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办校的教育质量困境与应对策略_刘善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办校面临随迁子女教育起点低、家庭教育缺位、硬件设施与师资相对薄弱等教育质量困境。
城市教育的发展能为农民工子女公办校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有利条件,城市户籍学生数量的回落与教育投入的增加可提供有利的资源保障,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的推进可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升学问题的破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等。
为此,地方政府应提供系统性的政策支持;随迁子女公办校应激发学校的发展活力,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策略等。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办学校;教育质量
刘善槐
邬志辉/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长春
130024)
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办校的教育质量困境与应对策略
笮刘善槐邬志辉
随着“两为主”政策的实施,许多大中城市已实现了多数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学的目标,如上海、北京和武汉已分别有50%、60%和81.6%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就读。
[1]目前,
绝大多数流入地政府从公办学校中划出一定数量的公办学校专门用于招收随迁子女,即采用集中的方式接收随迁子女。
这种接收方式使得城市中出现了一类较为特殊的学校,这类学校绝大多数或全部是随迁子女,可称之为随迁子女公办校。
与农村学校相比,随迁子女公办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存在一定优势,但随迁子女公办校培养的主要是未来的市民而非返乡农民,为此,随迁子女公办校应把城市普通学校作为参照系。
受多重不利条件的限制,随迁子女公办校的教育质量始终处于城市义务教育的末端,不利于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及融入城市生活。
一、农民工子女公办校教育质量面临的困境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学习、行为和生活习惯以及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
这些问题是随迁子女公办校教育质量偏低的重要表征,与随迁子女的教育经历、家庭背景及公
办校的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换言之,随迁子女公办校在这些方面面临的困境成为其质量提升的障碍。
1.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起点低的困境
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家庭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均处于城市的底层,农民工随迁子女基本被排斥在城市优质幼儿园之外。
目前,绝大多数随迁子女的只能进入玩教具匮乏、合格幼师比例很低、保育教师不足但收费低廉的小规模民办幼儿园,部分随迁子女只能进入未得到教育部门资质认可的家庭作坊式幼儿园。
这些幼儿园主要起看护功能,教学内容与方式随意性非常大,缺乏系统性。
此外,还有部分随迁子女未能进入幼儿园学习。
总之,政府支持系统的缺乏、群体支持系统的分散以及个体支持系统的单薄,
使得流动儿童很少能接受系统的学前教育。
[2]
进入义
务教育阶段以后,大部分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学习,但由于未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学校生活,部分学生未能按要求掌握小学低年段的课程知识。
这意味着随迁子女公办校若想取得与其它城市学校相同的教育效果需
教育发展研究2013.6
决策参考
DOI:10.14121/ki.1008-3855.2013.06.003
付出更大的努力。
随迁子女公办校除了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外,还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资源来弥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的不足,这对这些公办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
2.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缺位的困境
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家庭在自我性别学习中的性别认同,情感学习中的控制情绪应用、特殊价值,认知与智力学习中的语言,学习中的控制等方面的作用要显著大于学校。
[3]此外,许多学校教育活动需要家庭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然而,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大多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子女的教育上。
对某沿海城市随迁子女父亲职业的调查发现,建筑、装潢、工厂工人占30.88%,货物运输车辆、的士司机占21.15%,个体服务性行业占12.5%;对随迁子女母亲职业的调查发现,公司职工(家政、保洁、保姆、服务员、销售员等)占25.48%,工厂工人占21.63%,从事个体服务性行业的占8.17%,有21.54%的父母平时未能在家对孩子进行任何形式的学习辅导。
随迁子女父母教育层级普遍偏低,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教育子女。
我们所调查的农民工平均教育年限仅为8.12年,其中教育年限6年及以下的占34.59%,7至12年的占36.34%,13至15年的占19.05%。
受经济条件限制,许多农民工随迁子女家里连必要的学习场所都没有,在所调查的学生家庭中,有24.80%的学生家里只有一个房间,有15.60%的学生家里没有用于学习的书桌,有57.20%的学生没有单独用于学习的书房。
农民工的职业特性及自身文化和经济资本的匮乏导致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缺位,家庭教育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学校教育由于缺少家庭的配合也未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最终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3.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办校硬件设施与师资相对薄弱的困境
硬件设施是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条件保障,教师是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要素。
[4]城市内不同学校的财政投入水平差别很大。
城市内的学校有省/直辖市直属、市(地级市)直属和区(县)直属等几个类别,隶属关系的差别使得这些学校获得的财政投入各不相同,通常隶属的政府行政级别越高的学校,获得的财政投入也越多。
受城市内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区(县)学校获得的财政支持也不同。
投入水平上的差异最终使不同区(县)学校的硬件与配套设施等方面差距悬殊。
城市内部也存在许多“薄弱学校”,主要分布于城郊、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这类学校是接收农民工子女的主体。
城市的标准化建设使得城市边缘学校的硬件设施基本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但是当大量的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市后,使得原本充足的校舍、运动场地等变得拥挤,导致这些学校的生均硬件设施与城市其它学校相比显得薄弱。
城市中各学校累积优势的差异使得不同学校的教师岗位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各不相同,城市内部普遍存在单向流动的现象,优秀的教师愿意往好的学校流动,而好的学校也愿意接受优秀教师。
大学师范毕业生在城市内部选择就业岗位时,往往会把学校的师资、生源、地理位置等作为主要的依据,具有累积优势的学校能够吸引优秀的师范毕业生。
新教师对城市学校教师岗位的选择方式以及骨干教师的单向流动方式导致随迁子女公办校教师紧缺,许多学校为了正常开展教学活动,不得不大量聘用代课教师,部分学校代课教师的比例已经超过学校教师总量的一半。
代课教师队伍并不稳定,他们随时可能离开学校。
一旦有代课教师离开,学校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新代课教师进行替换,这必然影响学校的教学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流入地政府并没有专门的经费用于支付代课教师的工资,他们的工资通常需要从学校的公用经费中支出,这意味着雇用的代课教师越多,支出公用经费的比例也越大,这将挤占办公费、培训费等经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
总之,学校发展优势上的累积效应导致随迁子女公办校的师资在城市中最为薄弱,而这成为制约随迁子女公办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办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可能性
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办校是城市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其质量的提升面临诸多挑战。
流入地政府对随迁子女教育更加积极的政策态度、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升学路径制度性障碍的清除能为随迁子女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契机。
1.城市当地适龄学生数量的回落与教育投入的
增加为提升随迁子女公办校教育质量提供有利的资源保障
受我国生育政策的影响,大部分城市当地户籍小学学生数量在2001-2010年十年间持续减少而后趋于平稳,初中学生数量下降的趋势要延后6年,持续到2016年后趋于平稳,还有部分城市当地户籍中小学生数量减少的趋势后延。
城市扩容把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村学生变成了城市学生,这些农村学生的进入减缓了城市义务教育段学生数量减少的趋势。
城市扩容使被纳入城市教育的农村学生有了更大的学校选择空间。
随着主城区学生数量的减少,城市边缘地带的生源逐渐向中心城区的优质学校集中,导致许多城郊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城市学校出现了部分校舍和教师剩余,而这恰恰为随迁子女入学提供了便利。
另一方面,流入地政府正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接收随迁子女。
近年来,流入地政府逐渐意识到农民工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有些城市的主导产业依赖于大量的外来劳动力,一旦出现用工荒,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某些产业将出现衰退,最终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
此外,大量的外来人口在城市消费也能够刺激当地的经济。
为了留住外来劳动力,稳定城市的经济,流入地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来办好义务教育,这成为随迁子女公办校发展的内部推动力。
2.城市对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的大力推进为随迁子女公办校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包括城乡、区域间、区域内和校际等几个基本层面。
我国各大中城市地方政府正努力推进城市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缩小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加大了市一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并努力使之常态化。
而在区(县)内,除了在硬件上采用标准化建设的方式来缩小校际差距外,还积极探索大学区制、强弱校捆绑制、教师定期流动制、校长轮换制等发展模式来促进县(区)内各学校共同发展。
薄弱学校无疑是这些举措的最大受益者,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随迁子女公办校。
在推进城市内学校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工子女公办校将在资金、硬件设施、教师资源、管理水平以及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等诸多方面获得全面的提升,这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
3.随迁子女升学问题的逐步破解能有效提升农民工家庭教育投入的热情和随迁子女的学习动力
随迁子女在城市完成义务教育后,在义务教育阶段后和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后两个环节将面临升学障碍。
随迁子女在高中阶段教育的选择空间有限,城市对农民工子女开放的大多为“三校”,真正能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比例很少;随迁子女如回原籍参加中考要面对知识不衔接的问题,所学与所考差别很大,不利于其与流出地学生公平竞争;随迁子女如回原籍上高中需面临重新适应的问题,农民工子女中有很大比例是“二代移民”,从小生活在城市,有的甚至出生在城市,回到流出地后将无人照顾,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地的生活,这最终会对其高中阶段学习生活和高考产生不利影响。
[5]这些升学面临的问题会对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由于升学路径并不通畅,随迁子女会认为即使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也没有机会考入理想的学校,其努力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受到打击。
农民工也会认为通过接受教育依然无法改变子女的命运,影响其投资子女教育的信心和热情,最终他们将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在子女教育上。
因此,一旦升学问题得以破解,随迁子女能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将会使农民工家庭加大对教育的各项投入,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学习的鼓励和监督,提升随迁子女的学习动力。
流入地对随迁子女升学的开放能够促进民办学校特别是民办普通高中的发展。
由于看好预期收益,农民工家庭对教育的投入量将会增加,如果民办学校能够达到升学的质量要求,他们将会把子女送到这些学校,而随着收益与质量挂钩,民办学校将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去改善教育质量以吸引更多生源。
2012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制定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具体政策,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以及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确定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条件。
各地积极响应,相继出台具体的异地高考方案,保证了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平地参加高考,异地升学问题的解决使随迁子女的教育前景更加明朗,将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随迁子女公办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提升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办校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第一,流入地政府应为随迁子女公办校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其质量提升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流入地政府应在资金投入、硬件设施和教师配置等方面为提升随迁子女公办校的质量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首先,逐步扩大招收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数量,分散随迁子女的教育压力。
为了避免对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造成冲击,许多流入地城市的做法是划分一些城市边缘地带的公办校专门用于接受随迁子女,导致有些公办学校随迁子女数量超过90%,有些则全部是随迁子女。
这一做法使随迁子女的教育压力全部集中到这些学校中。
随迁子女所接触到的全是与他们有类似经历的学生,没有机会深入接触城市同龄人的生活,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城市的主流文化,不利于今后在城市生存发展。
为了减少随迁子女公办校的教育压力,可以扩大招收随迁子女公办学校的数量,降低每个公办校随迁子女的比例,让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统一编校编班,以随机分配学校和班级的方式接收随迁子女。
同时,加强对城市学生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在心理和行为上接纳这些外来学生,尽可能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他们,发挥城市学生对随迁子女的带动效应,促使随迁子女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
其次,按城市学校统一标准为随迁子女公办校配置硬件和核定教师编制,以利益补偿的方式吸引部分优秀教师。
随迁子女公办校大多地处城市边缘,其改扩建较城市中心学校更具实施的可能性,只要增加投入,生均校舍、仪器设备等能够较为容易达到城市学校的标准化水平。
对于许多优秀教师而言,随迁子女公办校在地理位置、生源等方面确实与城市其它学校存在差异,为此,城市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待遇等方式来吸引一些优秀教师,逐步改善教师素质。
最后,充分发挥城市优质学校教育资源对随迁子女公办校的带动作用。
可通过建立发展共同体的方式把优质学校与随迁子女公办校捆绑在一起,把对随迁子女公办校发展的促进作用作为考核优质学校的重要内容,使城市优质学校有动力帮助随迁子女公办校共同发展。
促进这两类学校教师进行交流,让城市优秀学校教师能够定期到随迁子女公办校任教,带动这些学校的教师发展,让随迁子女公办校教师到优质校顶岗学习,参与优质校备课、上课、评课等常规教学活动,在工作过程中提升教学水平。
第二,随迁子女公办校应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创设适宜于随迁子女群体特征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教育部门利用市场规律吸引高素质的教师进入;二是学校利用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的学习动力,促进教师不断发展。
提升教师发展动力的关键在于使外部的评价制度能够吻合教师个体内在的价值认同。
随迁子女公办校应改革当前的评价模式,把单维的结果性评价变成多维的增量性评价。
受学生基础、家长素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随迁子女公办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城市中往往偏后,以此为依据来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显然不客观。
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成绩、学习习惯等各个方面的提高作用,同时也忽略了其它因素对学生表现的不良影响。
学校应提倡多维增量评价,基于学生的起点和客观环境,综合评价教师在学生各个方面提升所起的作用,由此调动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为了保证教育效果,随迁子女公办校的教育活动应基于随迁子女的群体特征。
随迁子女群体存在许多发展优势,他们的适应能力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身体素质普遍较好。
学校可以根据这些优势,提炼学校特色并开发系列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获得信心。
一旦学生在这些课程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并获得信心,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这种信心迁移到其它课程的学习中,发挥以点带面教育模式的作用。
同时,公办校也应让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方式上不能以城市同龄学生作为参照系来教育随迁子女,低中年段的教学内容不必与其它城市公办学校完全一致。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安排要基于随迁子女的特点。
随迁子女教育起点低,学前教育缺失或效果较差,小学一年级的教师应调整教学内容,把起点放低,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礼仪等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强化,在课程内容上把进度放慢,让随迁子女逐渐适应,适应后再依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随迁子女公办校还应把学校教育适当延伸,弥补随迁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不足造成的不良影响。
如部分随迁子女在家
参考文献
[1]龚宝成,胡志琦,殷世东.农民工子女义务阶段后教育: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7).[2]庄甜甜,王奕君.上海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0,(3).
[3]Volker Krumm.Parent Involvement in Austria and Taiwan:Results of a Comparative Study[J].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6,(1).[4]刘善槐,史宁中,张源源.教师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形成——
—基于我国中部某省小学阶段教师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Z2).[5]刘善槐,张源源.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的升学困境与破解思路[J].教育探索,2010,(11).
Plight of Education Quality of Public School for Migrant Workers'Children in Urban Areas and Countermeasures
Liu Shanhuai &Wu Zhihui
(Institute of Rur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
Abstract:There are lots of problems about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public school for peasant workers'children in urban areas such as lower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lacking family education,unadvanced school hardware facilities,and relatively poor teaching faculties.However,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education also offers such schools som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ir education quality improvement,such as guarante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due to the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city stu -dents and the increased investment in education;good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created by the promotion of balanced de -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elevation of students'learning motivation stimulated by the solution of the dilemma of en -tering higher school.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these schools,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provide systematic policy support and schools themselves should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vitality and explore effective strategy for home-school cooperation.
Key words:peasant workers'children in urban areas,public schools,education quality.
没有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书房、书桌等均无),公办校可在课后安排统一的场所用于学生完成作业,并且安排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让所有学生均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
第三,随迁子女公办校应提升农民工家庭家校合作的意愿和能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策略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于学生会产生以下结果:家校教育互相抵触、家校教育简单重复、家校教育互相覆盖、家校教育互相补充、家校教育产生互相强化。
追求家校教育的交互强化是开展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
学校通常是家校合作的驱动者。
为了保证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合作效果,应重点提升农民工家庭的合作意愿和能力。
首先,应对随迁子女家庭的特征进行全面调查,充分了解每一个随迁子女父母的职业、
知识水平、经济条件、时间分配以及可提供的学习场所与条件等。
其次,依据不同的群体特征对随迁子女家庭进行分类,明确哪些家长是不在学生身边的、
哪些家长是在身边但没有时间的、哪些家长是有时间但没有合作动力的、哪些家长是有合作意愿但没有合作能力的。
再次,制定详细的合作内容,针对
不同的群体采取相应的策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家长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制定指导手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及开展合作,全面提升不同类别家长的合作意愿和能力。
许多农民工家长并不知道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升学业成绩,因此,学校有必要制定系统化的培训计划,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以及如何与学校合作,让他们掌握辅导学生的基本技能。
最后,探索家校合作方式的最优组合,依据合作内容调查跟踪讲座、家长会、开放课堂、全员家访、开展活动、
网络交流、家长交换日等方式有效性的衰减周期,针对不同合作内容制定最优组合方式。
同时,优化每一种合作形式,使每一种合作形式的效果都能最大化,如在家长会、网络交流要充分发挥家长间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家长教育经验的示范作用,使对家长的教育活动具有说服力。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研究”
(12YJC880061)的部分成果。
(责任编辑
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