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课堂同步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苏武传
课堂同步练习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并:都。
B.因厚赂.单于赂:贿赂。
C.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币:钱币。
D.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辞让。
项,“赂”,赠送礼物;C项,“币”,财物;D项,“让”,责备。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畔主背亲
B.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C.空自苦亡人之地
D.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项,“畔”同“叛”;C项,“亡”同“无”;D项,“决”同“诀”。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
B.明年
..,陵降,不敢求武
C.皆为陛下所成就
..
D.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
..匈奴中
项,丈人: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
B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C项,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
D项,谋反,古今义相同,密谋反叛。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信义安所见乎
B.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何以复加
D.子卿尚复谁为乎
项为定语后置,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
5.对《苏武传》一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传》生动刻画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一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B.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选文中写了两个反面人物,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
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
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C.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手段卑鄙,态度傲慢。
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
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D.选文中环境及细节的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
如苏武自刺一段,被置于地坎煴火之
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都是为了充分表现出每一个动作发出者的性格特点。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都是为了充分表现出每一个动作发出者的性格特点”理解错误,其用意不是表现每一个动作发出者的性格特点,而是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和崇高的精神品质。
6.下列选项中,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见犯乃死,重负国。
翻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B.天雨雪,武卧啮雪。
翻译:天下雨下雪,苏武躺着(在地窖里)嚼雪。
C.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翻译: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把苏武送回营帐。
单于认为苏武节操豪壮,早晚派人探望、
问候苏武。
D.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翻译:您如果一定要逼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我就在您的面前死去!
项,“雨雪”意思是“下雪”,“雨”为名词作动词,下。
句子可以翻译为“天下雪,苏武躺着(在地窖里)嚼雪”。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
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①,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
右曹典属国。
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
..,号称祭酒
..,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
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上许焉。
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
又以武弟子为右曹。
武
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
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②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各页侯韩增,次曰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阳城侯刘德,次曰少府梁丘贺,次曰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曰典属国苏武。
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形容词用作名词,交情。
②法:动词,仿效。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
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B.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C.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D.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作初步判断,“桀”“安”“权”“燕王”“之”“典属国”“大将军”“功劳”“都尉”“光”等词为名词或代词,可作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该断开;然后根据句意逐句分析,运用排除法。
“予”的对象为“燕王”,“令”是让的意思,主语为“桀、安”,“予燕王令”错,先排除A、C两项。
再分析“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无功劳”“为搜粟都尉”之间应该是转折关系,需要断开,排除D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将帝王的死称“崩”。
B.朔望: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
农历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C.祭酒:本为古代飨宴时举酒祭神的长者。
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
后成为学官名,较为有名的有博士祭酒、国子祭酒等。
文中指祭祀。
D.左右:古代指在旁侍候的人,近侍。
或者是称呼对方的客气语。
项,“文中指祭祀”错,结合“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分析,应该是指“苏武的尊号”。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但是霍光把廷尉的奏章搁置起来,
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B.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容、尊宠他。
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出使时不辱君命,昭帝生前也常常提到这些,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
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了他们的官职爵位、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错误。
文中只说“廷尉奏请逮捕武”,并没有说苏武被捕。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2)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
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
(2)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
11.汉宣帝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对苏武这位节操显著的老臣的优待、关心与尊敬?
,重新起用被免官的苏武,让他担任右曹典属国的官职,并让他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
②宣帝关心苏武有无子嗣,在知道苏武有一子留在匈奴后,想办法让苏武的这个儿子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并让他做了郎官。
③宣帝令人将苏武像画在麒麟阁上,将苏武与那些辅佐自己、有美德的大臣一样看待,来表彰他的卓著功勋和高尚品德。
,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和燕王、盖主谋反。
苏武的儿子苏元与上官安有密谋,犯罪被杀。
起初,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燕王上书昭帝,告发霍光。
又扬言说苏武只因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来才授予典属国之职,霍光的长史没有功劳,却任搜粟都尉,霍光专权,肆意妄为。
等到燕王等人因谋反被杀,穷究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燕王也曾就苏武为国立功之事多次向皇帝申诉过,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因此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
霍光把这个奏章压下,只免除了苏武的官职。
几年以后,昭帝去世,苏武因曾以原来的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朝臣迎立宣帝的计谋,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食邑。
过了很长时间,卫将军张安世(向皇上)推荐苏武,说他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
宣帝立即征召苏武在宦者署听候命令,苏武多次进见宣帝,又任右曹典属国。
因为苏武是以有节操著称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待、尊宠他。
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
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
苏武年事已高,儿子苏元又犯罪被杀,宣帝很同情他,就询问旁边大臣:“苏武在匈奴那么长时间,难道没有生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当初从匈奴动身回来时,我的匈奴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
”宣帝同意了。
后来苏通国随使者回来,宣帝任命他为郎。
又任用苏武的侄子为右曹。
苏武八十多岁,在神爵二年病死。
甘露三年,单于开始朝拜汉朝皇帝。
宣帝思念那些辅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于是令人在麒麟阁上画上那些人,仿照他们的形体相貌,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
只有霍光不注名字(以示尊崇),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氏,以下依次为: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车骑将军龙各页侯韩增,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丞相高平侯魏相,丞相博阳侯丙吉,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宗正阳城侯刘德,少府梁丘贺,太子太傅萧望之,典属国苏武。
这些人都功勋卓著、品德高尚,为当世人所熟知,因此画名臣图来表彰他们。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司马迁与班固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合称“班马”,就如他们的著作《史记》《汉书》被合称“史汉”一样。
司马迁的《史记》,已有诸多褒赞,像大家熟悉的鲁迅先生的评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
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酷爱《汉书》。
黄庭坚甚至公开宣称,如果接连三天不看《汉书》,便觉得俗气逼人,。
明朝时,《汉书》受到的追捧更是,连文化水平并不算高的朱元璋也对其钟爱有加。
有一回,明军俘虏了元朝官员郭云,朱元璋见他相貌魁伟,便释放了他,还送给他《汉书》做见面礼。
受朱元璋的影响,明朝建文帝、神宗等几位皇帝,对《汉书》也是。
可以说,在众多《汉书》的爱好者中,明朝的“粉丝”级别是最高的。
文人的著作,能够,在图书市场上风行,当然是件令人愉快的事;而备受推崇,甚至被后人用来当作下酒的佳肴,更不失为一种至上的幸福。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班固的《汉书》却遭受各家的攻诘,后代大多数读书人对它并不认同
B.虽然《汉书》与《史记》齐名,但是《汉书》的认同度比《史记》要低
C.班固的《汉书》,虽然后人有些微词,但仍得到了大多数读书人的认可
D.虽然对《汉书》看法不一,甚至有些嗤之以鼻,但大多数读书人还是表示认同
,下文展示了欧阳修等人对《汉书》的喜爱,由此可以看出读书人甚至帝王对《汉书》是认同的,且后文并未将《汉书》与《史记》进行比较,也未讨论两者的认同度,所以排除A、B两项。
括号前面的句子的主语是“司马迁的《史记》”,所以括号内的句子以“班固的《汉书》”做主语更合适。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唐宋之际,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大为推崇。
B.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读书人大为推崇。
C.唐宋之际,对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被读书人大为推
崇。
D.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
项,中途易辙,前面的主语是“《汉书》”,后面的主语是“读书人”。
B项,语序不当,应为“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
C项,成分残缺,可删去“对”。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面目可憎超世绝伦手不释卷洛阳纸贵
B.面目狰狞史无前例爱不释手有口皆碑
C.面目可憎史无前例爱不释手洛阳纸贵
D.面目狰狞超世绝伦手不释卷有口皆碑
,面目可憎:形容人的面貌或事物的样子令人厌恶。
面目狰狞:形容面目凶狠可怕。
句中形容人三天不看《汉书》就会很俗气,所以用“面目可憎”更恰当。
第二组,超
世绝伦:超出世人和同辈。
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前所未有。
句中形容《汉书》在明朝时受追捧的程度前所未有,用“史无前例”更恰当。
第三组,手不释卷: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
爱不释手:喜爱得舍不得放下。
句中形容明朝的几位皇帝十分喜爱《汉书》,用“爱不释手”更恰当。
第四组,洛阳纸贵: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有口皆碑:形容人人称赞。
句中强调在图书市场上风行,用“洛阳纸贵”更恰当。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名节就是名誉和节操,古人把它同道义、忠信并列。
①。
汉贾谊有“伏义诚必谓之节”之说。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咏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充满浩然正气等等。
名节之“名”,不是沽名钓誉、追逐名利之“名”,
②。
曾与苏武同处一朝的名将李陵,后来败降匈奴。
他受单于之命劝降苏武。
面对持节不改的苏武义正词严的陈述,李陵不得不长叹“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可见,在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里,
③。
②而是有“节”之“名”③持节和变节泾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