师而感到骄傲。
像这样的大师应该让他叶落归根,归葬吴地。
我在吴县文管会工作时,尚属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举,却又经费严重不足。
当年县财政给吴县文管会的经费每年只有7300元,连正常开支文管会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够,还想干别的?这真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要想更多地保护文物,怎么办?穷则思变,办法总是有的。
当时
的办法有三条:一是向上争取;二是文管会自己设法挣钱;三便是争取社会各界对文物工作的支持。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颁布。
我立即起草了《<文物法>吴县实施办法》,并经县政府批准实施。
该办法的第七条规定:“县人民政府将每年从地方财政拨出一定比例作为文物维修费……”经过争取,每年可以获得3万余元的文物经费。
每一年的财政预算,都是要经过县人代会批准通过的。
当时,我也是县政协委员,我很理解县财政的拮据。
就这样,第一年文管会拿到了应拨经费的近一半,第二年拿到了1万元,第三年干脆就不给了。
因为那时文管会自己所办的“三产企业”很赚钱,不仅翻修了文管会的办公室,还补贴了县拨文物经费的不足。
后来中央出台禁止党政机关经商办企业的政策,我所计划的第二条为文物事业筹措经费的办法也就泡了汤。
看来只能用第三个办法了。
我们首先向县政府呈上报告,申请建立“吴县文物爱好者协会”。
很快得到批准,接着又以这一协会的名义,起草了《修复韩世忠墓致有关单位》的公函和《倡议书》,分发各有关单位。
县文管会工作人员和参加文物普查的同志,还分头奔走于市、县厂矿,落实捐款。
经过宣传,获得了一批企业捐款。
正当我们在奔走募捐的时候,邓小平同志为修筑长城题了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全国掀起了通过捐资形式修复文物的热潮。
1985年初,县属工业会议上,县委管书记专门做了动员,共筹集到捐款十七万余元。
并确定用于修理阙茔村舍、萧特义士纪念碑和韩世忠墓三处文物。
对于吴梅大师迁葬藏书小王山,谢孝思先生和时任吴县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詹一先先生是功不可没的。
因为当时我对吴梅还少有足够认识,而他们却对保护名人名迹,保护吴地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抱有足够的认知与热情。
1984年,正值吴梅大师诞生100周年之际,苏州市有关部门组织召开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代表到会并主持了这次活动,来了许多戏剧名家,包括日本和宝岛台湾也来了不少专家学者。
日本东京大学的校长,曾是吴梅的弟子,台湾的许多戏剧家,也都是吴梅的再传弟子。
会上他们不仅肯定了吴梅对曲学事业的卓越贡献,还有了将吴梅这一文化名人迁回苏州安葬的动议。
但筹资、选址、建造、结骨、迁葬……并不是一句话的事。
正是詹一先先生,硬是从募集到的修建李根源墓及阙莹村舍的经费中,节约出一笔经费,并与藏书乡积极联系、落实土地,才让吴梅归葬到了小王山李根源墓旁。
墓葬落成的那一天,谢孝思、詹一先和苏州一批文化名人,到墓前举行落成和悼念仪式,以缅怀这位文化名人。
现在,国家对于发展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希望对吴梅,在肯定他功绩的同时,也能将其墓列入相应的文物保护单位,让他安眠于吴中这块灵秀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