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孩子们一个湛蓝的天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孩子们一片湛蓝的天空
这是一篇酝酿很长时间,带着沉重心情完成的文章。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只从个人的认知角度,为孩子们说句公道话,同时给家长们提个醒。
有欠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
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
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童年,度过幸福美好人生。
这是每一个父母的共同心愿。
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享乐之风,攀比之风盛行。
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超过了内心,以至于内心被严重忽视。
很多人被物欲的大潮所吞噬,没有自由,没有自我。
压力、痛苦、纠结、无奈、空虚、迷茫等普遍存在。
在这种氛围之下,受害最大的是孩子。
作为大人的家长并没有及时反思,反而在潜移默化中,把一些不良习气传染给下一代。
扭曲的价值观伴随扭曲的教育,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巨大伤害。
孩子在母腹中怀胎十月,然后呱呱落地,像一棵小树一样,开始了漫漫人生路。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本应该由孩子自己决定的事项,仍由父母一手包办着。
一些家长们还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父母不能实现的愿望,希望通过孩子来实现。
并且按照大人们的想法和要求去安排孩子的一切。
小小年纪就要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如果不听话,面对大人的强势,即使不情愿,也得被迫服从。
虽然不舒服,却敢怒不敢
言。
有的孩子受到家长的严格管教,真切尝到大人招法的厉害。
有的被彻底管服了,被“怕”牢牢控制,只知道顺从;有的选择逃避;有的消极抵抗,从而埋下了敌视或仇视的种子;有的选择反击或报复等等。
社会上频频发生的各种令人痛心和惋惜的恶性事件,足以引起家长们的反思。
父母为了孩子,可谓用心良苦,辛辛苦苦,任劳任怨。
可效果却并不理想。
怎么办?为了孩子,同时也为了自己。
家长们应该反思了,对过去做一个客观公正的总结。
大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在言语中对孩子灌输这样一个理念:听话就是好孩子。
为了使孩子听话,可谓煞费苦心,用尽各种方法进行说服教育。
有的家长还利用自身优势进行要挟;或用哀求;或以死威胁等手段来强迫。
就像无数利剑高悬,给孩子们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整天生活在紧张、焦虑之中。
有的家长则以“我为你”的名义进行强制。
动不动就谴责孩子不孝、不懂事、没良心、不知感恩等,而不顾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承受能力。
这使孩子既被动,又很纠结、无奈。
大人要求孩子听话,首先大人要正确,其次方法要妥当。
即使大人
是对的,也要耐心加以引导。
孩子比较弱小,经不起大的风吹草动。
这就需要家长有耐心,循序渐进加以培养,不要像对待大人那样来要求孩子。
在这里笔者替孩子们问一句:你们大人过得好吗?如果你们本身都不幸福,为什么还如此要求孩子呢?反过来孩子又会作何感想?
父母活在攀比之中,使孩子也学会了攀比。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小孩的成长过程,就是模仿的过程。
大人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大人把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在潜移默化中传染给孩子,习惯也在逐渐长大过程中一点点形成。
学到好的品质,会让孩子受益一生,相反会影响孩子一生。
有的家长爱慕虚荣,习惯与人比较。
凭借各种优势,来满足虚荣。
有的孩子不愿意在公共场所与家长见面,认为父母寒酸或贫穷会给自己丢脸。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何尝不是家长的习气在孩子身上的再现!
大人的完美心理,也要求孩子完美。
由于大人具有完美主义倾向,所以对孩子要求很严格,总在寻找问题,并且也能发现问题,孩子很少得到赞美和鼓励。
时间一长,会使孩子觉得一无是处,所以很难建立自信。
有的孩子因此学会了苛求。
对人苛刻,对自己苛刻。
不但大人走入误区,也带引孩子走入误区。
追求完美是追求上进的表现,然而要实现完美,恰恰需要针对优点长处去开发培育,同时克服缺陷和不足,这样才能越来越完美。
如果因
为追求完美而使眼光受到局限,反而会适得其反。
随意向孩子发泄不满。
由于孩子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往往成了大人的出气筒,很多孩子因此而承受不白之冤。
这样既伤害了孩子,同时也反映出家长的素质。
使孩子从小学会了倚强凌弱,以大欺小。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幸福吗?
不注重实际效果。
很多人都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只要做的人多,就是对的。
然后就盲目跟着去做,而不看实际效果。
本来希望是好的,结果却不好。
现实中人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如此。
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很痛苦、无奈。
当回头看时却发现,人们都是在相互效仿。
缺乏独立思考的质疑精神和求证意识。
判断利弊得失,要以事实和效果为依据,而不是看有多少人在做。
效果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由爱生恨的误区。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违背家长意志或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导致家长不满;如果再缺乏耐心沟通和引导,就会产生对立,甚至心生怨恨。
进而利用大人的优势来惩罚孩子。
或经济断奶;或打骂;或挖苦、讽刺、贬低等等。
这样会给孩子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影响孩子一生。
在这个过程中,会使孩子学会这样一个狭隘的逻辑:即你满足我的要求,我就对你好,否则就对你不好。
真爱是持久的,不论外界如何变化,爱依然不变。
而有私心、有条件的爱,才会随境而变。
孩子不听话,说明孩子要遵重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大人的意志,才引起大人的不满,甚至怨恨。
由爱生恨,恰恰说明私心在作怪。
由此造成大人与孩子的双重痛苦,也不是爱带来的效果。
有的家长不善于沟通。
沟通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增加相互了解,减少不必要的误会。
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缺乏沟通,才造成相互之间的误解,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作为家长,只有善于沟通,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而要实现有效沟通,还需要家长有足够耐心。
否则就会使关系僵化或对立,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习惯为过失找借口。
有的家长习惯为自己的过错找理由、找借口。
缺乏面对过错的勇气和弥补后果的担当。
每个人都有缺陷和不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会犯错。
但是由于人为因素的放大,把“犯错”这样一个平常的事,却看得很严重。
造成人们很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其实就是一种“果”,而且是多种原因促成的结果。
有的大人们却把责任完全归结于孩子,而没有反思大人自身的教育问题,以及其它原因。
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大人要做孩子的榜样,要让孩子在大人身上学到有价值的东西,尤其是优良品质。
遇到问题,敢于去面对;有过失,勇于承认和改正;造成后果,勇于承担等。
这样的父母,令人敬佩,值得学习,更是孩子的榜样。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而不是强迫。
现实中人们习惯于把自己
的意愿和想法强加于人。
自己认为好的,就希望别人接受。
有时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进行道德绑架。
尤其在家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这种不给人选择余地,剥夺人自主权的行为,着实令人反感。
力都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
家长都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取得突出成就,成为快乐幸福,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但是家长们可曾想过,这样的理想如何能成为现实?如果不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兴趣点,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特长优势,要实现这样的愿望很难。
每个孩子都有其天赋和突出特长,有的孩子天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极高天赋,并且很有热情。
有的对音乐比较热衷;有的对舞蹈非常热爱;有的对数学、化学、天文学、哲学等非常感兴趣。
只有兴趣,才能产生乐趣,才能在钻研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而且容易出成绩、出效果;关键是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只有这样的良性循环,才能最大限度开发孩子潜能,体现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
人都希望被理解,而不希望误解。
然而误解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很多时候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对方的角度。
况且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未来存在很大变数,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则很难。
所以不能轻易给人定性、下结论。
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需要以了解为基础,缺乏了解,就会误解。
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坦诚相待,表现各自的真实状况,这样才不容易误解。
要避免误解,还需要以全面眼光看待事物。
不能只看优点和成绩,也不能只看缺陷和不足;也不能因为缺点和失误而全盘否定。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难言之隐,都有不为人知的苦衷。
只有以全面眼光,站在对方的角度,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
过去已成为历史。
历史能否给人带来有价值的营养,关键在于人的总结。
只有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历史才有其意义,否则就是虚度时光。
社会就是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步的。
做为社会主体的人,也不例外。
所以不要纠结于过去,过去就让它过去,悔恨痛苦也无济于事。
更不要责怪父母,毕竟他们也是从孩童走过来的。
但是无论如何,父母还是把我们养大成人。
剩下就是我们自己去闯,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值得欣慰的是:还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聪明、理性,充满智慧;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一直坚持做自己;他们虽然年纪轻轻,却用自己的耐心和智慧在影响和改变着大人们。
我向这样的孩子们致敬!世界因为你们而精彩,未来因为你们而充满希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人的错误不要发生在我们身上;自己经历的苦难和不幸,不要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
青出于蓝而胜蓝。
我们要有所作为,为了孩子,为了子孙后代的幸
福,我们有责任把良好品质传递下去。
让爱的火种温暖人间,让希望的灯塔照亮后人。
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