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24 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题能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能专训(九) 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014·天津3月质检)如图为某地飞机航拍的土地利用照片(圆圈内为耕地)和该地气候资料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地气候和主要农作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草原气候小麦B.亚热带季风气候甘蔗
C.地中海气候蔬菜D.温带大陆性气候棉花
答案:D 解析:该地1月、12月平均气温低于0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适宜种棉花。
2.影响该地耕地空间形态的直接因素可能是( )
A.灌溉设施 B.人口密度 C.土壤肥力 D.河流分布
答案:A 解析:该地气候干旱,水源是影响种植业分布的主导因素,图中耕地空间形态为圆形,圆心处为灌溉设施。
故A项正确。
(2014·邢台4月一模)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
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
结合图1、图2,回答3~5题。
3.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答案:A 解析:地坑院的深坑,深达6~7米,反映出当地环境土层深厚,应位于典型的冲积平原地区。
4.图2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
答案:B 解析:地坑院洞口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阻挡雨水流入洞口,对地坑院造成破坏。
5.该地可能位于( )
A.河南 B.黑龙江 C.新疆 D.福建
答案:A 解析:该种民居历史悠久,应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四省区中最有可能位于河南。
6.(2014·广东深圳高三调研)2013年12月17日,我国在广东珠江口海盆首次获得高纯度甲烷水合物(“可燃冰”)样品。
我国珠江口海盆可燃冰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将( ) A.有利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B.使灰霾天气增多
C.增加东西部之间能源调配量
D.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答案:D 解析:高纯度可燃冰大规模开发使用,可提高高品质能源比重,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东西部之间能源调配量。
同时,减少煤炭、石油使用量,减少PM2.5颗粒物排放,从而减少灰霾天气。
大规模开发可燃冰可能会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破坏。
(2014·甘肃白银高三模拟)鱼鳞坑是指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的半圆型或月芽型土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
读图,回答第7题。
7.下列关于鱼鳞坑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水平排列大致与等高线平行②可保土、保水、保肥③在西北塔里木盆地最常见④可增加坡面径流,减少下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鱼鳞坑的水平排列方向大致与等高线平行;鱼鳞坑可拦截地表径流,使地表径流在坑内蓄积,减少地表径流量,降低地表径流的流速,从而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鱼鳞坑在黄土高原最常见。
(2014·湖南湘西自治州高三质检一)下图是我国14个连片特困扶贫开发区中的示范试点区——武陵山片区范围,该区域包括武陵山脉附近的四个省(直辖市)交界边区的71个县(市、区)。
下图是经吉首矮寨的国道盘山“公路奇观”和高速公路特大悬索桥。
根据材料,读图,回答8~10题。
图1
图2
8.图1中武陵山片区范围涉及四个省(直辖市)的简称是( )
A.湘、鄂、川、黔 B.湘、鄂、渝、黔
C.湘、渝、川、黔 D.湘、桂、渝、黔
答案:B 解析:图中涉及省区分别为湖南(湘)、湖北(鄂)、重庆(渝)、贵州(黔)。
9.从图2吉首矮寨的国道盘山“公路奇观”可知,当初采用“之”字形线路设计,是为了( )
A.抗战物资运输的需要
B.通往少数民族地区扶贫
C.降低道路坡度
D.保护山坡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C 解析:公路在山区修成“之”字形,目的是减小道路坡度,减小施工难度和增加行驶安全。
10.下列关于矮寨高速公路特大悬索桥通车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缩短了长沙至重庆之间的运行时间②实现了中、西部地区间的高速交通对接③促进了湘西自治州旅游业的发展④加快了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的步伐⑤提升了湘西教育文化发展的水平⑥开辟了武陵山区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通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⑥ D.①②④⑥
答案:A 解析:题目关键词为“通车意义”,高速公路特大悬索桥通车与湘西教育文化发展、武陵山区农民工外出务工关联度不大。
(改编题)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沿图甲所示A、B、C、D四地进行生态调查,图乙是他们调查某地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
据此回答11~13题。
11.图乙所示生态现象最可能是由哪种人类活动引起的( )
A.滥采矿产 B.过度农垦
C.过度樵采 D.过度放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据图乙可以看出,离水井越近,植被越少,说明离水井越近植被破坏越严重,再根据水井附近有稀疏的杂草可推断出,这种生态现象最可能是由过度放牧所致。
12.图乙所示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图甲所示哪一地区(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现象的分布,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四地的经纬度可判断出,四地依次位于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因而图乙所示的过度放牧现象应出现在B地。
13.若B地要发展种植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应注重发展( )
A.绿洲农业 B.河谷农业
C.节水农业 D.高效农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B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发展种植业只能是发展节水农业。
(2014·吉林省吉林市高三模拟三)秸秆焚烧是指将农作物秸秆用火烧从而销毁的一种行为。
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
各省份均有明文禁止焚烧秸秆,可往往禁而不止。
据此回答14~16题。
14.农民宁冒被处罚的危险仍大量焚烧秸秆,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
A.收割后留茬较高,缺乏有效的处置技术
B.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青壮年劳动力不足
C.焚烧秸秆可增加有机质,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D.农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使用结构改变
答案:C 解析:焚烧秸秆后成为草木灰,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
15.秸秆焚烧的危害主要有( )
①影响交通安全②臭氧层遭破坏③破坏土壤结构④危害人体健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臭氧层破坏主要是氟氯烃化合物等的排放,秸秆焚烧排放的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不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
16.秸秆挤丝揉搓加微生物处理,农民卖秸秆亩均增收七八十元,加工成饲草后,每吨升值70元以上,饲草贮存期长达两年。
下列省份最适于用此法处理秸秆的是( ) A.陕西 B.广东 C.江苏 D.湖南
答案:A 解析:陕西地处农牧过渡地带,冬春季节牧草短缺,利用此技术既可减少秸秆焚烧,促进养殖业发展,还可增加经济收益。
(2014·银川一中第一次模拟)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
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
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
据此回答17~18题。
17.“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
答案:A 解析:利于人们健康体现了饲养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公平性原则。
18.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剧毒农药和增白剂、防腐剂等。
(2014·邯郸市一模)下图为我国东部某省针对地势低洼积水区开发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读图,回答19~20题。
19.该农业生产模式,将( )
A.因地制宜,减轻盐碱B.降低区域整体海拔
C.减轻农民劳作负担D.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
答案:A 解析:读图知为“鱼塘—台田”模式,即挖塘泥筑台田,淋洗土壤中的盐碱,A项正确。
20.最适宜推广该农业生产模式的地区是( )
A.三江平原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D.珠江三角洲
答案:B 解析:华北平原降水量较小,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集中,某些低洼易涝地易形成盐碱。
二、综合题(共50分)
21.(14分)(2014·湖南十三校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央电视台美食栏目《舌尖上的中国》曾介绍,南岭美食自成一派,如“清炒蕨菜——
蕨菜是最为普遍的野菜”;“石头猪肉——精干瘦小、脾气执拗的山猪”;“米味十足肠粉——本地的好水、靓米”;“紫苏爆炒螺蛳——奇香紫苏叶去螺蛳腥味”等。
(1)请结合材料分析“南岭美食自成一派”的地理原因。
(2)在南岭区域境内旅游一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什么?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1)①气候温暖湿润,生物品种多,山区有可供人们享用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资源;②河湖多,水量大,高山泉水多,有水生动植物;③无工业污染,纯天然食材;④山区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少,烹饪手法质朴天然自成一派。
(2)汽车;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公路建设投资省,建设难度小;公路运输的灵活性更强,符合游从速、游从悠的特征。
22.(18分)(2014·泸州4月三诊改编)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摩洛哥是非洲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的国家。
如图是摩洛哥位置、地形、城市分布图。
材料二摩洛哥的阿拉伯人身材一般都很高大,男子经常穿一种袍服,头上包着一条厚厚的头巾。
袍服很宽大,既可当作大衣、外套,又可当毯子和睡衣。
头巾天气炎热时可防暴晒,天气寒凉时可以御寒,起风时又可防止风沙的吹袭。
女子一般穿直垂脚踝的白色裙袍,整个身体,连同脸部被层层包起,只露两只眼睛。
(1)据图描述摩洛哥主要地形及分布特点。
(2)据图归纳摩洛哥城市集中分布特点并解释其自然原因。
(3)根据材料二,从摩洛哥阿拉伯人的民俗服装,说出当地气候显著特点。
答案:(1)多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山地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高原分布在东部、南部。
(2)特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北部、西部(西北部)沿海地区。
原因:北部、西部为地中海气候,气候温和宜人;地形绝大多数在200米以下,地形平坦。
(3)光照强;温差大;风沙大。
23.(18分)(2014·怀化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某地区的干燥度分布示意图。
注:干燥度是某地一定时段内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材料二酒泉、武威、兰州等地自古是重要的粮食、棉花及优质瓜果产区。
近年来,酒泉等地农民在瓜秧周围的表土上铺一些小石块,以提高西瓜的产量和质量,这就是“压砂技术”。
(1)根据材料一描述图示地区干燥度分布规律,并简析其成因。
(2)简述酒泉利用“压砂技术”能够提高瓜果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原因。
(3)图中B湖日趋缩小,有专家提出“治湖的关键是治河,治河的关键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治理思路。
试分析B湖面积缩小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答案:(1)规律: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增加;在西部山地由南向北增加。
成因:受夏季
风影响,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气流遇山地(祁连山)抬升,多形成地形雨,降水由南向北减少。
(2)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肥力);增大瓜田日温差。
(3)A河水量减小,断流期延长;全球变暖,蒸发增强。
措施:退耕还草(恢复天然植被);合理分配、利用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恢复下游供水;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推广耐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本题考查干燥度分布规律、农业、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1)题,从图中可以直接判读出干燥度的分布规律;成因主要从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主要从“压砂技术”能够保持土壤水分、肥力和增加温差等方面分析。
第(3)题,B湖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从补给量变化以及蒸发量变化方面进行分析;采取的措施主要从合理用水、恢复植被以及发展节水农业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