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油的测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中油的测定
2.5.1 方法一红外光度法(GB12152—89)
1)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锅炉用水及冷却水分析。
油含量0.1~100mg/L。
2)引用标准:
GB6903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通则。
3)方法概要
矿物油的甲基、次甲基在3.14um波长处有明显的吸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吸收值与油含量成正比。
本法以四氯化碳萃取水样中油,然后用红外光度法进行定量测定。
通常情况下,本法则定火电厂锅炉给水、生产返回水不存在干扰,测定循环冷却水时,有机磷类在一般使用剂量下亦不干扰测定。
测定所用标准油可有如下两种选择:
a.以正十六烷和异辛烷等体积混合物作为标准“油”,称之为标准混合物。
这时测定结果应当乘以校正因子1.4。
b.以从生产返回水或循环冷却水中萃取出来的油或组成上与被测定油相近的矿物油作为标准油。
4)试剂
4.1)四氯化碳,AR
4.2)无水硫酸钠,AR
4.3)硫酸(1+1)
4.4)正十六烷,AR
4.5)异辛烷,AR
4.6)标准油,萃取或矿物油
5)仪器
5.1)红外分光光度计或红外油份测定仪,1cm,5cm吸收池。
5.2)分液漏斗,1000mL。
5.3)容量瓶,100mL。
6)分析步骤
6.1)标准溶液的配制。
6.1.1)标准混合物:用移液管吸取15mL正十六烷和15mL异辛烷置入同一具塞三角瓶中,混合后塞紧备用。
6.1.2)标准溶液A:取约20mL四氯化碳于100mL容量瓶中,塞上塞子,称量。
取1mL标准混合物迅速加入该瓶中,塞上塞子,重新称量(均称准至0.2mg)。
两次称量之差即为标准混合物的质量。
加四氯化碳至刻度。
计算此标准混合物的准确浓度(mg/L)。
该浓度值约为730mg/L,乘以校正因子1.4,折合为标准油浓度约为1022mg/L。
6.1.3)标准溶液B:取4mL标准溶液A,于100mL容量瓶中,用四氯
化碳稀释至刻度,计算其准确浓度。
此溶液浓度折合为标准油浓度约为
41mg/100mL.
6.1.4)标准溶液C:取3mL标准溶液A,于100mL容量瓶中,用四氯化碳稀释至刻度,计算其准确浓度。
此溶液浓度折合为标准油浓度约为
31mg/100mL.
6.1.5)标准溶液D:取2mL标准溶液A,于100mL容量瓶中,用四氯化碳稀释至刻度,计算其准确浓度。
此溶液浓度折合为标准油浓度约为
20mg/100mL.
6.1.6)标准溶液E:取30mL标准溶液C,于100mL容量瓶中,用四氯化碳稀释至刻度,计算其准确浓度。
此溶液浓度折合为标准油浓度约为
9mg/100mL.
6.1.7)标准溶液F:取10mL标准溶液E,于100mL容量瓶中,再取4mL标准溶液B,用四氯化碳稀释至刻度,计算其准确浓度。
此溶液浓度折合为标准油浓度约为2.5mg/100mL。
6.2)如果使用萃取油或矿物油作为标准油可称取适量的标准油用四氯化碳稀释来配制标准系列溶液。
6.3)绘制工作曲线
6.3.1)按仪器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调好红外分光光度计(或红外油分析仪)。
分别对标准溶液B、C、D、E、F进行测定。
扫描从波数4000cm-1开始至2000cm-1为止。
量取谱图上波数2930cm-1(波长3.41um)处净峰高(透光率值)并将其换算为吸光度。
6.3.2)将标准溶液B、C、D、E、F的浓度值乘以校正因子1.4折合为标准油浓度,再以这些新的浓度值(mg/100mL)为横坐标,以对应净峰高吸光度值为纵坐标,作出工作曲线或线性回归方程。
6.4)水样的测定
6.4.1)用玻璃取样瓶取水样100mL,用pH试纸检验水样的pH值,用硫酸(1+1)调节至pH值小于2。
6.4.2)在取样瓶中加入30mL四氯化碳,盖好瓶塞,立即颠倒并剧烈摇动2mL,静置至泡沫消失,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将底层四氯化碳抽提液转入100mL容量瓶中。
6.4.3)另取30mL四氯化碳加入取样瓶中,盖好瓶塞,使静置分层充分接触瓶子内臂。
然后将四氯化碳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将底层抽提液转入6.4.2步骤同一容量瓶中。
6.4.4)再取30mL四氯化碳加入分液漏斗中,重复上述萃取步骤,抽提液仍转入同一容量瓶中。
6.4.5)用四氯化碳将抽提液体稀释至100mL,加一角匙无水硫酸钠脱水。
6.4.6)测定抽提液红外吸光度值,从工作曲线或线性回归方程求取水样中油的量u(mg)。
7)计算
水中油含量X(mg/L)按式(1)计算:
X=m×(1000/V)
式中:
V—水样的体积,mL;
m—从工作曲线或线性回归方程中求得的VmL水样中油的量,mg.
8)精密度
总精密度:
S T=0.167x+0.333
式中:
S T—总精密度;
x—油含量,mg/L;
单个操作者的精密度:
S O=0.122x+0.148
式中:
S O—单个操作者的精密度;
x—油含量,mg/L。
以上精密度适用于水样油含量为0.6~66mg/L范围内的测定。
2.5.2 方法二正己烷萃取紫外分光光度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循环水高压蒸汽系统化学清洗过程中油的测定。
2)测定原理
试样中的油份经有机溶剂提取后,在紫外光谱区最大吸收波长260nm下测其吸光度,以此确定油的含量。
3)试剂
3.1)正己烷
3.2)1+1硫酸
3.3)无水硫酸钠(固体)
3.4) 5.000g/L油标准溶液
用20号重柴油、15号机油或其它认定的标准油品配制。
准确称取标准油品0.5000g溶于正己烷中,移入100mL容量瓶中,并用正己烷稀释至刻度,配成5.000g/L标准油,贮于冰箱备用。
4)仪器
4.1)紫外分光光度法,1cm石英比色皿
4.2)1升分液漏斗
5)分析步骤
5.1)工作曲线的绘制
分别吸取3.4配制油标准溶液0、1.00、3.00、5.00、7.00、10.00mL
放于干燥的100mL 容量瓶中,用正己烷稀释至刻度并摇匀,在260nm 波长处,以试剂空白作参比,用1cm 石英比色皿测定其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油含量为横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5.2)水样测定
用量筒取水样100mL 于1L 分液漏斗中,用20mL 正己烷清洗量筒并转入分液漏斗,用1+1硫酸调节PH 值至1.0左右,振摇3分钟后静置10分钟分层,将水层转入干燥烧杯中,正己烷层放入干燥的100mL 容量瓶中,再加入15mL 正己烷,重复提取水样两次,合并提取液于100mL 容量瓶中,加正己烷至刻度摇匀,若容量瓶中有水珠或浑浊,可加少许无水硫酸钠脱水或经过一个置有无水硫酸钠的小漏斗中过滤,在波长260nm 下,以1cm 石英比色皿,用正己烷作参比,测水样的吸光度,由标准曲线上求得油的含量。
6) 计算
ρ⋅⨯=⨯--V m 3
6
1010)油含量( 式中:
m--由标准曲线查得所测吸光度对应油的含量,mg ;
V--水样体积,mL ;
ρ--水样密度,g/mL 。
7) 注意事项
7.1)所用器皿(分液漏斗、考克等)严禁带油。
7.2)控制好酸度,使油质游离出来,易于萃取,如酸度过大要影响分层效果。
7.3)禁止用塑料器皿取水样。
2.5.3 方法三 称量法
1)适用范围
适用于水中油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在10mg/L 以上。
2)测定原理
以硫酸酸化水样,用石油醚从水中萃取油类,蒸除石油醚后,称取质量,本法测定的是水中石油醚萃取物的总量,但在萃取后蒸除石油醚时,轻质油有显著损失。
3)试剂
3.1)石油醚:在30℃~60℃下重蒸馏后,使用100mL 石油醚的蒸干残渣不应大于0.2mg 。
3.2)无水硫酸钠:于300℃马弗炉中烘干1小时,冷却后装瓶备用。
3.3) (1+1)硫酸
3.4)氯化钠(固体)
4)仪器
4.1)分析天平
4.2)恒温箱
4.3)水浴锅
4.4) 1000mL 分液漏斗
4.5)干燥器
4.6)中速定性滤纸,直径11cm
5)分析步骤
5.1) 量取水样1000mL ,仔细倒入1000mL 分液漏斗中,加1+1硫酸3.0mL ,加入氯化钠约20g 。
用25mL 左右的石油醚依次洗涤量筒和采样瓶后,倒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摇3分钟(注意放气)静置分层(把水层放入原采样瓶内)。
石油醚层转入100mL 锥形瓶中。
用石油醚重复萃取水样两次,合并三次萃取液于锥形瓶中。
5.2)向石油醚萃取液加入适量无水硫酸钠(硫酸钠加入量至不再结块为止)盖好后,放置半小时。
5.3)用预先以石油醚洗涤过的定性滤纸过滤,收集滤液于100mL 已恒重的烧杯中,用少量石油醚洗涤锥形瓶、无水硫酸钠和滤纸,洗涤液并入烧杯中。
5.4)将烧杯于65±5℃水浴上蒸出石油醚,近干后将烧杯外壁用干净的毛巾擦干,置于65±5℃恒温箱内干燥1小时,再放入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称重至恒重。
6)结果计算
V m m L mg 6
2110/⨯-=)()油(
式中:
m 1--烧杯加油质量,g ;
m 2--烧杯质量,g ;
v--水样体积,mL ;
7) 注意事项
7.1) 分液漏斗的活塞不要涂凡士林。
7.2) 采样瓶应为玻璃瓶,用洗涤剂洗干净(不要用肥皂),最好定容采样,将水样全部移入分液漏斗中,以减少油附着于容器壁上引起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