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
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透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基
![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透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基](https://img.taocdn.com/s3/m/f1a679e26294dd88d0d26b7a.png)
大、 发展成本高、 环境污染加剧、 人民 内部矛盾增多等等。 这些矛盾给 我国如何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新 的挑战, 科学发展观正足
从 我 国 现 阶段 发展 的客 观 实 际 出 发 , 持 解 放 生 产 力 , 变 经 济 发 展 坚 转 方 式 , 发 展 更 多 的依 靠 科技 , 低 成 本 、 消 耗 、 使 走 低 集约 经 营 之 路 , 设 建 资源节约型、 境友好型社会。 环 二 、 物 史观 关于 社 会 历 史 主 体 理 论 是科 学 发 展观 的理 论 源 泉 , 唯 强 调 以 人 为本
定性意义 。 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 中心,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
一
人是历 史的主体 , 历史的发展都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
离 开 了 人 的创 造 和 参 与 , 就 没 有 人类 社 会 的 存 在 , 不 会 有 人 类 的 也 更
意 谋 发展 , 断 解放 和 发 展 社会 生 产 力 。党 的这 一基 木 思想 充 分 体 不
现 了 马 克思 主 义 人 类 经济 社 会 生产 发 展 理 沦 : 产 力 的发 展 是社 会 发 生 展 的 最 终 定 力量 。
( ) 产 力 决 定 论 一 生
历史。所 以, 马克思主义 经典作家指 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 “ 人们 总是通 过每一个人追求他 自己的、 自觉预 期的 目的来创造他们 的历
L g l y t m n o it e a S s e A d S cey
{占 l 缸会 ; l j
20.( 5 09 )
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透视币学发展观的理论根基 斗
臧 晓 燕
摘 要 科学发 展观 是党 中央对 社会发 展客 观规 律 的正 确认 识和科 学把握 , 马克思 主 义基 本原 理和我 国建设 实际及 时 是将 代特 征相 结合 的 最新 成果 。 这一 发展 观是 建立 在马 克思 主义唯 物 史观基础 之上 的 。 唯物 史观 中的生产 决定论 、 会 历 史主 社 体理论、 利益分析理论 、 社会结构论和人对 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的连续性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依据。全面
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
![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https://img.taocdn.com/s3/m/b55b3c1652d380eb62946d30.png)
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摘要:科学发展观在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强调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这无论从其理论内涵还是实践经验来说,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唯物史观、尤其是对唯物史观中的以人为本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和价值是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两个基本维度.科学发展现坚持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运用唯物史观的辩证方法,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握唯物史观的价值目标,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科学与价值的统一。
关键字: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价值正文:科学发展观内容丰富,一“本”、三“发展”、五“统筹”,层次清楚,结构严密,概括程度高而覆盖面广,可以说是一个以全面协调发展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统一完整的科学理沦体系,是具有普适性的关于发展的根本理念。
这一理论体系的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史观。
它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思想,关于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的观点,等等。
从哲学层面上看,广义的发展观归属世界观,狭义的发展观指社会发展观,属于历史观范畴,也就是发展问题上的历史观。
可以这样说,发展观就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条件、过程、目标等等问题的观点体系,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社会发展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发展观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范畴。
而发展问题主要是一个现代论题,泛指由于发展实践所产生的一系列人与社会、自然之间新的关系问题。
现代发展理论以现代科技和新的时代主题为背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欧美,随后风行世界。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也是一个基本原则。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基本原则,相对于“全面”、“协调”、“可持续”、“五统筹”等等而言,有着统摄的意义,它从本质上揭示了这一科学发展观的鲜明特征。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虽然并不直接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命题,而是一个关于发展理论和执政理念的崭新观点,然而它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并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解读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9b681db84254b35eefd34c6.png)
发展 的本质 、 规律 、 条件 、 过程 、 目标等等 问题 的观点体 系, 是辩 证唯物主义世 界观在 社会发 展领域 的 具体运
用 , 历 史 观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因此 , 展 观 属 于 马 克 是 发
“ 合发展 观” “ 综 、 可持续发 展观 ” 以及相 伴而行 的“ 以 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 等历史演进过程 。一般认 为 , 现代 发展理论的演进 大体经 历 了以下几 个阶段 。其一 , 经 济增长观。西方工业 化 国家 的现代 化道路 , 自产业革
效应成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照。当时 的主导性 发展 理论认为 , 发展中 国家面临 的主要 障碍是 资本缺乏 和 过度贫 困, 因而经济发展的要义在于推 动经 济增长 , 提
二战结束 以后 , 与世界许 多 圈家和地 区谋求 战后
重建 、 恢复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 各种研究发展的理论 便应运而 生 “ 展” 发 成为 诸 多学科 关 注的热 点 。仅
筹” 层次清楚 , , 结构严 密 , 概括 程度高 而覆盖 面广 , 可 以说是一个 以全 面协调发 展 为 础 , 以促 进人 的全面 发展 为 目标 的统一 完整 的科学理 论体 系 , 是具 有普适 性 的关于发展 的根 本理念 。这 一理 沦体 系的基础 , 就 是马 克思 主义哲学 , 就是唯 物史 观 它允分体 现 唯 物史 观关于社会历 史 主体的 观点 , 于社 会结 构和社 关 会 系统的思 想 , 关于 人 、 会对 自然界 的依赖性 f社会 社 1 l 历史连续性 的观点 , 等等
维普资讯
j12. }I 9 : 『
哲当视 学代野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解读
毛 成
( 共上{市委党校 , 西 中 ; E 江 上饶 34 0 ) 30 0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https://img.taocdn.com/s3/m/e060406e783e0912a2162a51.png)
[ 摘
一
要】 科 学发展观 蕴含 了人类社会发展 所遵循 的“ 以人为本—— 以物 为本— — 以人为本” 的历史规律, 这
规律体现了 人类社会 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科学发展观的提 出 是人类社会 发展理念 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 本螺旋上升 的具体表现, 既体现 了 人类社会发展理念 的人本关怀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哲 学的光芒 。 【 关键 词】 发展理念 ; 变; 嬗 规律 ; 学发展观 科 [ 中图分类号] 1 3 t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7 — 0120 )3- 03 0 62 92 (06 0 09 - 3 [ 作者简介 】 韦兆钧 (95一 , 仫佬族 )广 西罗城人 , 16 ) 男( , 河池 学院社科部 副教授 , 主要研 究方 向为马克思 主 义人学和 社会发展 哲学。
一
问题就在于: 当西方人大谈所谓人类中心 主义的危 害时 , 他们 已经取得 了发展 的绝对优先权 , 这就在 定程度上掩盖甚至扼制了发展 中国家 的发展权。 因此 , 科学发展 观 的 以人 为本 , 的真谛 在于 : 它 其 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 中的主体作用 和地位 的肯定。其二 , 它是一种价值 取向 , 即强调 尊重人、 关心人 、 放人、 解 依靠 人 、 了人和塑造人 。其三 , 为 它是一种思维方式 。要求 人们在分析、 思考和解决 切问题时 , 既要 坚持运用 历史 的尺度 , 又要确立 并运用人 的尺度 , 关注人 的生活世界 , 要 要对人 的 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 , 其发展取得的 成果应 由全体公 民共享 。 全面、 协调 、 可持续 的综 合发展 , 是在对世界经 济发展 , 特别是我 国经济建设 经验教训的反思 中提 出的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 。新 中国成立以来 , 国 我 经济发展速度一度较快 , 但经 济质量和效益不高则 直是困扰 我 国经济建设 的突出问题 。其 主要表 现为 : 劳动生产率绝对水 平低 , 经济增长 主要靠投 人大量劳动来推进 ; 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 远远高于技术进 步的贡献率 ; 位产品物耗 多, 单 工 资含量上升 ; 产品质量差 , 合格率低 ; 工业企业资金 利润率下降, 亏损面大 ; 基本建设规模大 , 投资效益 低 。虽然改革开放后 , 国家综合 实力显著 增强 , 经 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 基础 产业薄弱状况 明显 改善 , 民生 活水平 大幅 度提高 , 人 对外 开放进 一步 扩大。但是, 还存在着 经济结 构不合理 , 配关系 分 尚未理顺 ,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 就业矛盾 突 出, 资源 环境压力加大 , 经济整体竞争 力不强等问题。反思
浅析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关系
![浅析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56675f40242a8956bece45c.png)
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 果, 简单来 说,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即人的解放学 。唯物 史 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 的主要特征是科 学性和 革命性 的结合, 理 论和实践的统一 。
( 三) 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指 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
党的十八大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 ( 修 正案) 》 规 定: 中国共产 党以马 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 小平理论 、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 观作为 自己的行动指南。 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 的旗帜上, 列入党 的指导 思想, 是这 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性贡献 。 唯物史观是 关于整个人类社 会的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 以来 ,我们党成功运用唯物史观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并取得 了巨大成就 ,同时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着对社会发展
科 学 理 论
科 学与财富
浅析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关系
马 慧 颖
( 望奎 县委党校) 摘 要: 在新形势下唯物史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对 学习贯彻落 实党的十 八大精神 , 理解为什么要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坚定道路 自 信、 理论自 信、 制度 自信 意义重 大。 关键 词: 科学发展观: 唯物史观; 关系
体系 ” 的重大发展, 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实现 国家 富强和 民族振 兴提供坚定的理论指导和精神旗帜。努 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 、 中
国革命 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 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 开创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道路 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把握我 国基本 国情及其 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反映了我国社会进步 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 的 新期待 , 有着鲜 明的实践特色 ; 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扎根 中国土壤 , 把马 克思主 义真理 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 创造力 、 凝聚力之 中, 有着鲜 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跟时代潮流, 把 握时代 脉搏 , 反映时代要求, 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bd6c507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7.png)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是指哲学上的一种基本观点,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第二性。
在唯物史观中,社会历史主体是指在社会历史中发挥主导作用、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科学发展观是指一种科学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中,理论依据来自于人的实践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依据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主体是社会的集体力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社会历史是由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所决定的,社会历史主体包括劳动人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
劳动人民是社会历史主体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主导者。
劳动人民通过生产活动不断改造和创造社会,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同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是社会历史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发展。
其次,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主体是有阶级性的。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存在不同的社会历史主体,不同的阶级拥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地位和利益诉求。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则成为主体。
唯物史观强调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的推动,改变了社会形态和社会历史主体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首先,科学发展观认为人是发展的主体。
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标,人的价值和尊严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认为,社会发展要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在实践中,人们需要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路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读唯物史观下的科学发展观
![解读唯物史观下的科学发展观](https://img.taocdn.com/s3/m/617706b165ce050876321311.png)
解读唯物史观下的科学发展观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继承了唯物主义历史主体论思想的基本观点,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螺旋上升的具体表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哲学的光芒。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现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产生背景、精神实质,并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了党章。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衡量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发展尺度的有机统一,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2.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继承性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内在要求。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有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从经济体制改革看,我国已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从对外开放看,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参与经济全球化也步入了新的阶段。
论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的逻辑关联
![论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的逻辑关联](https://img.taocdn.com/s3/m/f9ee9f8cec3a87c24028c4e8.png)
规律 ,不仅 为振 兴中华 民族提 供 了新 的行动指 南和精神 动
力, 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创新本质 的当代体现 ,是对唯物史观 的丰富和发展 。
一
并不是在他们 自己选 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 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 的创造 。 I5 这表 明, ”【p ' 1
t o g t o e e o me t t a s e sss i h e p e o i n e tae y a d t a f s ca o l o r i ae n u t ia l h u h f d v lp n .I lo p r it n t e p o l re td sr t g n h t o o il wh l c o d n t d a d s san b e y
Ab t a t h c e t ct o g to e e o me t o eo eBa i rn i l so a x s i e lt s e r t a c iv me t sr c :T e s in i h u h fd v l p n , n ft s cP i c p e fM r im, st e tt o e i l h e e n i f h h a h c a
rs l n r m oh o rn t n b i ig a d c a a t r t s o e t s r v d n h i c h l s p i b ss f rt e h s r a e u t g fo b t u a i — u l n n h r c e i i f t i i o d sc h me ,p o i i g t e d r t p i o h c a i o h it i l e o o c
d v lp n, t ef c su o h rd cii e eo me t e r hn dp o t gM axs itrc l tr l m. e eo me twi t o u p ntep o u t t d v lp n , n i iga r mo i r it so ia ei i hh vy c n n h ma a s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谈科学发展观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谈科学发展观](https://img.taocdn.com/s3/m/85b287dc360cba1aa811dac8.png)
V0 . 0No7 13 .
J 12 0 u. 0 9
从唯物史观 的角度谈 科学发展观
孙鹏 凯
( 国人 民大 学 中
摘
哲 学院 ,北京 107) 0 82
要 :科 学发展观是新一届 中央领导集体提 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 它是我 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 、 面建设 小康社会 全
的重要指导原 则。本文主要 从唯物史观的 角度 , 对科学发展 观提 出的现 实原 因、 理论依据 以及 科学发展 观的 内涵作一 些初 步
成 为 个 人 发 展 不 和 谐 的 重要 表 现 。 个 人 不 和 谐 会 进 一 步 加
于我们对 自然界的胜 利。对于这样每一次的胜利 , 自然界都
报复了我们 。” 全世界都不 同程度地遭到 了 自然界 的报复 。 以我国为例, 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 的发展 中 国家 , 经 济增长率大约为 9 然 而 , %, 在这样高速的经济增长背后 , 耕
的探 讨 。
关键词 :科学发展 观 ; 自然环境 ; 协调 ;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 6 4 D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2 9 (0 9 0 - 0 5 0 1 7 — 5 6 2 0 )7 0 4 - 2
近年来 , 随着社会 的进步 , 以及 人类文 明的不断 发展 ,
1自然环 境 的严 重 破 坏 。 马 克 思 主 义 认 为 , . 自然 界 是 人
类赖 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自然界给人类 社会 提供 了基本
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 人类本身也是来 自于 自然界 的。 可 以说 , 没有 自然界就没有人类本身 。然而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人类越来越多地 侵 占自然资源 , 足 自己的欲望 , 满 自然界 已
科学发展观_基于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_基于唯物史观的新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02bb4afdd3383c4bb4cd24e.png)
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思想后来被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出了新的发展和贡献。
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成果。
在当前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从理论上深入认识和分析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利于加深对科学发展观学习的理论深度,进而强化在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性。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根据和理论逻辑及主要内容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并结合中国和世界发展新形势而提出的。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建国以来,我国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重大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这是我们进一步实现发展和促进和谐的现实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逻辑和规律的思想认识发展的成果,是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发展和创新的新成果。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https://img.taocdn.com/s3/m/af443a1a52ea551810a6876b.png)
fundamental埘nciple;The meaning
and
the cornerstone ofthe scientific conception ofdevelopment.
Part
two:The
scientific conception of development is the new version of the
the end’iS the ultimate end and cornerston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ion of development.This coincides with Marx all—round development,which pursues
and
There
Part
are three parts
as
follows:
iS
one: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ion of development.It points out that the unification of scientific cogni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is historical materialism’S
Engels’S thought ofhuman’S in social development. inherits the kernel of
human’S value and status
not only
The
scientific
conception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科学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科学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f162b8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e.png)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科学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科学发展,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揭示,是对历史发展的科学研究和探索。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历史的发展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而人类社会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形态。
因此,历史的发展是受到经济基础的约束和决定的,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革新和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
历史科学的发展也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不断推进的。
在历史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要从全局的角度去认识历史,要从经济基础出发去探究历史的根本动力,要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规律性,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或者个别事件上。
只有这样,历史研究才能够站在科学的高度上,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实质,达到科学的认识和解释。
历史科学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地开拓和探索。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历史科学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构建新的理论,推动历史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只有不断地开拓和探索,历史科学才能够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撑。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科学发展,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揭示,是对历史发展的科学研究和探索。
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历史科学,注重揭示历史的客观规律和本质动力,强调从全局的角度、经济基础出发去认识和研究历史,不断开拓和探索历史研究的新领域和新内容,推动历史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科学的支持和指导。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解读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8966085cc22bcd126ff0c83.png)
成 : 物 史观视 野 下的科 学发展 观 解读 唯
l 3
展观 ” 及相 伴 而行 的 “ 人 为 中心 的发 展 观 ” 历 以 以 等 史演进 过程 。
收 稿 日期 :06 6 7 20 —0 —2
修 回 日期 :06—0 —0 20 9 4
作者简介 : 周育中(94一)男 , 16 , 江西铅山人 , 中共上饶市委党校副教授 , 究方 向为行政管理和科学社 会主义。 研
维普资讯
第 5期
周育 中, 毛
全 面 发 展 为 目标 的 统 一 完 整 的 科 学 理 论 体 系 , 具 是 有 普 适 性 的 关 于 发 展 的 根 本 理 念 。 这 一 理 论 体 系 的
基础 , 是 马克思 主义 哲学 , 是 唯物史 观 。它充分 就 就
体 现 了 唯 物 史 观 关 于 社 会 历 史 主 体 的 观 点 、 于 社 关
学 、 展 战 略学 、 展伦 理学 、 展美 学 , 发 发 发 以及 未 来 学 发 展 理 论 等 等 。 这 些 不 同 的 学 科 , 然 其 研 究 的 专 虽
业 和 侧 重 点 各 不 相 同 , 视 角 却 一 致 , 把 注 意 力 都 但 即
一
、
唯物 史 观 层 面 上 的发 展 观 、 展 问题 发
题 主要 是一个 现 代论 题 , 指 由于 发展 实 践 所 产生 泛
力 转 移 论 ” 等 。 总 之 , 展 理 论 的研 究 呈 现 出 纷 繁 等 发 复杂 的局 面。概 括地 说 , 战后 社会 经 济 发 展理 论 就 的 基 本 线 索 而 言 , 体 上 经 历 了 一 个 从 “ 济 增 长 大 经 论 ” “ 长 极 限 论 ” 再 到 “ 合 发 展 观 ” “ 持 续 发 到 增 , 综 、可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bdadd7160b4e767f5acfcee4.png)
社会系统的整体性要求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社会系统的有机性要求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而社会系统内在的结构和机制则展示了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机制和形式。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的理论,是我们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论,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进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之间存在辩证关系,效率和公正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和分工结构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社会分工中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和人们的利益结构、需求结构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的理论,是我们实现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系统的有机性和整体性,才能在发展中保持社会的协调和稳定。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又是同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的。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但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产生决定性作用。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们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占有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好,建立和改变经济政治制度也好,都不过是手段和中介,唯有人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bee8e0552ea551810a687f9.png)
浅析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关系摘要:在新形势下唯物史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对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解为什么要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意义重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关系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性贡献。
一、唯物史观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运用唯物史观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要统筹兼顾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发展观,它对于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具有广泛的哲学方法论功能和理论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普遍结构和一般发展规律,为各门类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如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名称所标示的,“历史”和“唯物主义”具有本质的内在联系。
(二)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03f9f9ddd88d0d233d46adb.png)
新 的高度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介 段而言, 就是指全体工人 、 农民、 社会阶层及统一战线各组成部分 事业的建设者和参与者 ;坚持以 坚持发展为了人 民,发展依靠人 民共享 , 要把实现好 、 维护好 、 发 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 作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 ,坚持人 民 戈 不赞成 、 高兴不高兴 、 答应不答 决 策正 确与 否 的标 准 ,把 发展 目 足人民需要 , 实现人 民利益 , 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 民 神 ,密切联系群众 ,始终相信群 最 充分 地 调 动人 民群 众 的积 极 : , 大 限度 地 集 中全 社 会 全 民 性 最 最 广泛 地 组织 亿 万群 众投 身 于 义伟大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 得 的各方 面 成果 ,体 现 在不 断 提
,
9 j 的努力 , 不断使经济更加发展 、 斗 更 加进 步 、 化 更 加 繁荣 、 技 文 社
生活更加殷实 , 不断促进人的全 学发展观把 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内
量和健康水平上 ,体现在不断提 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 ,体现 享有 的经济 、 治 、 政 文化 、 社会 等 让 经济 社会 发 展 的成果 惠 及 全 锦 涛 同志 指 出 :全 心 全 意为人 民 “ 宗 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
,
【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以兴国为已 - q 走 适 合 中 国 国情 的社 会 主义 发
科学 发展 观 丰 富和 发展 的生 产力 发展 理论
一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生产力 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 本矛盾 , 正是 由于社会基本矛盾越 会 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国共产 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 主义革命 、 社会 主义革命 和社会 把解决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棍 同志说 过 :中 国一 切政 党 的政 策 “ ’ 民中所表现的作用 的好坏 、 人 大 它 对 于 中国人 民的生产 力 的发 展: 帮助的大小 ,看它是束缚生产力 力。 翻 ” 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是 过 失误 的教训 , 积 累了丰 富 的威 也 届 三 中全 会 以后 ,以邓 小平 为 : 央领 导集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 : 情 ,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唯物史观与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
![唯物史观与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0ffed3144431b90d6c85c7ef.png)
唯物史观与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十分精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几大重要观点,虽然人类已经迈入二十一世纪,但这些基本论点现在看来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而对于中国,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其发展历程便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研究、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鲜活体现。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身的创新和发展,但是在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和含义其实一直没有发生过动摇,相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本文中笔者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涵为例,联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的基本观点,做一定的讨论。
物质条件的决定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明确表述了物质生活的决定作用,“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论断的强大说服力,科学发展观作为人们的社会意识并不是凭空制造出来的,而正是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应运而生的。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是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一系列理论和观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分析研究中国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这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摘要】科学发展观从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出发,坚持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史,同时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发展史,即作为物质生产过程中基本力量的劳动群众的历史。
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论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其主体都是人民群众。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把发展的目的确立为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社会主义基本规律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乃至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既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和为了发展趋势。
【关键词】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生产力马克思人民群众提纲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建(二)唯物史观的作用(三)关于唯物史观是否过时的讨论(四)为什么坚持唯物史观二. 论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2. 科学发展观的几个基本问题(1)“科学发展观”科学性在于哪(2)如何学习“科学发展观”(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历史变证法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前提(四)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价值目标的必然选择(五)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三.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一)唯物史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关联1.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初哲学基础。
2.科学发展观体现着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二)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三)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生产理论(四)从历史唯物主义发杂观到科学发展观1.历史唯物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2.以人为本是当今时代的潮流3.以人为本思想的时代升华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建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主义观。
它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也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与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作为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列宁说过:“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有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
”(二)唯物史观的作用唯物史观是一个科学的有机整体,兼备理论认识和实践运行的双重品格,是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社会发展观的高度的有机的统一。
在理论认知的层次上,它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成为了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从而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实践运行层次上,它科学的回答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了唯一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从而为我们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选择和方案。
在完成了社会历史观方面的革命变革前提下,这两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设定的。
一方面,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发展观;另一方面,社会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有表征和影响社会历史观。
(三)关于唯物史观是否过时的讨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随即在世界掀起,而作为马克思两大重要发现的唯物史论也没有逃脱被“咒骂”的命运。
然而,实践证明唯物史观是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不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人的主观意愿的选择。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不能与我们今天的21世纪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只要时代性质没有改变,只要资本的逻辑依旧纯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原理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就是有比要的。
(四)为什么坚持唯物史观第一,物质生产时社会意识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活方式制约着人类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离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基础,人类社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
第二,恩格斯曾经说过:“人们的意思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似简单,但仔细考察一下也就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是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
所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
第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人们在发展生产力的时候,即在生活时,业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关系而改变”(马克思)。
第四,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学说,可将社会分为5种形式,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第五,原始社会以后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第六,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
第七,人是全部历史活动的承担者。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21世纪的今天依旧要坚持唯物史观。
二. 论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2)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矛盾。
(3)科学发展观着眼解决人与人之间最为本质的关系。
2.科学发展观的几个基本问题(1)“科学发展观”科学性在于哪“科学发展观”科学在于它必须坚持一切以实际出发,力求尊重、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来谋求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对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深刻揭示,既能合理地解释历史,又能合理的预见未来。
(2)如何学习“科学发展观”一是牢固树立,全面落实,认真学习,广泛宣传。
让理论变成巨大的物质能量。
二是,对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研究,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三是,作为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在学习过程中避免片面化、简单化、庸俗化。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历史变证法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历史辩证法的基本要求。
历史辩证法所强调的基本规律之一是社会在辩证、矛盾地发展着。
在这一规律的指导下,原有的社会矛盾不断解决,新的社会矛盾在继续产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前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理念。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规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论的原则。
(四)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价值目标的必然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在于它是充满发展和创造活力的社会,是诚信有爱的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趋势的明智选择,是科学发展观合乎逻辑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研究和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理论,吸取和超越了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精华. 三.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一)唯物史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关联1.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初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既唯物又辩证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体现着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它遵循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决定性的作用,着眼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积极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以发展的成果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1.把群众观点和社会发展观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阐明了社会发展的目的、动力、关键和核心。
2.把系统观点运用于社会发展观,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系统性极其辩证关系。
3.那辩证观点贯穿于社会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辩证性质的认识,解释了带有规律性的三条经验。
4.把实践观点和社会发展观统一起来,增加了唯物史观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三)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生产理论1.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生产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2.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生产理论的内在要求。
3.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生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四)从历史唯物主义发杂观到科学发展观1.历史唯物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恩格斯把历史唯物史观简要的定义,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人出发,为自己的学说确立了现实的逻辑起点,是建立在人类历史发展基础上的,体现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从“人”的发现到“以人为本”是马克思研究人的发展基本路线。
2.以人为本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仅是时代发展理论的升华,而且代表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
这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认识水平深化的产物,是适应当今世界以人为本历史潮流产物。
3.以人为本思想的时代升华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即把尊重和保护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作为发展的重要任务,从注重物质资源开发到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为发展注入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的内涵。
目前,我国虽然还是处于社会注意的初级阶段,生产力仍旧不发达,有些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我们有一个清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只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举国同心相信我们国家一定会更加接近以人为本的真正境界。
参考文献《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443页。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三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第201页。
《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第112页到11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118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本,第325 332--333 237页。
《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第一章第3页《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第16页《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几个问题》,第20页《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37页.《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第65页到70页《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前提》,第78页到83页《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分析》,第416页到419页《科学发展观社会价值目标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