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程认知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认知实习》




石油工程实习报告
系别: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工程管理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二〇一四年八月
论我国石油储备的必要性及其发展
摘要
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稳定安全的能源供应。

本文根据国内外石油供应的形势,结合我国石油消费和石油储备工程的现状,介绍了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及石油储备库的建设状况,借鉴其它主要国家石油储备的情况,说明我国进行石油储备的必要性, 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今后发展方向的同时,剖析了在发展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并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石油统计和报告制度、实行税收政策和部分商业化运作等方面对石油储备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能源石油储备储备库石油统计
第一章绪论
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稳定安全的能源
供应。

其中石油的地位尤其突出,在过去的20年间,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
需求,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不断增强。

从1993年,即变成石油净进口国的那年起,中国便启动了关于建立战略石油
储备的讨论。

但是,直到2001年,中国才正式确定其战略石油储备建设项目。

3
年后,即开始了第一批项目的建设。

建立战略石油储备项目的目标,是降低石油供应异常中断的影响。

据报道,
国际能源组织订立的战略石油储备标准,应为该国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

中国正
努力达到该标准。

在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前,中国仅能依靠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商业
石油库存,但其却远远无法达到IEA设定的标准。

计划储备4.4亿桶石油的计划,是在2010年3月份净进口量的基础上确定的。

但应当注意的是,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正大幅迅速增长,因此要达到上述标准并非易事。

尽管如此,中国已下决心,预计用15年的时间来完成三个阶段的建设,总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

设备的建设由中国国内的石油公司负责管理和监督。

第二章中国能源问题分析
2.1 中国对外石油贸易受大国制约。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石油企业相比,我国的石油企业成长较晚,像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国际市场与国外的石油大鳄竞争中,仍存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差距。

世界主要的优良石油产区基本已被像美国埃克森美孚、法国道达尔、荷兰壳牌、英国BP等知名公司所控制,不论是在中东还是中亚,都有美俄日等国家疯狂追逐石油的身影。

2.2 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

对外依存度上升意味着能源安全系数在下降。

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上升到47.3%,2008年更是达到了49.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我国石油进口对外依赖程度逐年增加。

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很容易使我国的石油安全受制于人。

中国来自海外的石油需求有可能会被某些大国干扰或中断,同时主要产油区动荡的政治环境和诸多不稳定因素给我国的海外石油进口带来很大隐患。

2.3 中国缺乏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
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逐年上涨,在国际石油贸易中所占份额也很大,进口石油量占世界6%,但影响石油价格的权重还不到0.1%。

需求大户不能影响价格,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乃至亚洲没有自己的交易所,很难反映东亚地区由供求决定价格的真实状况。

欧洲使用布伦特期货价格从中东购买石油,美国通过西德克萨斯期货市场进口石油,中东地区对我国出口的石油价格每桶通常要比欧美高出1至3美元,仅此一项,我国每年要白白多花费近5亿美元。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很大,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势在必行。

2.4 石油商业储备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的商业库存设计是在所需原油全部由国内供应的前提下,考虑管线运输状况,确定周转库存规模为两周的加工需求量,这仅仅可以作为正常商业周转库存,而真正的商业储备是指正常周转库存以外的剩余库存,就此角度来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商业储备尚未建立起来。

而美国主要是通过商业储备来进行市场调节,一般情况下不动用政府战略储备,此外,激烈的国际石油争夺和剧烈的价格波动,迫使我国尽快建立起健全的石油商业储备体系。

第三章缓解我国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
3.1共同勘探开发石油资源
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早有多项能源合作。

2005年中石油集团就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67%资产,后注入上市公司。

2009年4月,中石油集团通过“贷款换石油”策略,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股份公司签署了关于扩大石油天然气领域合作及50亿美元融资支持的框架协议。

随后,双方与中亚石油公司签署了联合收购曼格什套油气公司的协议。

只此一项,哈萨克斯坦可获得中石油100亿美元贷款,同时,中国进出口银行还向哈萨克斯坦开发银行提供50亿美元的贷款。

我国利用相对充足的资本和技术优势,与中亚国家共同勘探开发其丰富的石油资源。

3.2 石油管道建设
我国在与中亚能源合作的过程中,重点体现在中哈石油管道工程项目上。

中哈原油管道于2004年9月开工,设计年输油能力1,000万吨。

中哈管线一期工程“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已于2005年12月正式竣工投产,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哈原油管道已累计进口原油653.74万吨,2008年通过中哈原油管道向独山子石化输送的原油超过500万吨。

中哈原油管道已经运行3年,二期一阶段工程将在2009年7月30日前完工。

届时将实现原油管道由哈萨克斯坦西部到我国新疆全线贯通,来自中亚的石油将源源不断的奔向中国。

3.3 促进中国与中亚石油贸易的思考
3.3.1 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舞台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和中亚邻国加强政治,经济,能源合作的重要舞台。

目前,发展资源经济是中亚各国走出经济低谷的基本战略,而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需求恰恰为中亚各国实现这一经济战略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可靠通道。

在上海组
织框架下,建立起有效的经济合作机制,对地区性经济问题进行协商与合作,通过包括能源合作在内的经济合作,提高本地区各国的经济实力与政治互信,增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发展潜力。

3.3.2 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培养期货人才
如前所述,之所以我国基本没有国际石油定价权与话语权,正是因为我国没有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中国的石油进口几乎完全依赖于国际现货市场,而国际石油价格主要以期货价格表现。

国外的期货市场规则使我国在石油贸易中只能被动接受别人提出的价格,讨价还价的余地非常有限。

一个价格不断波动的国际石油市场不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应承担起一个经济大国对国际经济稳定发展所应肩负的责任。

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并培养相应的期货交易人才。

3.3.3 鼓励中国大型石油企业”走出去”
尽管目前我国对外石油贸易中,以“贸易油”为主,“份额油”只是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辅助渠道,但是海外份额油掌握得越多,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主动权就越大。

中国应积极向外投资,获得海外油田开采权。

我国一些大型石油企业已经具备这样的实力,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通过与中亚国家建立合资公司,利用中国的资金与炼油技术,共同开发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

同时国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如制定海外石油投资的总体方针政策,对企业在海外的石油项目予以税收政策优惠等。

3.3.4 建立完善石油商业储备
国际能源署(IEA)根据储备主体的不同将石油储备划分为政府储备、企业储备和机构储备三种。

政府储备是指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完全由政府出资建设、采购、维护和控制的石油储备形式,其目的主要是及时解决和平息全国性的石油供应短缺与油价暴涨问题,具有其他储备形式无法取代的特殊作用,因而也被称为战略储备。

企业储备是指石油生产商、进口商、炼油企业、销售企业和石油消费大户承担的石油储备,它由两部分组成:法定储备和商业储备。

法定储备是企业为完成法定储备义务而在生产库存基础上增加的储备量,它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商业储备是指企业为应对市场波动而自行建立的储备,也是最常见的储备模式,绝大部分国家都有。

机构储备(又称中介组织储备)是由法律规定的公共或民间组织承担的义务石油储备,它实际上是企业义务
储备的一种变相模式。

储备机构是一个公共法人实体,成员均为法律强制规定有储备义务的企业,由企业共同建立储备机构进行专业化运作。

政府储备、企业法定储备、机构储备、企业商业储备功能各异,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只有将它们有机组合,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才能有效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结论
综上所述,石油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凝聚了大国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博弈内涵。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在石油尚无可替代能源的今天,对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中亚作为国际能源界新的石油供应地,引起各能源消费大国的关注是必然的。

我国与中亚国家基本没有领土争端问题,政治上互信,经济上存在很多互补领域,边境贸易额逐年递增。

我国应加强与中亚地区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在科技、能源、安全、反恐等国际事务中广泛沟通,为更好的开展石油贸易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苏丽华.中国石油安全及其国际保障战略分析[N].2007-08-07.
余洋.2007年中国油气管道发展综述[J].国际石油经济,2008,(3):45-46.
博•黑恩贝克.石油与安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6-43.
安尼瓦尔•阿木提.石油与国家安全[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35-46.
[5] 张红梅.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制度日趋完善[J].中国石化,2009,(11).
[6] 薛鹏,乔明.我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形势分析及建议[J].石油商技,200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