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服务供应链信息集成模式及协作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港口服务供应链信息集成模式及协作机制
高洁;真虹;沙梅
【摘要】供应链环境下客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快速化对港口服务供应链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系统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港口服务供应链设计一种具有柔性与响应性的信息集成模式和协作机制,以提高其竞争力.给出了港口服务供应链的内涵和基本结构.通过对直链管理、跨级管理、网状管理和集成管理等4种信息管理模式优缺点的比较,为港口服务供应链选择了适合的信息管理模式.设计了包含战略层、控制层和操作层的港口服务供应链的三层信息管理结构,给出了各层次间的工作逻辑,并指出了其运作的协作机制.
【期刊名称】《水运工程》
【年(卷),期】2012(000)002
【总页数】6页(P148-153)
【关键词】港口服务供应链;信息集成;集成模式;协作机制
【作者】高洁;真虹;沙梅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事大学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201306;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上海2013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52.3
近20年来,港口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客
户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由此也对运输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交
货质量、交货时间和服务柔性的要求等,对港口及其他相关服务供应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其在客户服务过程中充分体现柔性与快速响应[1]。

随着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一些学者开始从链的角度看待港口及其他服务供应商的服务[2-4],港口服务供应链的概念也由此被提出[5-6]。

很多研究发现,集成有利于供应链绩效和竞争力的提高[7-9]。

作为一种特殊的供应链,集成思想完全可以用于港口服务供应链,通过链上成员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提高港口服务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从而减少港口物流等服务过程的全程时间,降低总成本,最终实现客户增值。

通过信息共享,供应链成员可以更准确更快速的应对客户的不同需求。

因此,设计一个具备高集成度的信息管理结构就显得非常重要。

基于BPR思想的整合模式[10]由于未能按照层次对流程进行分离,势必将底层的操作流程彻底打乱,导致原有流程资产的投资损失,且流程变革涉及范围广、变革幅度大,因而实施难度较大。

本文在港口服务供应链基本内涵和结构基础上,探讨其在供应链环境下适用的信息集成模式及协作机制。

1 港口服务供应链的内涵及结构
1.1 内涵
港口服务供应链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并在港口与其服务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长期而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以服务供应商、港口和客户为节点的多级供应链结构。

1.2 结构
港口服务供应链基本结构见图1。

港口服务供应链的上游成员为服务供应商,包括内陆运输、货运代理、船公司、船代、码头、仓储、报关行、海关、检验检疫、航运金融等组织,下游成员为客户企业。

实际中,除港口外的各节点又可以分离出多
个节点组织,从而构成双扇形的结构(图2)。

图1 港口服务供应链的基本结构
图2 港口服务供应链的双扇形结构
1.3 港口企业的地位
港口企业拥有良好的服务能力、先进的信息平台以及和其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谈判控制能力[11],再加上港口企业资产雄厚,拥有码头、装卸机械等设施和设备,港口又是大量物流和信息流的汇集点。

港口企业是港口服务供应链上的协调人。

此外,港口企业与其他服务供应商有密切的业务往来,又通常与政府监管部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这也有利于港口企业充当协调人的角色。

2 港口服务供应链信息管理模式
港口服务供应链的信息管理模式决定了其成员的信息沟通方式。

借鉴供应链的常见信息管理模式[12-13],给出港口服务供应链的4种信息管理模式,即:直链管理、跨级管理、网状管理和集成管理模式。

其中,假设在有信息沟通的情况下均为双向沟通。

2.1 直链式管理模式(链型Ⅰ)
服务供应商、港口和客户只与相邻节点进行信息传递,如图3所示。

图3 直链式信息管理模式——链型Ⅰ
直链式信息管理模式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不需要企业间的协议作保障。

但存在以下问题:服务供应商必须经过至少一个环节才能获得客户的需求信息,信息传递滞后;每个环节都会从自身角度去收集、分析、处理并传递信息,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扭曲;非相邻节点无法直接沟通,供应链整体协调性差,降低了系统的灵活性。

2.2 直链式跨级管理模式(链型Ⅱ)
在直链式信息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信息沟通渠道。

港口服务供应链上的客户将需求信息共享给上游的各个服务供应商,构成直链式跨级信息管理模式,如图4
所示。

图4 直链式跨级信息管理模式——链型Ⅱ
与直链模式相比,跨级管理模式建立了非相邻节点间的联系,加快了信息传递,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信息传递中的误差。

但该模式下,成员间间接沟通情况仍然普遍,有些成员甚至需要经过较多中间环节才能与其他节点建立沟通,客户需求响应速度较慢。

2.3 网状管理模式
该模式下,港口服务供应链成员之间都可能存在直接的信息流,在有N个成员组
成的供应链中,每个成员最多可以与N-1个其他成员建立直接联系。

图5显示的是沟通渠道最多的星型情况。

图5 网状信息管理模式——星型
网状信息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增强供应链信息传递的稳健性;提高供应链系统的柔性。

供应链可根据市场环境灵活地调整结构,合理分配任务,改变运作策略[1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这种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然而,这种模式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供应链成员都面临诸多的信息通道,需要增加系统建设费用,可能造成重复建设;供应链成员每天接受和发送大量信息,但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是有用的,决策者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增大了决策难度[12];信息交流仍局限在两两节点间,整体协调性较差。

2.4 集成管理模式(轮型)
Lee Whang(2002)提出了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的概念[15],其结构如图6所示。

图6 集成信息管理模式——轮型
总体看,集成管理模式有效避免了前3种模式的缺点,表现在:实现成员间信息
的实时共享;提高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信息集成中心为所有企业提供了信息交
流场所;信息集成中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和信息流运行的稳定性;增强了供应链的开放性和伸缩性;可方便地实现信息外包[12]。

此外,在同样拥有N个节点的情况下,该模式下的信息沟通渠道仅为N-1个,比网状管理模式大为减少,大大减少信息的建设和维护成本。

2.5 港口服务供应链集成模式的选择
鉴于4种模式的优缺点,本文认为:第4种模式即集成信息管理模式实现了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共享,又不会产生太高的信息处理成本,适合供应链环境对港口服务供应链所提出的柔性和快速响应的需要,因此将其作为港口服务供应链的信息管理模式。

3 港口服务供应链信息管理结构
3.1 信息管理结构层次划分
港口服务供应链集成式的信息管理结构可采用以港口为协调人和信息集成中心的公共信息平台,其本质是共享数据库系统[16],具备货运信息的收集、发送以及各种服务供应信息的存储和处理的功能。

根据港口服务供应链流程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功能层次,本文设计了港口服务供应链三层的信息管理结构(图7)。

其基本思想是:港口建立服务供应商和客户的资料库。

客户产生货运需求时,将信息传送至公共信息平台上,系统通过一定方法对信息进行处理后转化成对所需服务功能的选择,进而转化成对服务供应商的任务调度过程。

1)第一层:战略层。

港口公共信息平台是战略层的核心,主要由港口进行建设及维护,采用的信息管理模式是上述选择的轮型的信息管理结构。

服务供应商、港口企业和客户各自的信息系统通过EDI等技术手段与港口公共信息平台连接,实现数据的收集、传递和共享。

港口公共信息平台以各服务供应商和客户的数据、信息为基础,构建港口服务
供应商实例库以及服务功能库,并根据现有的优化的物流操作流程信息建立物流流程库,同时为新增供应商和客户预留了接口。

战略层主要负责服务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服务供应商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客户价值的评价、老成员的淘汰和新成员的发展等事宜。

2)第二层:控制层。

控制层首先对客户的货运需求进行分析和分解,通过事先设定的算法搜索服务功能库和服务供应商实例库,寻找合适的服务功能和对应的服务供应商。

在此基础上搜索物流流程库,构建物流流程,从而完成物流任务的调度和物流流程的配置并向备选服务供应商下达相关操作指令。

3)第三层:操作层。

被选择的服务供应商根据控制层的调度和指示,进行相关业务流程的连接,组成物流操作流程,为客户提供货运服务。

在操作过程中,各服务供应商需要通过港口公共信息平台进行实时的沟通和信息的传递。

图7 港口服务供应链信息管理结构逻辑图
3.2 信息管理结构运作的协作机制
跨组织流程建模的主要任务,是描述跨组织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其焦点在于参与合作的组织及其协作机制,而不是各组织的内部活动流程[17]。

供应链协作就是供应链成员间共同确立并遵守相同的规则,并在协调与配合的基础上主动进行企业间的深层次合作[18]。

3.2.1 港口的中心协调作用
1)主导设计信息共享机制。

港口服务供应链的协作需要链上所有组织的经营信息和相关数据进行及时的交换和共享。

可以以港口企业为主导建立强大的公共信息平台,设计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明确信息共享的层次与范围,建立包括泄露共享信息的处罚在内的约束机制。

同时,帮助信息系统落后、实力较弱的企业改造其信息
系统。

2)主导对港口服务供应链的合作及其绩效进行监控和评价。

港口应围绕其服务供应链目标,对供应链整体和各环节(尤其是核心企业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运
营关系等)所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分析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供应链的整体运行
绩效、节点企业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3)主导设计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港口应从港口服务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出发,根据各成员对供应链的贡献和所承担的风险制定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决定其应获得的收益并进行适当的收益补偿。

3.2.2 决策机制
港口服务供应链的企业决策信息的来源不再仅限于港口或其它任何一个组织内部,而是需要在开放的信息网络环境下,不断进行实时信息的交换和共享,从而达到港口服务供应链上成员的同步化、集成化计划与控制的目的。

随着
Internet/Intranet成为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处于港口服务供应链中的任何组织
的决策模式应该是开放性信息环境下以港口为核心的群体决策模式。

3.2.3 成员间的信任机制
港口服务供应链建立之初,成员经常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和不同期盼,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等也存在差别。

在供应链协调系统中,信任是成员关系的润滑剂。

信任可以减少供应链企业间的交易成本,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使企业不必重新选择新的合作伙伴[19]。

信任不仅是合作关系形成的催化剂,也是彼此之间互动合作和取得协同效应的基础。

港口服务供应链的建立排除了组织间股份的相互持有,放弃了垂直一体化所导致的从组织结构和制度上对成员的治理,取而代之的是依靠合同和信任来维持供应链的相对稳定。

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来培养成员间的信任关系[20]。

4 系统结构的优点分析
港口服务供应链上的成员间通过信息技术构建较强的合作关系,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展现出较高的整体性;其次,在提供服务时,又能根据需求,快速组建任务小组,呈现出一个松散耦合的结构。

本文所设计的信息管理结构的优点在于:1)有利于快速应对环境变化。

将高层的流程变革与底层的物流操作分离,当战略层出现战略流程重构时,只需通过流程资产的重用对高层流程进行组件化的重新排布,对底层的操作流程几乎不产生影响。

该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港口服务供应链中已有的流程资产,直接快速应对环境的变化。

2)有利于底层操作的技术创新。

由于高层的战略重构不会对底层产生影响,因此,底层的操作部门可以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不断的创新和绩效的改善。

3)有利于供应链成员的变更。

港口服务供应链在运作过程中需要对成员进行更新,而所设计的信息管理结构中的战略层为可能新增的服务供应商和新增客户预留了接口。

因此,新成员的加入或老成员的退出均不会对其他部件和运作过程产生影响。

5 结论
在已有的信息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为处于供应链环境下的港口服务供应链选择了适合的模式,设计了三层的信息管理结构,并给出了其运作的协作机制。

港口企业应该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并进行统一管理,解决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各个节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此基础上,进而与各服务供应商的信息管理系统乃至业务运作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传输、信息共享,促进港口服务供应链的信息集成。

需要指出的是,港口服务供应链要使用以上的信息管理模式和协作机制,必须具备这样的前提条件,即港口服务供应链上的各成员内部及相互间的底层操作流程的效率经过多年的优化,已具备了高效的运作效率和可重用性。

本文的研究为各种操作流程的快速配置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集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桂云, 真虹. 港口柔性评价[J]. 浙江大学学报: 理学版,2009, 36(3): 358-364.
[2]Bichou K, Gray R. A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pproach to por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Maritime Policy and Management, 2004, 31(1): 47-67.
[3]Lee P D. Port supply chains as social networks[C]//Service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 and Informatic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6: 1 064-1 069.
[4]Lim S S, Park D W, Kwon H C. Ontology-based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of context in port supply chain[C]//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Web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7: 446-451.
[5]阳明明. 香港的港口服务型供应链[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10): 56-58.
[6]俞宏生. 构建港口服务供应链提高港口物流效率[J]. 港口科技, 2008(5): 1-3, 8.
[7]Lee H L. Creating value through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2000, 4(4): 30-37.
[8]Trkman P, Groznik A. Measuremen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benefits[J].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Management, 2006(1): 37-45.
[9]Lee C W, Kwon I G, Severance D.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and degree of linkage among supplier, internal integration and customer[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7, 12(6):444-452.
[10]Bevilacqua M, Ciarapica F E, Giacchetta G.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of a supply chain and a traceability system:A case study[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9, 93(1):13-22.
[11]赵娜, 叶彩萍, 陈焕标, 等. 基于Agent的港口供应链协调系统[J]. 水运工程, 2009(2): 78-82.
[12]谢斌, 卢震, 黄小原.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运作模式[J].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5(4): 260- 262.
[13]张红, 郭晓莹, 徐学军. 供应链管理演进过程中信息流传递模式研究[J]. 科技进
步与对策, 2005(3): 96- 98.
[14]傅翀, 唐小我.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网络[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 4(2): 18- 21.
[15]Lee H L, Whang S. E-Business and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C]//Stanford 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orum, SGSCMF-W2-2001, 2001.
[16]牟小俐, 熊忠发. 实时响应的供应链中信息传递与管理模式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7): 173- 175.
[17]赵卫东, 蔡斌.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跨组织流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4): 113- 117.
[18]邱建松, 陈运娟. 供应链协作动因和协作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 2003(5): 31- 35.
[19]许淑君, 马士华. 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机制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0(6):
5- 8.
[20]温承革, 于凤霞. 供应链企业信任关系的培育途径[J].中国软科学, 2003(10):
84- 86, 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