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陕西家乡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家乡变化
第一篇:改革开放30年陕西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宝鸡家乡变化
发展是硬道理。
建设小康社会,中心任务是促进经济的发展。
只有经济发展了,小康社会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
发展是包括经济和社会在内、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讲发展是硬道理,讲的是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发展。
”小康社会是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其核心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
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
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
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陕西宝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农业的腾飞,工业的发展,教育的提升,旅游业的开发.一个接着一个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成,一个个的开发区的如雨后春笋的产生.在农业的方面,宝鸡市按照“建新的、改旧的、治乱的”思路,坚持规划统领、产业支撑、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重点抓好新村建设、旧村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其中小城镇开发建设、绿化工程、发展农村旅游、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四项工作措施凸显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小城镇开发建设。
按照一
年办一件事、三年变面貌的思路,通过融资、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等措施,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小城镇建设力求做到整体设计超前,局部建设美观、大方、有现代气息。
依据小城镇规划,把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部分,做好详细规划和设计,逐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
——切实搞好绿化。
按照“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的思路,遵循夏天遮荫、冬天透光的原则,
以乡土树种为主,统一规划,大栽树,栽大树。
条件具备的示范村春季一次性实施到位。
同时,落实管护责任,产权到户到人,谁拥有谁管护。
——大力发展农村旅游。
围绕休闲、娱乐、观光,积极发展农家乐。
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娱乐项目,整理和创新传统小吃品种,推进以农家乐为主的农村旅游快速发展。
——强化乡村环境卫生管理。
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清理公路沿线、村庄周边、村内巷道垃圾杂物,完善村庄环境设施,健全农村垃圾清运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家园”活动,努力营造农民爱家园、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在旅游方面宝鸡的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齐全,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的现代旅游体系。
以法门寺为中心的唐佛教文化旅游区,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的休闲旅游度假区,以姜炎文化为中心的寻根祭祖现代都市旅游区,以周原遗址为中心的周秦文化旅游区,以关山草原为中心的高山草原风光旅游区并初具规模,在国内外旅游市场智名度日趋提高。
全市现有高中档饭店100多家,旅游定点涉外宾馆410多家,其中三星级5家,二星级4家;旅游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龙海铁路、宝成与宝中铁路与全国各地相连通,西安高速公路及法汤高等级公路把宝鸡主要旅游景点连成一片。
宝鸡旅游商品纪念品卓有地方特色,形成了周青铜器复仿制品、民间美术、字画碑拓、烟酒副食、工艺品等六大特色商品系列,破兽环应。
全市现有旅行社9家,随时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
与此同时,目前还初步形成了独具吸引力的宗教、书法、休闲度假、科学考验、登山、三国、丝绸、寻根祭祖等专项旅游线路。
宝鸡还具有奇特秀丽的自然风光,有9个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48.6%,境内的太白山是神州南北界、华夏分水岭,是秦岭的主峰,海拔3767米,因物种垂直分布所造成的多样性和罕见的第四季冰川遗迹,而被称为“生物基因库” 和“地质博物馆”。
法门寺、太白山和周文化,全市A级以上旅游景区9个,其中4A级景区2个。
2005年接待海内外游客71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9
亿元,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以来,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基本确立。
第三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物流、法律、咨询、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正在成长为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
经济发展方面:2011年宝鸡市将立足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突出社会事业、民生、节能减排和环境整治方面的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00亿元用于70个重点建设项
目,同比增长 4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项目8个,计划投资8.9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4.68%。
主要有农产品深加工、退耕还林及天保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西山扶贫开发、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电网改扩建工程等。
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项目26个,计划投资105.7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55.6%。
主要有宝钛工业园、宝鸡卷烟厂异地技改、石油机械厂异地技改、秦川集团铸造工业园、石油钢管研发中心、忠诚集团数控机床、施耐德宝光真空断路器生产线、凌云公司蓄电池生产线、东岭集团5万吨电解锌生产线、长岭纺电工业园、铁路电气化公司城市轨道生产线、合力叉车扩能技改、徐矿集团150万吨甲醇、冀东海德堡水泥公司5000吨/日新型水泥生产线等。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也铸就了宝鸡的繁荣和昌盛。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年陕西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
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
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
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陕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农业的腾飞,工业的
发展,教育的提升,旅游业的开发.一个接着一个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成,一个个的开发区的如雨后春笋的产生.在农业的方面,陕西洛川县按照“建新的、改旧的、治乱的”思路,坚持规划统领、产业支撑、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在强势推进苹果“四大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新村建设、旧村改造等七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小城镇开发建设、绿化工程、发展农村旅游、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四项工作措施凸显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小城镇开发建设。
按照一年办一件事、三年变面貌的思路,通过融资、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等措施,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小城镇建设力求做到整体设计超前,局部建设美观、大方、有现代气息。
依据小城镇规划,把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部分,做好详细规划和设计,逐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
——切实搞好绿化。
按照“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的思路,遵循夏天遮荫、冬天透光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统一规划,大栽树,栽大树。
条件具备的示范村春季一次性实施到位。
同时,落实管护责任,产权到户到人,谁拥有谁管护。
——大力发展农村旅游。
以该县城郊地区和国家千亩示范园周边为重点,围绕休闲、娱乐、观光,积极发展农家乐。
主要抓好谷咀、南安善、李家坳、荆尧科等10个村。
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娱乐项目,整理和创新传统小吃品种,推进以农家乐为主的农村旅游快速发展。
——强化乡村环境卫生管理。
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清理公路沿线、村庄周边、村内巷道垃圾杂物,完善村庄环境设施,健全农村垃圾清运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家园”活动,努力营造农民爱家园、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在工业方面:陕西以工业化建设西部强省陕北地区,在重点推进榆林“一个中心城市、二个经济开发区、六个工业园区”电网建设.振兴现代制造业,支撑关中经济区崛起.关中经济区,是指覆盖关中五市及周边三省和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悠久内在联系的区域,通称大关中。
虽曾一度辉煌,但却中道衰落。
2006年总人口约3000万,相当于陕西的80%;人均GDP 13000元,仅为全国的80%。
打破行政区束缚,统筹开发大关中,复兴关中经济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率先发展的迫切需要。
目标是:以西安为中心,现代制造业为主导,陇海路大关中沿线城镇群和经济带为主体,建立又好又快发展的相对完整社会经济体系,实现小康奔富裕,共创和谐,力争2035年前后由国内的中下水平提高到中上水平。
特点是:跨省跨区整合资源,城乡村镇统筹开发,发展的和谐性强;果肉麦杂和有色建材等农矿资源丰富,煤电油气等能源供给充裕,节能节材节水减排治污绿化有方,发展的可持续性强;军民结合,现代制造业主导,教科文并进,现代服务业同行,关中与陕北齐飞,发展的科学性强。
教育方面:我的家乡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建设,老师的工资的提高,环境的提升,都体现了我的家乡对教育的重视.旅游业方面: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旅游行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狠抓旅游项目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大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国内外客源市场稳步增长,全省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
据统计: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23万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6.1亿美元,同比增长21%;接待国内旅游者8015万人次,同比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4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旅游业总收入突破500亿元人民币,达504亿元,同比增长20%,我省旅游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历史新高,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特色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我省旅游业在产品开发、宣传促销和旅游市场管理方面都有大的发展创新,特别是围绕“一、六、八”旅游产品体系布局,在规划体系建设和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完成了陕西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编制工作,现已上报省政府审批;华山御温泉兵器游乐世界一期工程、兵马俑博物馆环境改造工程、汉阳陵地下博物馆等历史文化产品建成开放;法门寺文化景区建设进展顺利,合十舍利塔封顶合拢;大唐不夜城、寒窑遗址公园等曲江文化旅游项目已开工建设。
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旬阳太极城,泾阳张家山、神木红碱淖、木王国家森林公园、神河源省级
森林公园、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长青华阳旅游区等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正在按计划紧张进行中。
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世界、秦岭野生动物园、杨凌农博园等主题公园类旅游产品有了新内容,形成新特色;临潼华清?爱琴海温泉、华山御温泉项目建成对外营业,楼观道温泉、太白御温泉加快建设步伐,标志着我省温泉休闲旅游产品形成新亮点;《长恨歌》、《走进延安》、《延安保卫战》等大型实景演出在增加文化旅游景区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等方面进行了升级改版,丰富了内涵;红色旅游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2007年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560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收入达到155亿元,同比增长38.4%。
这些旅游产品的开发,有效地改善了我省的旅游产品结构,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使我省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更加鲜明,保证了我省旅游业的强劲增长。
同时,我们也充分发挥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创建旅游强县,加强乡村旅游、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标准化建设和管理,为农民增收,扩大县城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中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城市、扶风县被命名为全国旅游强县,临潼区等16个县(区)被命名为省级旅游强县。
经过改革开放30年得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正想全面小康迈进;各项改革稳步前进;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科教文化邓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生机勃勃,前景充满了光明。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社会还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法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构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我爱我家乡陕西,在这30年中,家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愿在以后
的日子里,我也能为家乡的建设提供应有的能力.
第三篇: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赶超·跨越·巨变
――莒县交通运输发展综述
路如琴弦,弹奏一曲曲奋进乐章;
桥似彩虹,放射一束束和谐光芒。
从城市到乡村,从铁路到公路,从县道到乡村道,从客车到出租车,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近年来,在莒州大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一种自豪感洋溢在莒县人的心头:交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便利。
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也让莒县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跨越”与“巨变”。
建设篇:打破瓶颈舒筋通络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
近年来,莒县抢抓机遇,把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的重要工作来抓,凝心聚力,克难而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统计,自2003年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莒县累计投资6.2亿元,改造农村公路1980公里,建设大中桥梁158座。
先后对县道莒安路县城至洛河段、天洛路洛河至棋山段、莒大路县城至店子集段、孟双线招贤至东莞段等共107公里进行了大修改造。
同时,改建完成18处集农村公路、农村货运、农村客运和局领导班子实行任务分解法,以实现外来资金到位为目的,瞄准招大引强,敢于自我加压、敢于调高目标、敢于突破极限,形成了落实一批、促成一批、洽谈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生成发展良性循环,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增强后劲。
据统计,仅今年以来该局累计争取公路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
管理篇:规范市场繁荣发展
通衢大道望眼开,百舸千帆竞驶来。
随着一条条通衢大道的节节延伸,莒县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也出现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良好
局面
科学决策,加强管理,优化运输结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是保障运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莒县交通运输部门按照“严格、精细、科学”的管理理念,依法严格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严把道路运输查验、车辆检测及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超限超载以及无证经营、违章经营等非法营运经营行为,所有客车、危险品运输车辆全部安装启用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和行车记录仪,率先在全市实现了车辆运行视频监控,确保了广大群众出行安全,全县基本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交通运输环境。
既要货畅其流,又要人便其行。
在规范货运市场管理的同时,莒县还大力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采取新开线路、现有线路调整、热线挂冷线、长线挂短线等措施,对老线路分流,让车辆上山下乡、串村过门,使客运布局更加合理、科学。
截止目前,全县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2条,客运班车265辆,日发班次达520个,全县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100%。
同时,莒县还积极引导出租车变定点待租为运行待租经营模式,推行电台式网络化管理,方便了市民乘车。
全县形成了以班车客运为主导,出租车和旅游客运为补充,服务城区、乡村和旅游景点的四通八达、干支相连的多层次、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
文明篇:树立品牌塑造形象如果说路通车通是物质文明的一次历史性飞跃,那么全力优化软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阳光交通、和谐畅通”品牌,则是莒县交通运输行业更高境界的文明追求。
2010年,莒县交通运输局以惩防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实施了惩防体系3D模式,即依科技为支撑点、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条主线,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惩治三个层面的立体惩防体系,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这一做法被中纪委、省纪委、省惩防体系建设办公室、省交通运输厅、市委政策研究室分别予以刊发。
县纪委印发文件在全县推广。
2011年3月1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予以深度报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面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形势,莒县交通运输局全体干部职工在以局长纪同坤为首的新一届领
导班子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在谋求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
莒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纪同坤感言: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铺平发展道路是交通运输局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我们将牢固树立跨越发展的雄心壮志,始终保持后发赶超的进取精神,锲而不舍、真抓实干,一方面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进程,打造高效、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另一方面,加大交通运输“软实力”建设,增强莒县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能力,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文明服务水平,为胜利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文明开放、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莒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要想富,先修路。
”2003年,为了让农民兄弟甩开大步奔小康,一场声势浩大的“村村通油路”工程在日照拉开了序幕。
如今,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市已新建农村公路1996公里,涉及1268个行政村,通村率从2003年的36%提高到75%,受益群众达到100多万人。
变化之一:“村村通”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统计显示,我市开展农村公路建设的这三年,也是自建市以来,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的三年。
特别是2004年全市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3695元,增长11.8%,创近年来的新高。
记者采访时,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进村赶个集的都没法去。
现在好了,公路通了,俺们和城里人一样出门能坐上公共汽车,上哪去都方便了。
”
变化之二:“村村通”完善了路网结构和功能,道路通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农村公路是路网的神经末梢,是体现公路“从门到门”运输特点的最后一环。
随着日东高速公路和同三高速公路日照段的建成通车,我市对外的公路大通道已经打通,加快建设通村公路,是完善和优化我市路网结构的关键所在。
从2003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启动至今,全市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2002年增长了122%,行政村通
油(水泥)路率较2002年底增长了39%。
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农村客运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按照“路通到哪里,车就通到哪里”的要求,交通部门大力发展农村客运,较好解决了农民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
在2003年全市实现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去年又设置安装了“村村通”客车站棚和站牌,进一步方便了农民出行。
目前,全市农村客运线路达到126条,客运班车达到607辆,日发车近400个班次,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安全车”,县域“半小时交通圈”初步变为现实。
变化之三:“村村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了镇域经济。
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成为当地农产品流通的有力助推器,更是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没有“村村通”,莒县的“万亩瓜菜”、“万亩大姜”,岚山的“万亩茶园”,东港的“万亩银杏”,五莲的樱桃园等高效特色农业,都还只能“养在深闺无人识”。
而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这些支柱产业的优势更加突出,规模效益更加显著,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的发展。
同时,便捷的交通条件,变化之四:“村村通”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各区县在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注重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规划建设相结合,极大促进了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布局调整、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施高标准规划,高标
变化之五:“村村通”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农村干部的凝聚力。
“‘村村通’工程不但通了公路,而且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岚山区碑廓镇的王圣波深有感触地说。
在修路期间群众自发给施工人员和驻工地的乡镇干部送水、送饭、送鸡蛋的情景屡见不鲜,场面非常感人。
东港区西湖镇一位80多岁的老人看到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时,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说:“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把公路修到了我们家门口。
”“没想到修路有这么大的凝聚力,通过修路使我们村班子团结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