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宋陈昉,自其祖遗制以来,十三世同居。
上下亲睦,人无间言。
每食,必群坐广堂。
有
犬百余,共槽而食,一犬不至,群犬不食,乡里皆化之。
州守上其事,免其徭役。
这说明
A.宗法制观念促进家族凝聚力 B.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C.封建王朝强制家族世代同居 D.宋代农民徭役负担沉重
25.《白银资本》一书说,直到19世纪以前,“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
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
这一看法
A.否定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 B.肯定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地位
C.否认白银在中国的普遍流通 D.肯定了纳贡贸易体系的作用
26.一般希腊城邦都禁止不婚。
斯巴达还进一步惩罚晚婚。
结婚不是公民私人事务,它是公
民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责任。
个人的财产永远受城邦的支配,公民的教育、生活方式,
甚至服饰、饮酒、娱乐等,都受城邦的控制。
一切都按城邦的需要来安排,为了城邦,个
人要作出无条件的牺牲。
由此可见,在古希腊
A.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 B.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
C.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社会地位 D.规范公民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
27.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
是人的来世。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些思想的共同
之处是
A.体现入世精神 B.主张中央集权
C.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D.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28.近代确立的民主政体中,英国规定国王无权停止法律执行;美国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宣布
总统违宪,总统任命的法官需要国会确认;法国规定议会可对宪法进行补充。
这些规定的
共同点是
A.体现共和精神 B.说明司法权独立
C.防止专制独裁 D.凸显行政权至上
29.恩格斯说:“启蒙学者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
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
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对启蒙学者的“非常革命”,理解正确的是
A.一切已有的认知都是不正确的 B.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C.理性法庭的裁决是不可质疑的 D.人要充分运用理性去判断事物
30.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
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中国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B.文化间的交流加深
C.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D.政治体制本质差异
31.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的广州民夷冲突中,由夷人肇事的冲突占81.8%,每个冲突都有明晰的事故原因,也并未因此而发展为群体性的抗夷事件。
鸦片战争后近10年间,华人无故袭击夷人的事件占87.5%,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的比例达50%。
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国民众的传统心态受到冲击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中国民众的近代民族观念形成 D.清政府借民夷冲突维护统治
32.台湾学者张王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
识分子。
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
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土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
这种现象在本质
上反映了
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
C.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 D.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33.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
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差别不大
C.实事求是是世界各国治国需要遵循的原则
D.不同的人治理国家的方式不同
34.下图是一张当年台胞回内地所持的台胞证。
新华社在1987年11月4日播发的稿件中记录了台胞证首次签注的场景:“两天来已有100多名在香港中旅社取得赴大陆新的旅行证
的台胞,分别从海、陆、空三路经广州分赴各地探亲”。
此证此景说明
A.九二共识是这一情景的重要推力 B.反映了两岸互访的迫切心情
C.两岸同属一中已成为双方共识 D.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
35.20世纪20年代,法、英、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魏玛共和国(德国)与苏联建立了秘密联系,得以在苏联训练飞行员和坦克手。
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
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此后,西欧国家纷纷与中
国建交,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上述对外政策的调整都反映了
A.在对外关系中彻底排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B.对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走向
D.冷战背景下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与孤立
41.(25分)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
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
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
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