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艺术设计学专业的教学探索与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艺术设计学专业的教学探索与改进
作者:陈川
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11期
艺术设计学是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新设立的专业,标志着本校设计方面的教学从以专业
实践教学为主的培养方式进一步提升到实践与理论平衡发展的培养方式。
对于人才的培养来说
有了实质的提高。
在艺术设计学系建立以前,尽管在不同专业课程中也穿插有少数设计史论课程,但系统化的设计史论研究和教学都迟迟没能形成。
这个新学科的建立需要教师们多方面地
去探索和完善,要探索和完善就必须对专业的特点有所掌握,才能根据自身的教学状况作出调整。
一、艺术设计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应平衡提高自身的艺术设计理论和专业能力
艺术设计学的专业定位是以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为主,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艺术设计的史论知识,以此为设计创作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过去的设计教学往往在设计理论方面不够系统,也导致学生对史论知识比较忽略和不重视。
然而缺乏设计史论知识是很难支撑起复杂多变的设
计需求的。
对经典设计的了解与学习就是为了让设计类学生能够在优秀的设计案例的基础上去
进行延展性的思考,否则就容易造成设计的无用功和重复建设,学生可能绞尽脑汁想出一个方
案却往往发现一些经典的老牌设计已经走在了他们的前头。
因而设计史论类的学习是为了给学
生的设计搭建一个基础平台。
但是在过去,许多学生就忽视了这一重要的铺垫,总觉得理论知
识都是形而上学,没有创造实际价值的意义,也就草草应付了事,不求甚解,岂知却给自己造
就了一个松散的沙地地基,就算有想要建起摩天大厦的雄心壮志,最终都会变得摇摇欲坠。
在艺术设计学人才的培养上,对设计企划有指导策划能力的能力也必须重视。
对经典的学
习和对理论知识的创新就如同设计的灵魂,20 世纪以来,每一次重要的设计运动都伴随着理论上的闪光,威廉莫里斯与约翰·拉斯金提倡的艺术家参与到日用品的设计中去,现代主义的功
能性和实用性思想,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原则深深影响国际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装
饰和地方个性的反思等,这些对设计的理论上的探究影响了无数设计的经典。
至今仍对设计的
基础教学有着不可动摇地位的包豪斯体系,其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将设计进行了理论化的梳理。
这些掷地有声的例子都在提醒大家,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系统的设计理论支持。
而设计理论本身也仍在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她的起步显然比美学、艺术学要晚得多,也
不过是近一百年的事情。
这就表示对于艺术设计学系的教师来说,进行设计理论教学的探索和
改善是一个责无旁贷的任务。
教师在提高设计理论水平的同时,手头功夫也不能放松,专业技能是将好的理念转化成作
品的重要手段。
完全独尊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求证的话,理论也就只能是无根的浮萍。
只有当
两者贯通的时候,教师才能在其中参悟到设计创作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设计注重创新思维,这说到底是基于知识修养之上的创造,理论知识的积累除了课堂上学
习的史论和设计原理等知识外,更应该是贯穿一位设计师一生的涵养积累,这就强调了看书的
重要性。
而涵养的培养就如同擦拭心灵的镜子,如庄周所言“胜物而不伤”,体悟虚静则明。
二、探寻设计理论类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衔接点
笔者在该专业的教学中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理论与基础专业课程的讲授。
基础理论包括了中
外设计史等史论课程,以及设计理论课程,专业基础类的如三大构成、装饰绘画与材料、二维
软件应用等。
这些课程看起来是独立的,但从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来看,这些课程的综合性和
衔接性其实非常重要。
在以前,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往往互不相干,理论课就是写文章,练笔
头,专业课就是动起手来实践,甚至连听课的学生也往往产生理论课就坐着听听想法,考笔试
之前再划个重点范围,背背答案好了,至于学这些有什么用,他们显然也不关心。
而专业基础
课程也同样显得尴尬,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理论部分缺乏耐心,只是机械性地完成作业,
以至于课程结束以后再问起所学知识时,学生可能连课程的名称都会记错。
这对于后续课程的
推进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笔者考虑在理论与实践类课程之间应该建立起衔接点,在两种课程中都增加了一些
环节,比如史论类课程,诸如中外设计史和服装史等,需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并能够理解到
理论的学习最终是要在实践中发挥其作用的。
那么就要打破理论课程仅仅停留在教师讲授,学
生被动接受的模式。
而课程考核也不仅仅停留在写一篇小论文。
笔者尝试着在理论课程中引入
一些实践环节,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立刻将史论的知识点转化成设计方案或辅助信息。
例如笔
者在对前后不同学期和年级的五个班级进行了实践思考题与史论知识结合的课堂模式,根据课
堂的知识点提出分组做出快速设计方案的小练习,学生都表现出了十分的兴趣,都能积极参与
到课堂讨论中来,并展示和说明自己小组的设计思路,以此开拓了他们对该知识点的实际使用
的思路。
又或者在课前要求学生以简单手绘图回顾之前所讲授的知识点。
甚至提供一些简单的材料,如面料、别针,请学生思考课程中的知识点是否可以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创建。
这些小实践练习
题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理论学习中来,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有了理论与实践
相联系的思考,将理论最终付诸于设计实践。
这看似简单的小环节的设置对理论课程和专业实
践课程的知识点衔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反之,在专业基础课程中,都是以动手能力和实践操
作为主,学生往往忽略理论指导,对于知识点常常反复忘记,对于这样的情况,笔者采用课堂
上学生互相讲解的方式,让旁边的同学给提出问题的同学讲解,再让提出问题的同学给另一个
同学讲解,并开展互相评论的机制,以此类推,这个小环节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和消化知
识点。
这些环节在巩固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点的联系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在课程设立上的补充思考
笔者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民族
大学美术学院等有代表性的艺术类学府中,对于美术设计类的史论专业课程设置中,都不可缺
少地设置有文献导读课程,而这个课程目前我们的新建专业艺术设计学中暂时空缺,笔者认为
这是一个需要重点补充的课程,因为该课程对于建立起设计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具有非常重要的
作用。
这个课程等于是该专业的理论前沿知识的铺垫。
等于将该学科最具有代表性的专著列出,引导学生进入到这个研究领域的范围之中,为他们搭建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才能让学生在进
一步的研究学习中有法可依,提纲挈领。
不至于无头苍蝇一般地转悠,面对目前纷繁迷眼的出
版物,却不知该从何着手。
这个课程应该说是这个专业的理论知识要系统化发展的一个必经台阶。
对任课教师的经验和能力也有相当的考验。
此外,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艺术类院校,尤其是在广西这样拥有丰富少数民族资
源的地区,应该发挥其地域文化优势,将少数民族美术的理论知识作为一门重要的讲授课程。
目前不仅艺术人类学越来越注重地区民族艺术的个案研究,艺术学、设计学也在将目光集中到
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美术上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更是给予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
有利优势,十七大以来就提出要注重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这对于我们的院校和专业
发展都是难得的机遇,更应在课程设置上抓住这个发展机遇。
以上仅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总结,以及一些建设性的构想,希望能对我们的学科建
设有所帮助。
【陈川,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中央民族大学2011级在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