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第5课 开辟新航路导学案(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重难点深度解读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对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进行全面解读,既对整个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有了全面的了解,也为明清之际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有了一定的认知,既总结了本单元又为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目的及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1.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目的
(1)表现: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逃亡;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2)目的:经济上,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政治上,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证兵源,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二、史料研读
史料一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明]王在晋《海防纂要·卷七》(1)史料一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是什么?出于何种考虑?
参考答案主张:闭关政策。

考虑: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

史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
民生自蹙。

……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今禁南洋,有害而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

答案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3)根据上述史料,我们该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我国封建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最终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典型试题
选择题
1.(2018·北京海淀模拟)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

”在这一过程中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
C.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
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2. (2018·广西模拟)明初赋税制度,民田税轻,官田税重,在募役方面为了照顾官田赋役负担,反过来官田役减,民田役重。

因此,在土地买卖上,民田价高,官田价低。

这一现象
A.加剧了土地兼并
B.增加了赋税收入
C.减轻了百姓负担
D.缓和了阶级矛盾
3.(2016·江苏南京、盐城3月,4)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

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

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

”这表明()
A.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
D.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4.(2016·江苏通泰扬3月)右图为《清俗纪闻》收录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
颁发的执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

图中省略的部分文云:“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
以凭严究,解宪治
罪,毋违。

”图文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
A.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B.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D.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
5.(2017·江苏扬州期中)乾隆二十年,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

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例”。

材料表明()
A.清初注意防范外商挑衅
B.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
C.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海禁
D.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
材料题:
6.(2016·江苏单科)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

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

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

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结合所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3分)
答案
1.答案C材料“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反映了开阡陌,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故C正确;材料反映了井田制的破坏,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个体小农经济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A造成“民田价高”的后果是因为“民田税轻”,占有民田会获得更多的收益,而“民田役重”的结果由租种土地的农民承担,因此有钱人会大量购买土地,加剧了土地兼并。

故答案为A项。

“民田税轻”不能反映增加赋税收入,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这一现象只对拥有土地的人有利,排除;土地兼并加剧会激化阶级矛盾,排除D项。

3.答案A材料中“重利之念,甚于重名”表明轻视经商获利的观念发生变化,A项正确;山西一带重利甚于重名,但无法说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B项错误;材料中“山右(今山西)积习”表明是地方性的观念变化,而非政策改变,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D项错误。

4. 答案D题干中提到的时间信息是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 年)”,而倭寇侵扰沿海是在明朝,A项排除;材料提及的是浙江地方政府,没有涉及广州,B项排除;“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治罪”表明乾隆年
间,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而非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C项
错误,D项正确。

5.答案B材料“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表明其目的是防内,A项错误;“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例”表明国家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不断调整政策,B项正确;C、D两项明显与史实不符,错误。

6.(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1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2分)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

(2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1分)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分)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