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中语文二轮复习第五编古代诗歌鉴赏提升点1抓住关键通诗意__读懂诗词学案202103031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编古代诗歌鉴赏——博取9分的四个提升点
提升点1:抓住关键通诗意——读懂诗词
【典题】
(2020·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9分)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知题材:这是一首读书感悟诗。

知作家: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政治改革家,这注定他读史书会有更大的格局,而不是
人云亦云。

知内容:开头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传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

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

有限的记载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

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后世强加于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

他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正史”对他的评价。

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

知注释:注释了两个难懂词,可以帮助考生更容易读懂诗歌。

知问题:考查诗意的理解、读诗的感悟和诗词的艺术手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析选项,标注敏感点
信息定

比对分析,得出结论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
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题目、全

题目是“读史”,诗歌中并没有提到
具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是表达
了自己的观点,可见选项表述正确。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
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第二句
“行藏”是指历史人物的行为。

“终
欲付何人”指很难找到人托付,联系
题目,意思就是历史很难如实记载他
们的事迹,理解为“无法避免身后湮
没无闻的可能”错误。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第三、四句 这是对颔联的翻译,注意结合注释理解。

选项正确。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第五、六

五、六句是常被后人推崇引用的名
句,常用来说明在文艺创作上刻画人
物时,外表好写而内心世界和本质精
神却不易写的道理;或者说明要反映
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

选项正确。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答卷采样
问题诊断

题 卡1 ①道理:历代名人追求功名,一世奔忙,也
有很多因为没有被史书记载而默默无闻
的。

②启示:人生不要太汲汲于名利,要能甘守寂寞。

因为选择项选择错误,影响全文理解,导致主观题理解错误。

借助选项和诗歌标题理解文意,但应对选项内容综合
判断。

答题 卡2 ①道理:读书容易受到书中的图画和糟粕思想的影响,导致做出错误认知。

②启示: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没有关注到注释对“糟
粕”的解释,用现代汉语理解古代汉语;对“丹青”这一文学常识缺乏足够认知。

要关注题目、注释等必要信息,要结合诗歌情境理解典故含义。

答题 ①道理:史书的记载不可能尽善尽美,可能有缺漏或丢失。

②启示:要善于分辨,对于诗歌内容理解不准确,仅凭后面诗句主要从诗歌语言形式入手,抓诗家语,准确翻译理解诗
卡3 不要盲从,要多方寻找,弥补缺漏。

观臆断。

歌。

一、划重点——高频失分类型统计,明确失误点,规避雷区
二、敲黑板——化身命题者,从关注的重点中,确定答题原则
化身命题者,关注诗歌选择题设误类型
设误类

类型阐释
望文生

解释诗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误解说诗句中的词句等。

无中生

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容,
比如相关的表达技巧等。

说法绝

选项内容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情况。

胡乱联

选项的内容将诗歌的某些特点与学过的诗句从手法、情感、内容等角度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

拼凑词

把几句没有本质联系的话放到一起作为解释诗歌的具体内容。

两类方法破解五种设误
【典例】找出下列对这首诗赏析错误的选项,指出错误类型,并分析。

礼部贡院阅进士试
欧阳修
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识鉴精。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才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联系背景还原诗歌原景
【分析1】B项,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错误类型:望文生义
分析:解答此题可以联系欧阳修的《秋声赋》中“衔枚疾走”的说法,背景为行军士兵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

用来表达的是寂静。

而考生看到“衔枚”容易联系到行军打仗,而脱离诗歌的语境去望文生义地主观判断。

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用意
【分析2】E项,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才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错误类型:无中生有
分析:后半句的错误之所以难以看出,是因为没有关注到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试”所提供的诗歌写作背景,更不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古人说话的习惯,以至于容易误判为正确选项,实际上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

读懂诗歌四步骤
抓选项,综合分析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选项一般设置为3对1错,错的那一项也仅仅是细节设误,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信息,善于借鉴这些信息,对于快速疏通诗意,披文入情,有很大帮助。

抓提示,瞻前顾后
注意诗歌的标题、注释、背景、体裁等,可以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诗歌标题,或标明写作对象、时间、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诗歌注释,介绍写作背景、作者、疑难词语、地名、相关典故等,是读懂诗歌的重要内容。

注意注明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也有助于理解诗歌。

注意诗歌的体裁结构、语言特点,也可以推断难懂诗句。

抓诗语,准确理解
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从倒装、活用和省略入手,用读文言文的方法,深入语言内核。

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磨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

抓情语,入境析典
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

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

但要注意有时诗人会故意用反语。

诗歌常常用典,不仅要了解诗歌典故的含义,还要注意典故的含义是多重多向的,要结合具体情境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
鹊①
韩偓
偏承雨露润毛衣,黑白分明众所知。

高处营巢亲凤阙②,静时闲语上龙墀。

化为金印③新祥瑞,飞向银河旧路岐。

莫怪天涯栖不稳,托身须是万年枝④。

【注】①本诗作于后梁乾化二年,当时诗人隐居某某南安。

诗人曾任唐朝兵部侍郎。

②凤阙:汉代宫阙名。

③化为金印:《搜神记》卷九:“常山X颢,为梁州牧。

天新雨后,有鸟如山鹊,飞翔入市,忽然坠地,人争取之,化为圆石。

颢椎破之,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

’颢以上闻,藏之秘府。

后议郎汝南樊衡夷上言:‘尧舜时旧有此官,今天降印,宜可复置。

’颢后官至太尉。

”④万年枝:此处指年代悠久的大树,喻指唐王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偏承雨露润毛衣”表层意思是鹊经雨承露而羽毛润泽的姿态,暗寓自己受帝王恩泽。

B.“黑白分明众所知”写鹊的羽毛有明显的黑白两种颜色,暗喻自己有爱憎分明的品行。

C.“凤阙”是汉代宫阙名,诗中指皇宫、朝廷。

“高处营巢亲凤阙”暗喻自己曾在朝为官。

D.颈联下句化用喜鹊为牛郎织女在银河上架桥的传说,表达仕途多舛、思念家人的悲苦。

2.请解释诗的尾联的意思,并分析这一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9分)
江亭晚望
宋之问
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

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

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

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上句写出了烟波浩渺,浸透了天边的云的深处;下句写村中炊烟冉冉,远远地飘出宁静的村庄,写出江村的宁静之美。

B.颔联将“鸟归有迹”与“帆过无痕”进行对比,由远及近地写出浩渺江面鸟归巢和千帆过的黄昏之景。

C.颈联写诗人一“望”一“看”,并没有明写“山”之壮美,而是以“水”之“柔性”衬托“山”之壮美。

D.尾联写诗人被眼前的景象感染,回去时已到黄昏时分,让诗人顿生遗憾,表达了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

4.有人说宋之问的这首诗含有深刻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9分)
禁林春直
李昉①
疏帘摇曳日辉辉,直阁②深严半掩扉。

一院有花春昼永,八方无事诏书稀。

树头百啭莺莺语,梁上新来燕燕飞。

岂合此身居此地,妨贤尸禄自知非。

【注】①李昉:宋太宗时两任宰相。

②直:同“值”,值班。

直阁:大臣值班的馆阁。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前六句侧重写景,用笔细腻,写出直阁院内春景,表现馆阁宁静安闲的日常生活。

B.首联从馆阁门帘晃动投射的春日写起,与宫殿的深幽威严、半开半闭形成鲜明的对比。

C.颈联以工笔描绘两种景物,黄莺啼啭,燕子翩飞,既写安宁美好景色,又扣紧“春”日。

D.尾联回扣题目指向,切合作者身份,以抒发感受作结,也透露出作者做官的微妙心态。

6.前人评价本诗颔联所写内容“气象广大”,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从全诗看,作者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
浣花溪①图引(节选)
黄庭坚
此公乐易真可人,园翁溪友肯卜邻。

邻家有酒邀皆去,得意鱼鸟来相亲。

浣花酒船散车骑,野墙无主看桃李。

宗文守家宗武②扶,落日蹇驴驮醉起。

愿闻解鞍脱兜鍪,老儒不用千户侯。

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

【注】①浣花溪:杜甫晚年隐居于此。

附近有杜甫草堂。

②宗文、宗武:杜甫的儿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句直陈杜甫乐观平易,深受人们喜爱,菜农和渔夫都愿意与他为邻。

B.“鱼鸟相亲”“桃李无主”生动再现杜甫与自然相亲相近、亲密无间的关系。

C.宗文守家有成而宗武建功立业,诗人表达了对杜甫教子有方的赞赏之情。

D.诗人选取若干典型的画面来表现杜甫的精神世界,情感深厚,语言平实。

2.本诗既写了杜甫之“乐”,又写了杜甫之“愁”,二者有何内在联系?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9分)
河朔吟
X仲淹
太平燕赵①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

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②。

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

民得夸③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④。

【注】①燕赵:河朔一带,大部分为燕云十六州领地,后晋时被石敬瑭割让于契丹。

北宋初年宋为夺回此地与辽展开过多次交战,均以失败告终。

宋真宗时签订“澶渊之盟”,此地渐趋平静。

②对诸侯:指孟子见梁惠王。

③夸:大。

④严忧:严尤。

王莽时任大司马,曾向王莽论及抵御匈奴之策。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燕赵一带的太平景象,让正值而立之年的诗人满怀羞愤。

安于异族统治的燕赵百姓与辛弃疾《永遇乐》中“佛狸祠下”的人们何其相似。

B.颔联感情复杂,既表现了诗人立志成为一代儒将的非凡抱负,又抒发了诗人对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仁义却没有成效的怜悯之情。

C.颈联使用“汉初三杰”之一的X良及赵国名将李牧的典故,表达了对名相良将的敬意,也暗示
愿以两人为楷模,要做像他们那样的人物。

D.作品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平实质朴,情感深沉厚重,展现了一个务实、有抱负的青年政治家形象。

4.X仲淹认为安边御敌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编古代诗歌鉴赏——
博取9分的四个提升点
提升点1:
抓住关键通诗意——读懂诗词
///数据链·失分诊断区///
1.B
2.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技巧通·制霸考试力///
【典例】BE
///模拟练·冲刺双一流///
1.D “表达仕途多舛、思念家人的悲苦”错误,该句用典,表达自己隐居南安,心系朝廷的忠心。

2.尾联意思是说自己如今栖身天涯,迁徙不定,能够托身的只有唐王朝。

抒发了诗人去国怀乡之痛和不忘君恩、是非分明的爱国情怀。

3.B “由远及近”说法错误,应是由近及远,写鸟儿归巢,千帆竞过的情景。

4.(1)以“沙有迹”“浪无痕”写人生的虚无;(2)以“水”之柔性写“山”之壮美,写人生的刚柔并济;(3)以“纵情未已”“回马黄昏”写人生苦短,韶华易逝。

5.B “对比”手法错误。

“疏帘摇曳日辉辉,直阁深严半掩扉”,意思是“疏疏的竹帘在轻风中摇曳,太阳灿烂辉煌。

我当值的楼阁多么庄严,阁门一半儿开开,一半儿掩上”,写馆阁春日辉照,帘幌轻明,静谧恬淡的气氛。

二者不是对比。

6.(1)颔联写景渲染小院繁花似锦,叙事直言朝廷无事可忙;实际却写出四海同春、天下太平的盛世气象。

(2)全诗前六句借景表达出对天下太平的舒畅喜悦的心情,结尾二句则转而表达身为宰相却无所用心的自谦与自省。

///预测练·命题风向标///
1.C “宗文守家宗武扶”是指杜甫的儿子宗文在家中看家,宗武扶着喝醉酒的诗人。

2.(1)“乐”的是隐居浣花溪边,与友邻相亲,与自然相近;(2)“愁”的是国家衰危,中原沦陷,战事未息。

(3)“乐”不忘“愁”,可见杜甫忧国忧民,情怀高尚;“愁”不忘“乐”,可见杜甫热爱生活,才性健全。

3.B “抒发了诗人对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仁义却没有成效的怜悯之情”有误。

“怜”在句中意为“爱”,而非“怜悯”。

4.措施:(1)推行仁政。

通过使用孟子见梁惠王的典故,表达了对儒家仁政思想的推崇,表明守边应推行仁政。

(2)重视农业生产(或“以耕养战”)。

通过使用李牧在边关屯田的典故,表明发展农
业生产才能使边军粮食充裕,边防稳固。

(3)养民富民。

通过推行善政,使边关民众衣食丰足,才能得到民众拥护,有利于守边御敌。

(4)讲究谋略。

通过使用X良的典故,表明需要像X良一样运筹帷幄,使用良谋妙策,方能有效御敌,使边关安宁。

(5)重视良将的选拔和任用。

认为士兵需要得到合适的统帅,这样才能抵御来犯之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