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章节概括50字(共13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传章节概括50字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篇一:名人传个章节概括
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

贝多芬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

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

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3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德国,前往音乐之都。

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

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

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

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

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
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

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

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

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

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

《米开朗琪罗传》
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尾声“死”。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米开朗琪罗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

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

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

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

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琪罗转入另一所雕塑学校。

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

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琪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

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

此后几年,他
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

1527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

革命
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

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

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

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

不仅如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

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托尔斯泰望。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
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

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

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

母亲
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

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

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
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

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4年考入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俄罗斯殖民地)准备当外交官。

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

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

(结果这件事被果戈理讽刺后写在《死魂灵》中)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

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

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

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
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
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

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
大脑清醒过来。

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

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
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

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

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

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

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
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
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
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
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

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
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
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
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

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

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

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三位名人中,列夫托尔斯泰是罗曼·罗兰的启示者和引路人。

篇二:《名人传》各篇详细概括
1、《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

主要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雕塑家,画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2、《贝多芬传》: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他的性格和他祖父最像。

他的一生都很不幸。

亲情方面:父亲失意哥不聪明且酗酒的男高音歌手,幼时父亲为开拓他的音乐天分,用暴力的方式来迫使贝多芬学习音乐,最爱他的母亲又在他17岁时得肺病死去,17岁时贝多芬做了一家之主。

1815年,他的兄弟死于肺病,留下一个儿子,贝多芬将他当作儿子关爱,却得不到对等的温暖。

身体方面:1795年开始,耳聋开始困扰他(贝多芬全部的作品可以说都是在这之后创作的)。

1810年左右机械家梅尔策尔为贝多芬特制了听音器,耳朵日夜作响使他的内脏也受到剧烈的痛楚
的折磨,听觉也越来越衰退。

爱情上:1801年他喜欢上一个女孩朱莉埃塔·圭恰迪妮,但那女孩却是风骚、稚气、自私的,最终嫁给了别人;1806年5月他与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订婚,但最终却因各种原因二人在1810年毁了婚约。

城市的敌对: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来到了当时的音乐首都维也纳;1795年3月30日贝多芬举行了首次钢琴演奏会。

1814年是贝多芬幸运的顶点,但之后是最悲惨的时期,维也纳从未对贝多芬抱有好感。

经济上,从小贝多芬就操心家里的经济问题,在维也纳居住35年,迁居30次,还得为侄子还清赌债,被金钱的烦恼弄得困惫不堪。

最终于1827年3月26日逝世。

一生的作品:《月光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第五交响曲(C小调交响曲)》《D大调弥撒曲》
《米开朗基罗传》:
1、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卡森蒂诺地方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

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使他的老师为之嫉妒。

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转入一所雕塑学校。

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被教皇尤
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

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

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

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

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地找了出来,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

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

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

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与贝多芬一样,米开朗琪罗终身未婚,未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

同时他的一生除了被迫为教皇服务外,他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有一批卑鄙小人出于嫉妒和怨恨对他进行恶毒的污蔑和攻击。

3、代表作:(1)、先知者形象,曾被不懂行的人指手画脚的裸体照的雕像是《大卫》;
(2)、为教皇修陵墓时米开朗琪罗创作了一生中最完美的作品是《摩西》和《奴隶》,其中《奴隶》被收藏在卢浮宫;
(3)、现收藏在国家美术馆的作品是《胜利者》,这部作品
就是米开朗基罗自己,是他生命的象征;
(4)、临死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最后的审判》;
(5)、临死前还在雕塑却没有完成的作品是《哀悼基督》。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
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他家是名门贵族。

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
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

第二年,他创作出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

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
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

其中长篇历史小说《战
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小说以四大家
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
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

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

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

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2、托尔斯泰悲剧的最直接根源是他与妻子之间持续数十年的互不理解。

3、他面对的是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于被教会宣布为“邪教徒和叛教者”而开除了教籍。

4、作品:
(1)、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童年》是他的成名作。

(2)、发刊于1863年的中篇小说《哥萨克》是高加索的颂诗,也是托尔泰第一创作期最高的一座山峰。

(3)、被称为近代的《伊里亚特》的作品是《战争与和平》。

(4)、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篇三:名人传读书笔记50字
名人传读书笔记50字
感想一:
《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

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感想二:
著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一个人:“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

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

”是的,作家口中的“他”就是指伟大的音
乐家——贝多芬。

这段话出自于世界名著《名人传》。

《名人传》讲述的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一生,其中我最崇敬的伟人是贝多芬。

感想三:
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

3.贝多芬是伟大的,他有我没一辈子也学不到的东西,现实
太残酷,他身患着许多无药可医的病,但他不想现实低头,仍努力的工作者,利用一根木棒来完成自己伟大的音乐梦想。

他是多么伟大!
感想四:
人们常说:“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

”《名人传》即:“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

他们的主人公分别为音乐家、雕塑家和小说家,不过,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
努力。

面对痛苦、面对孤独,贝多芬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作为一个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音乐家,他给人一种傲慢的错觉,对于政治上的专制统治,无情的战乱,他却选择了反抗,为了和平,贝多芬曾说:“只要是为了获得更美的事物,任何规律都可以破除。

”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他当时反对专制的心理,而米开朗基罗又何尝不是呢?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
的精力。

因为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本想他的人生理想中。

而托尔斯泰则用他的笔杆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

而我面对现在的和平,美好的社会,更应该用刻苦的学习,,丰厚的知识,
武装自己,走向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