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说课获奖资源】《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微知著,细微之处动人心
——《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联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发现《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中的细节描写,感受细节描写在革命小说中的存在的普遍性。

2通过品读《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革命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人物的
内心世界,充分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革命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三、学习过程:
【导入】
小说中的人物,特别是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

所以相比生活中的人,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更具代表性。

那么革命小说又是怎样塑造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品析这三篇革命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新知学习】
初读课文:这三篇文章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说明原因,展示阅读批注(预习作业检查,100字)
明确:我注意到同学们讲的不少都是关于文章细微之处的描写。

这种细微
之处的描写,就叫做细节描写。

描写的定义:文学创作中对人物、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细微之处的描写。

明确:典型人物的形象是由典型事件来凸显的,而典型事件又和细节描写息息相关。

所以要体会典型人物的形象特点,一定要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

一寻细节而知全文
把握细节描写并不是要求我们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能体现人物形象的典型细节。

除了刚才同学作业中展示的内容,文中还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和细节呢?请大家梳理归纳并完成人物名片设计。

人物名片
人物形象特点对应细节
(例)黄新勇敢机智准确识别对接暗号水生(学生填写)(学生填写)
二诸葛(学生填写)(学生填写)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革命文学中的细节描写的普遍性,为学生了解细节描写对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作用做铺垫,并通过预习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二改细节而析人物
大家设计名片的依据就是文中的细节描写,现实生活中,将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也涉及到对细节的改动,咱们可以看以下案例:
J影视公司拟将三篇文章改编成电影,编剧想把原文细节作如下改动,你觉得
如何?请说明理由。

改细节:1 在《荷花淀》夫妻话别环节,男人回来的很晚,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改成: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你饿不饿?我给你端饭去。


明确:联系下文的一句话——“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水生怎么知道女人站起来就是要去端饭的?女人一句话也没有说啊!因为水生每次回来女人都是这样从席子上站起来端饭,这里用直接行动代替询问,反倒更能看出夫妻间的恩爱、默契。

2《小二黑结婚》“于福也再没有敢说什么,把饭菜做成了放在炉边,直等到她梳妆罢了才开饭。


改成:“于福也再没有敢说什么,做好了饭菜,叫三仙姑先吃饭,再一起去找女儿。

明确:于福作为一家之主,毫无威严,他给妻子做好了菜,还要等她梳妆完才开饭,更别提催妻子去找女儿,这充分体现他的庸懦无能。

自己的女儿一夜未归,作为母亲的三仙姑却起来迟,慢慢起来梳妆,打扮比吃饭重要,更比寻自己女儿重要,这些无一不表示她对小芹的处境其实并不关心,去二诸葛家闹也只是装装样子,其实让小芹吃一吃亏她很高兴,充分体现她的自私与无情。

3《党费》:“纸包里面是一张党证,已经磨损的很旧了,可那上面印的镰刀锤头和县委的印章还鲜红鲜红的。


改成:纸包里面是一张崭新的党证,上面印的镰刀锤头和县委的印章还鲜红鲜红的。


明确:磨损的很久,表明经常带在身边,拿出来端详,不是把它束之高阁的。

里面的党徽鲜红,表明她对党徽的珍视,拿出来看,又舍不得摸,表明黄新对党的无限热爱与忠诚。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任务,感受革命文学中作者设置细节描写的匠心。

三品细节而探内心
剧本的改动其实就是对细节的推敲,我们通过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这三篇文章都有一些看似不太合常理的细节。

请大家思考这三篇文章中和细节有关的问题:
1水生嫂明明是编苇眉子的一把好手,可她为什么会让苇眉子扎破了手?
为什么又要“吮”?这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震动”是因为她听到水生要去大部队的消息,她不愿和丈夫分离,所以第一反应是不情愿的,震惊的。

这是一个内心感情的外化,手指震动其实是人物内心震动的反映。

这时水生嫂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对丈夫的爱,对敌人的恨,对丈夫的依恋,对家庭担子沉重的担忧,一下子猛然涌上心头,使她走了神,不小心让苇眉子划破了手。

但是她没有大喊大叫宣泄自己的不满,她马上吮了一下,她在克制,她在忍,她不想让丈夫看出她的软弱,她借吮这个动作迅速平稳自己的这份情绪。

文中类似的地方还有“女人的鼻子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


这些细节,都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女性的勇敢坚强,深明大义。

2三仙姑去区里找女儿,为什么要如此精心的打扮自己?这体现了她什么
样的内心世界?(结合补充材料)
补充材料三仙姑下神,足足有三十年了。

那时三仙姑才十五岁,刚刚嫁给于福,是前后庄上第一个俊俏媳妇。

于福是个老实后生,不多说一句话,只会在地里死受。

于福的娘早死了,只有个爹,父子两个一上了地,家里就只留下新媳妇一个人。

村里的年轻人们觉着新媳妇太孤单,就慢慢自动的来跟新媳妇作伴,不几天就集合了一大群,每天嘻嘻哈哈,十分哄伙。

于福他爹看见不像个样子,有一天发了脾气,大骂一顿,虽然把外人挡住了,新媳妇却跟他闹起来。

新媳妇哭了一天一夜,头也不梳,脸也不洗,饭也不吃,躺在炕上,谁也叫不起来,父子两个没了办法。

邻家有个老婆替她请了一个神婆子,在她家下了一回神,说是三仙姑跟上她了,她也哼哼唧唧自称吾神长吾神短,从此以后每月初一十五就下起神来,别人也给她烧起香来求财问病,三仙姑的香案便从此设起来了。

青年们到三仙姑那里去,要说是去问神,还不如说是去看圣像。

三仙姑
也暗暗猜透大家的心事,衣服穿得更新鲜,头发梳得更光滑,首饰擦得更明,
宫粉搽得更匀,不由青年们不跟着她转来转去。

这是三十来年前的事。

当时的青年,如今都已留下胡子,家里大半又都是子媳成群,所以除了几个老光棍,差不多都没有那些闲情到三仙姑那里去了。

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老相好都不来了,几个老光棍不能叫三仙姑满意,三仙姑又团结了一伙
孩子们,比当年的老相好更多,更俏皮。

三仙姑却着了急,她跟小芹虽是母女,近几年来却不对劲。

三仙姑爱的是青年们,青年们爱的是小芹。

小二黑这个孩子,在三仙姑看来好像鲜果,可惜多一个小芹,就没了自己的分儿。

她本想早给小芹找个婆家推出门去,可是因为自己声名不正,差不多都不愿意跟她结亲。

开罢斗争会以后,风言风语都说小二黑要跟小芹自由结婚,她想要真是那样的话,以后想跟小二黑说句笑话都不能了,那是多么可惜的事,因此托东家求西家要给小芹找婆家。

“插起招军旗,就有吃粮人。

”有个吴先生是在阎锡山部下当过旅长的退职军官,家里很富,才死了老婆。

他在奶奶庙大会上见过小芹一面,愿意续她,媒人向三仙姑一说,三仙姑当然愿意。

不几天过了礼帖,就算定了,三仙姑以为了却一宗心事。

明确:她嫉妒自己的女儿,和自己女儿争风吃醋,源于她内心的情感需求
无法得到满足,想引起年轻异性的关注。

在当时的情况下,三仙姑无法选择自己
的丈夫,当嫁的丈夫不如意时,她便放弃了自己,过上了放荡的生活,装神弄鬼是她招蜂引蝶的手段。

她许亲不单是为了那份厚礼,还为“可惜多一个小芹,就少了自己一份这样难以启齿的动机。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她不惜牺牲女儿的幸福和前程。

这是一种心理的失衡,但也是另一种悲哀,反应了万恶的旧社会对人的摧残,三仙姑走上了另一种反抗的极端。

3黄新明明腌了几大罐咸菜,为什么连一根腌豆角都不肯给自己的女儿吃?(两处瞅,体现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两处“瞅”,写出了这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既有对孩子的怜爱,也有对党和人民的深爱,她心疼自己的孩子,可她更想到了千千万万在前线奋斗的饿着肚子的共产党员,想到了祖国千千万万像她女儿一样受苦的孩子。

她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此刻,在这矛盾中,她做出了取舍。

小结:面对夫妻分离,生活的重担,水生嫂选择了隐忍和理解,这体现了她的深明大义:面对封建压迫,婚姻不幸,三仙姑选择了放纵自己,逼迫女儿,这体现了她的自私冷漠:面对敌人的盘问和威胁,黄新选择了牺牲自己,保护战友,这体现了她的英勇无畏。

这所有的看似不合常理细节,在意料之外,但恰恰又在情理之中,这些细节,像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这些小说人物的心扉。

明确:经典革命文学通过精妙的细节描写,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细节设置合理性的探讨,体会本单元真实与虚构的主题,体会革命小说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思维拓展
从水生、小芹(于福)、黄新的女儿(我)角色中任选一个,写一封简短的家书给水生嫂、三仙姑或黄新(100 字左右)。

要求:1 结合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2突出人物的内心感受
3语气和口吻要符合人物身份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随笔的形式,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会革命小说
中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内心世界。

[本课小结]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至微。

”而所谓“至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

正所谓细小之处起波澜,细微之处动人心。

优秀的革命文学,从来都不是靠空喊口号去抒发革命情怀,而是通过精妙的细节描写,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领略经典文学的永恒魅力。

[课后练习]
修改考场作文:“我心目中的英雄。

”(要求运用细节描写)
[板书设计]
典型人物形象
典型事件
典型细节内心世界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扣教学目标,设计紧凑,脉络清晰,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1本单元的三篇小说都属于革命小说,在教材当中的单元提示中提到,三篇小说都注意通过细节塑造人物、表达情感,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格。

整节课围绕革命文学如何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目标设计教学任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2本课对学生预习程度要求较高,在此前我已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学
生的课堂参与度较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得以实现。

3既有启发学生思维的课堂提问,也有旨在提高学生学生写作能力的随堂训练,激发课堂思想火花的碰撞,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现了大单元教学情境下教学评一致的追求。

4本课在设计上可以和必修课本联系起来,比如必修上册《百合花》《哦,香雪》中也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细节描写,选择性必修应与必修课本一脉相承,这是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