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江苏南通三模语文范文精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通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
测试
作文评分细则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节奏,无处不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其节奏。

节奏体现理念,节奏反映时代,节奏蕴含规律。

一、审题与立意
1.审题
节奏:(1)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明快。

(2)比喻均匀的、有规律的进程:生活~加快。

工作要有~地进行。

第一句话“节奏,无处不在”揭示“节奏”的特点,任何时间(时代)、空间(地域范围)都有其节奏。

第二句话“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其节奏”强调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两个领域有其自身的节奏。

第三句话“节奏体现理念,节奏反映时代,节奏蕴含规律”阐述了节奏的内涵的相关要素,节奏表象的背后有其独特的理念,节奏与时代有密切关联,节奏有规律可循。

节奏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

山川湖泊、草木旷野、月光星辰、日出日落、天光云影,其形、其色,参差交错,看似瞬息万变,其实有其自身特点,这是大自然的节奏。

当今世界时空已大大压缩,科技带来新速度,火车飞驰,手机更新,信息“爆炸”……整个世界飞速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节奏。

理解材料时,要明确“节奏”的内涵。

节奏有快有慢,但节奏不等于速度。

节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在规律的代名词,解读“节奏”时宜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应落实到具体的领域谈其内涵。

2.立意
行文时可写风起、水流等自然界的节奏,可写基因、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节奏,可写人类社会发展的节奏、当今时代的节奏,可写周围生活的节奏、农村进步的节奏,还可从国家和民族层面写中国发展的节奏等。

节奏是一个反映规律的词语,节奏本无好坏之分。

比如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想快一些、更快一些,似乎等不得,变得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其实打破节奏的他们急迫的心、功利的心。

立意时应注意,应把节奏和人们的心理、理念区分开来。

材料第三句话揭示了“节奏”的内涵的相关要素,行文时可以依据这些要素立意,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但无论如何立意,须言之成理,体现正能量,符合认知规律。

二、判分
1.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选定文体的要求。

需注
..
意的是
...:若出现具有个性化文体样式的作文,如杂文、剧本、故事新编等,只要运用恰当,要敢打高分。

2.判分等级
一类63~70;二类56~62;三类49~55;四类42~48;五类28~41;六类27分以下。

3.特别说明
【立意】
①文章立意要与材料相关,且对“节奏”的解读恰当;如出现貌似说“节奏”实为贴标签的作文,应定为五类卷。

②如脱离“节奏”,只写珍惜时间、拼搏奋斗等,应视为偏题,不得超过41分。

③立意和行文完全与材料无关,定为六类卷。

【文体】
记叙类文章要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切忌平淡叙事;议论类文章要言之有据、辩之有理,切忌泛泛而谈。


于体裁创新,立意准确,语言精当,可适当提高一档,以适应《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语文)的要求。

【其他】
①作文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

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判入六类卷。

②如作文达到三基本:立意基本准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应在48分以上判分。

以充分肯定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作文,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③对有特色的作文,如文体创新、见解独特、立意新颖、富有生活情趣等,阅卷者应秉持公心,以欣赏的眼光,勇于打高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甚至创作的积极性。

④文体模糊不明,最高不超过41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⑤慎打40分以下作文。

4.个案处理
①确认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阅卷组长处理。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

(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
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很低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切题,最高不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⑥缺作文题,扣2分。

标杆作文
1、掌握节奏,凤凰涅槃
纸媒停刊的浪潮仍是涌到了松花江畔,《21世纪报》创始人刘伟洲也慨言:“我们长大了,报纸却老了。


纸媒自有其互动性弱,时效性差等先天不足,但究其根源,却是在这个快节奏的“速食流行文化”中,纸媒既没有掌握住时代的节奏,也没能镇守住“深度报道”这独具特色的稳定节奏。

所以,纸媒被自媒体倾轧的命运实为必然。

毕竟在更新迭代如此快速的新闻业,节奏体现纸媒的理念,节奏是纸媒的命脉。

看如今不可一世,蒸蒸日上的自媒体行业,它的辉煌既有时代车轮推动的偶然,更有他时刻掌控自己的节奏,并与时代节奏相契合的必然。

在这个人人皆是媒体的时代,天涯海角的奇闻异事第一个总是见诸于自媒体平台,犀利老辣的评论总是在自媒体平台上大放异彩。

他们的节奏自如明快,因而能紧贴时代命脉,昂首前行。

但我不愿放弃报纸,不愿放弃白纸黑字的见证,不愿放弃铅墨芳华,不愿放弃曾经“大口吮吸”的感动。

近来,纸媒的式微更是步步紧逼,《西部商报》等纷纷出版其最后一张报纸,叹惋间我想说,只要掌握住节奏,纸媒有其存在的价值。

掌控节奏,是纸媒是对现代脉冲做的最好适应。

掌控节奏,是在瞬息万变间,任异军突起,我自淡然镇守一隅,做最真实、最深入的报道。

也许我的节奏慢些,但我的节奏铿锵有力,直指人心。

余秋雨曾言:“艺术的魅力就是在寒冬中温暖人心。

”纸媒的节奏不应是一味苛求速度的跟进,而是在自媒体粗制滥造,谣言惑众的丢弃初心下,捡拾初心,对事件进行独特剖解,观点进行独家打磨,惟其如此,才有望实现凤凰的涅槃。

毕竟,美国资深新闻人曼切尔曾言:“人们并不仅仅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想知道怎么发生,为什么发生。


我相信,只要纸媒不忘初心,重拾“深度报道”的大旗,掌控住慢而稳的节奏,今天的车厢内,马路边人们将不再紧盯屏幕,拇指翻飞,浅尝辄止,人们会重拾一份报纸,重拾油墨香味,重拾曾经的温存与感动。

慢而稳进的节奏是纸媒诚意的见证。

在不久的将来,凤凰的涅槃,我们共同拭目以待。

【点评】首段引用一句:“我们长大了,报纸却老了”直扣心弦,弥漫着一种忧伤的温情。

文章深度剖析了纸
媒被速食流行的快节奏时代洪流所抛弃的这一现实,以及自媒体如何迎合这一时代从而大放光彩的事实,接着进一步论证被抛弃却不能放弃的观点,纸媒应努力跟上时代节奏,不求速度为求深度,这样才能重拾过往的温存与感动,重新涅盘重生。

一类卷,63分。

2、建筑的心跳节奏
快的节奏预示着发展的可能,而慢的节奏亦彰显出智慧的微光。

建筑的心跳节奏在某种程度上正可以体现上述的快慢理念,它节奏的规律其实也暗暗与时代的节奏彼此合拍。

如果说现代建筑的心跳脉动节奏是有力、跳跃而饱满,那么与之遥相观望的从前便是平缓、和舒而缥缈。

前者更富有动感,而后者更与自然清雅所亲近,有一种与自然共生的道理在里头。

想像一番,青山背处,春雨霏霏,最原始的茅屋安静而谦卑的匍匐在那儿,呼吸匀停,雨水顺着屋顶茅草的脉络滑下,恰落在你的斗笠檐上,一下,两下,三下……你惊喜地发现,你们的心跳声如此吻合。

幸好,这一种节奏并没有因为农耕文明的失落而停止,并且,我们于其中能够探寻到中国人某种隐秘的精神密码。

中国建筑越往南走,节奏渐趋平缓,徽派建筑便是其中的代表,粉墙黛瓦算是柔和的背景音。

阳光透过纷繁复杂的石雕投在地上化做一个音符落在一个心思细腻姑娘的心间,嘀嗒嘀嗒。

而这一切,离不开中国人对生活节奏意识的转变。

从前,建筑的心跳节奏也曾被骤然点上休止符,随之而来的是刺耳的尖利。

古城墙被推倒,无数古建筑毁于推土机和所谓发展旅游经济的魔爪。

后来,人们感受到了节奏被硬生生打断的痛感,于是,大家在陌上花开的时节,缓缓归矣,寻觅并守护着古建筑脆弱并坚强的心跳节奏。

正如宗白华所言,时代每一次的向前发展,都伴随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

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追摹着古希腊,19世纪的浪漫主义憧憬着中古。

这像极了建筑学中的复调式节奏,循环往复中,穿插着回首与展望,不变的节奏中却跳动着不同的灵动音符。

现代中国人正极力摆脱那高压生活带来的逼仄节奏,并不断厘清名利与生活的关系,努力在摩天大楼的
磅礴震撼与小桥流水的温柔动人之间寻找一个支点,以期获得一种节奏的和谐共生。

如此倾听建筑的心跳节奏,我们才能不断制造负熵以抵制正熵,时代和每一个我才能于飞檐的末段感到“如鸟斯革”的性灵愉悦。

建筑的心跳,亦你我的心跳,时代的心跳。

这节奏,将永远不变。

【点评】文章从建筑这一角度论说起,角度新颖,小切口、深论证。

并不一般意义上的厚“慢”薄“快”,而是提出建筑的心跳正是灵动与变幻、复调与循环的结合,如此才能达到快与慢的和谐与共生。

语言兼具诗意的美好与哲理的情思。

一类卷63.5分
3、不要让自己被“带节奏”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了,最显著的就是互联网。

然而近十年来网络的环境愈来愈差。

一方面是过快的社会发展打乱了个人的节奏,而互联网使人们“距离”上拉近的同时并没有促进思想上的接洽。

相反,不同的、混乱的个人节奏使这种思想上、观念上的矛盾更加不可调节。

另一方面,在庞大的网民基础下诞生了一种叫做“水军”的职业。

网络上无时不存在“带节奏”的想象或有意或无意地点燃了网民思维中的共通点。

原本在网络乱流中不知所措的人们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组织,在同一理论的驱使下汇成一股流。

而水军的存在,就是使之不可逆。

这样的理念同一化使得问题更加严重,同一化的不可逆便意味着思维碰撞的不退让,当两股巨流在网络上相遇时,很容易造成大规模的网络纠纷。

而人们之所以会被带节奏,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归属感,人们在网络上是孤独的。

因为网络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有极限,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交到朋友,但交不到知心朋友。

所以,当有一股力将人指向一个群体时,便激发了人们内心的归属感,即“趋同”。

自我意识也使网民失去了辨别方向的能力。

网络乱流使节奏混乱的网民感到迷茫,在迷茫的情况下人们会丧失自我意识,也就是主见。

于是便很容易人云亦云,这样就被轻易地“带节奏”了。

被带节奏的网民通常具有很强的倾诉欲。

原因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的沉默和较低的存在感。

而观念不同的人是
很难交流的,所以在倾诉欲的支配下,大多数人选择了“趋同”。

“带节奏”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网络的强交互性,节奏很容易不可控,形成所谓的“洪荒之力”也不是不可能。

舆论从古至今都是平民手中最强大也最危险的武器。

网络带节奏使得其威力与危险性都大大加强。

当然,人类的骨子里总有“唯恐天下不乱”的基因。

所谓的起义者,便是被带节奏的人;起义的领导者,便是带节奏的“祸首”。

想要社会进步,舆论是不可或缺的,但要想社会长治久安,便不能允许有“带节奏”的出现。

别被带节奏。

【点评】文章立意新颖独特,不要让自己被“带”节奏,不要让个体被舆论淹没、趋同,甚至被利用。

一方面也写出了互联网时代,个人被快节奏裹挟而随波逐流的无知而又无奈的一种生存状况,深刻而犀利,是一篇很好的时评。

二类卷 59分
4、节奏之下见时代
松青设色,墨笔勾描,层层青色渲染其间,无限河山缱绻的情思,于墨色线条的恣意流淌间显露。

细观《千里江山图》,蓬勃的生命格局与缓慢的时代节奏于青绿的山水间浮现,画中迂回从容的节奏,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雍容与魄力。

其实,每一种节奏,都反映着一个时代。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而节奏便于其间,千载不绝,以其轻重跌宕缓急,反映一个时代的风云变谲。

节奏,本质是一个时代延伸而产生的脉动,随其生长,随其逝去,铭刻着变迁的刻痕,。

一个轻快而来回变化的节奏,折射出充满活力而奔腾的时代;一个沉静而长久如故的节奏,折射而出的,是一个成熟而宁静的时代。

而更进一步讲,本身而言,节奏只是时代的映像,并无高下之分。

然而,在轻节奏为主的当下,更多的人却贬今扬古,将更多的目光与赞扬投向千百年前那缓慢行进的节奏,而对当下维茨塔基“轻”节奏嗤之以鼻。

但又何必如此?每一种节奏自有其妙处所在。

当代社会轻盈、极简的节奏,本源是人们对更美好精神、物质的追求,是一种对生命更完满状态的追求与更广阔疆土的探索与开拓。

而无线丰硕的果实,那奶与蜜,方于这时代中产生。

深究那些与时代节奏相抵的人背后,大抵是如孔德所言,内心的狂乱与空洞与对物质的盲目追求使其迷失了自己的原初梦想。

“丧文化”“佛系青年”应运而生。

诚然,世上绝无千人一口的颂歌,我们也自难求千人同步,一齐上这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都应有选择自己节奏的权利。

但我们也应记住,天行有常,步为尧存,不为桀亡。

当节奏日益加快,时代的更迭加速,自己的缓慢,是否仍能留存?拘囿于小我世界,最终只会化为时代下的尘埃。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摒弃一味追求节奏的快,而更应注重节奏下的精神追求,灵魂是否已跟上时代的步伐。

唯有此,节奏悠长,方映出一个时代的森罗万象。

【点评】由观画入题引出观点已然成为一种写作时尚,虽然已不新鲜,但文章由观画分析出:“蓬勃的生命格局与缓慢的时代节奏于青山绿水中浮现”“反映出时代的雍容与魄力”却很是精当。

在大部分同学作文还是停留在观点加例证的层次上时,本篇文章却能够集中笔力对“节奏”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凭的是硬功夫,实属难能可贵。

当然能分析的更加精当深刻,再辅以一定的例证会更好!故判为二类卷下56分。

5、谱一曲动人之歌
人们常言:“风景在别处”。

除了艳羡之外,我们更应该把握好自己的生活,赢得自我的绚烂。

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节奏,谱一曲动人之歌。

有些人的生活慷慨激昂,读其一生,便是一篇壮丽的乐章,又似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畏曲音。

文天祥,一生为国,虽然国家危矣,很可能灭亡,但他依然坚守他的职位,即便后来的陷害和几次侥幸未死也未能动摇他救国的信念。

《过零丁洋》,则是它壮丽乐章中最后一个调子。

他的人生节奏绚丽多彩,无愧于家,无愧于自己,汗青自有记载。

有些人的人生节奏,默默无闻,但小小的身体有着大大的力量,他谱写了一曲在艰苦生活中的无私之曲。

张润红,中国首个女性01指挥员,以女性的柔软身躯,担负起航天的指挥任务,她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才会有奇迹”,一路风雨之中,他携带勇气出发,在祖国的一隅——西昌,开始了她的拼搏之路,看似柔软却不柔弱。

巾帼不让须眉,她当之无愧,她的
人生节奏潜伏于西昌,却在航天工作时,响彻了全中国人的心中。

有些人的人生节奏,悠然自得,身处山野,自得其乐,不染世俗之尘埃,只余心中之恬淡。

谱下一曲宁静之曲。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成就了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心境,一生归居田园,享受自然之风的荡涤,来摆脱城市的污秽。

当他人在追求名利,背躬屈膝时,他已品茶赏花了。

人生的理趣自见分晓。

他的人生节奏如春风拂过,舒适安然,谱写出一曲动人心脾的葡香曲调。

有言:“各美其美。

”在叹服于他的人生节奏时,我们更应该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节奏,学会让其也变成一曲华美乐章,供人吟唱,而后传世百年。

泰戈尔有言:“要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不就是要我们把握好人生节奏,让其绽放如夏花的绚烂。

而后在人世的这一遭没有遗憾跟随,最后有如秋叶一般静美。

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节奏,需要我们尝遍人生百态,等候岁月生长,而后便会自然而然的谱出一曲动人之歌。

【点评】文章立意为把握好自己的节奏,虽然文章思路清晰,但是对节奏的内涵没有明确的界定,文天祥、张润红、陶渊明的事例均不能证明把握人生节奏这个观点,且罗列事例。

建议四类中,判分44分。

6、前进的步伐
空气里弥漫着血腥味。

远处的空地上,一群被枪架着行走着,即便如此,他们的身板依旧挺直,丝毫没有一丝害怕。

他们被人一脚踢跪地,却固执地,一次又一次站起,保留着心底的那份固执。

当子弹穿过他们胸堂里,眼神里依旧没有半分胆怯,有的只是反抗与对国家的坚守。

他们明白,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

无人可置身事外。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对他们最好的栓释。

战争已经开始,任何人都无从幸勉。

有的人勇赴战场,有的人苟且偷生,甚至卖国求荣。

古往今来,戚继光为保国家,携带妻子与之作战,不顾儿子情长,一心只念国家。

他的妻子也是如此。

哪怕孩腹中胎儿因此丧命,仍忍痛含泪上阵,继续斗争,不除犯国者誓不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更是不负国
家。

《指南录后序》里生动描述了他的艰辛路程,他不知从鬼门关返回多少次。

敌的威逼利诱他不动心。

只因心中只有国家,他誓必要除掉他们。

否则国家将永无宁日,百姓会被他们摧残,誓必要保住国家。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数离开家乡,离开家人,离开幸福的生活,来抵挡侵略者。

无数个日日夜夜,他们活在枪林弹雨中。

同伴一个个死在面前,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下一个死的可能就是自己。

虽然恐慎,虽然后悔,最后却依旧奔赴战场,只为守住最后的信念。

即使倒下一具又一具尸体也不悔。

青山处处埋忠骨。

“树叶要凋零,腐烂而化作肥料。

我们有了美好的生活而战死的人也是如此。

换一句残酷的话说,没有我们的死,就没有新的未来……”。

赫尔曼在狱中用仅存的笔墨向家人写下最后的信。

面对战争,勇往直前。

于是,无数人从山庄走出,告别家人,告别幸福的生活,踏上自由之路,踏上护国之路。

留给我们的只有一片在日光下熠熠生辉的背影。

战争会洗涤一切,会荡平一切污泥浊水。

处在新时代的人们享受着现世的安稳。

岁月静好,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只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幸福生活的来源。

那是用无数人的血与泪换来的。

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他们坚不可破的信念才换来新时代的到来,才换来现世的安稳。

愿他们永远被人铭记。

【点评】本文审题错误,全文讲述了先烈们的流血牺牲,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幸福生活的来源,那是无数人用血与泪换来的,内容与“节奏”无关。

文体不明,且错别字较多,故判为五类卷,36分。

7、快与慢
朱光潜曾在谈美最后呼吁道:“慢慢走欣赏啊!”这最后一句振聋发聩,使身处在这信息时代的人们从中惊醒、领悟。

一切追求迅捷一直是这个时代的无可湮灭的忧伤。

改革开放30年以来,这快节奏的律动似乎从未停息过,看似由于这个节奏给国家带来了无限方明,但也同时隐隐的暴露出了其中的弊端:人们过于浮躁,以至于忘了生活。

快节奏律动是这个时代的标志,能够反映这个时代的兴衰,最近被称新四大发明的高铁与移动支付,无一
不体现着现代都市人们的生活节奏。

引领时代潮流的高铁越来越先进,也变得更迅捷,相信不久之后,“磁悬浮列车”的魔咒也将终会被打破。

移动支付是人们生活高节奏律动的结果,也是科技快节奏发展的结晶。

它们无一不是这个信息时代的新生产儿,虽新生不久,但充满活力。

信息高速时代终将成为历史,当人们对快节奏生活感到厌恶,才发现慢节奏生活完全是一个新世界。

节奏无处不在,在大自然和人类生活中都普遍存在。

节奏也体现着理念,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虽逐年增加,但其速度一直在变化,从一开始的迅速增长到现代的低速率的稳定。

其节奏也一直在变化,从一开始的“提倡二胎”到现在的“计划生育”,无一不是,当时的生育理念。

节奏的变化是当时理念变更的结果。

譬如,当今的科技节奏是一个由慢变快的过程,其中的转折点就是科教兴国理念的提出所导致的。

节奏蕴含着规律。

在学音乐,老师总会教导你跟着节拍走。

这里的节拍其实就是节奏,其中蕴含着规律。

一旦掌握了节奏,跟上了节拍,其中的规律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所以在这冲刺高考的最后阶段中,节奏最重要,要调节好节奏的快与慢,才能掌握通往成功之路的规律这把“金钥匙”。

朱光潜所提倡的慢节奏生活去发现欣赏美的存在,与西方国家大抵相似。

当然,节奏的快与慢,最终由我们自己把握。

把握节奏的律动,去创造一个时代,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

【点评】审题准确,围绕社会节奏的快与慢综合分析,语言流畅,书写工整。

不足之处论述稍显凌乱且角度太多,故判三类中54分。

8、慢点再慢一点
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慢,是意境,亦是过往。

晃晃悠悠的摇椅是入睡的节麦,颠颠停停的大巴是归家的节奏。

慢一点,让浮躁的灵魂有了安放的天涯。

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

为了做这少数人,我们踏上了快节奏的跑步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