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取舍有度的作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写作指导】
篇一:《取舍有度》
取舍有度
语文教学离不开“作者介绍”,《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了
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我国文学批评早就有“知人论世”的观点。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
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
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
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因此在阅读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作者介绍这一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理解文本的一把重要钥匙。

笔者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听了六十余节公开课,发现许多教师在介绍作者时往往拘泥于介绍作者的名
(原名、笔名)、字、生活年代、籍贯、代表作、人们的评价,简称“名、时、地、作、评”五要素,不再
深入。

在一次研讨会上,某教师上的是人教版九年级下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在进行作者介绍这一
教学环节时简单地运用了“五要素”。

课中我特意问了学生,教师介绍的作者情况你知道吗?学生告诉我上
小学时就知道了。

笔者不禁陷入沉思:小学已经掌握的知识我们在九年级还在重复,即使小学教师没有介绍,初中三年六册语文课本,每一册都有鲁迅先生的作品,这样的介绍有意义吗?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
如何完成“作者介绍”这一环节呢?
一、取舍有度,定准“位”
作者介绍定位要准,目标要明确。

目标明确就是要把握住教学目标,既要防止无效介绍、脱离目标,
又要防止旁逸斜出、转移学生注意力、游离目标。

作者介绍有时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疑难之处,有时是帮
助学生理解写作目的,有时是帮助学生理解主题思想,有时是帮助学生理解美好意境等,不同的阶段有不
同的需要,总而言之,是要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端木蕻良的作品《土地的誓言》表达的是
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文章本身激情澎湃,教师也激情四射,可是有学生却
在私底下自言自语:“课文注释说作者是东北作家,怎么他取的是一个日本名字,他是不是日本人呢?是
不是他去了日本或移居日本才改的名字?既然取了日本名字,又何必假惺惺地说爱国呢?”在学生的这种
疑惑下,教师介绍作者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就要着重介绍作者名字的来由。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后更名为曹京平),1912年出身于辽宁省昌图县农村的一个大地主家庭。

1936年夏天,从北平来到上海的他,忽然想起当时上海文化界有一种模仿人名字和文字的坏风气,于
是决定给自己取一个别人难以模仿的笔名。

经思量再三,他把平时少有人用的复姓‘端木’作为姓氏,把东
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二字移来作名字,这样就成了端木红粱。

可是,当时正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启用“红”字显得格外刺眼……按照谐音他把“红”字改为“蕻”。

当时负责《文学》月刊的编辑、作家王统照在审阅来稿时看
篇二:《有关取舍的文章》
吴刚伐桂与西西弗斯推石
作者:黎修彦
吴刚伐桂的故事,是儿时依在父亲的怀里面对圆月听父亲讲的。

吴刚怎么砍不断这桂?这桂是神树吗?
我不是没有问过父亲,好几次了,父亲总是说自己也不知道。

问老师,老师便叫我好好想一想,谁知,这一想就是30多年,等到我的孩子问我时,我依然没有想出来。

对西西弗斯,我是在上水货大学时听正宗教授讲的——出自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

说是西西弗斯奉神令
要把一块大石头推到山顶,西西弗斯不敢怠慢,用了很大的气力,才将石头推上去;但是很快石头又滚了
下来。

于是西西弗斯又往山顶上推,又掉下来,西西弗斯又推。

我没有机会看加缪的原小说,老实说,当时,我进修的学院图书馆里没有,我的味口一直吊到我进机关无须跟莘莘学子讲海明威和萨特之后,我遇
见了那本小说,那个1957年就把诺贝尔文学奖收于荷包里的大作家的作品。

但我没有看它,因为我对西
西弗斯的理解已经超出了儿时猎奇的范畴。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把吴刚伐桂与西西弗斯的神话联想在一起的。

医院里躺着一个患绝症的小女孩,据说是白血病,她的父亲是我的朋友。

女儿靠周期性的换血维持生命。

朋友接受了社会的捐助,用尽了家产,维持女儿的生命——明知这样做没有结果,仍还要坚持下去,我
为朋友的爱心而感到敬佩,无论怎么说,留住一个幼小的生命都是一件美丽而悲壮的动作。

毕竟是血浓于水,毕竟是人道主义的最后挣扎。

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我忽然想到这些不愿放弃的当事人就是当代的吴刚和中国的西西弗斯了。

命运把他们推到绝境——你怎么办?在这里,撇开亲情之后,还有一个对生灵的责任和作为家长(亲人)
的义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无形的条例,那是道德对人思想和行为的约束——实际上,当事人肩负着沉重
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负担——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吴刚的苦恼,他们怎么体会不到西西弗斯的无奈。

在中外神话中的吴刚和西西弗斯之外,我找到了一个人物,他叫愚公,让子孙无尽无穷去与家门前的
两座大山相拼。

许多年前,伟人提倡愚公精神,但而今我看到的是另一种解释,与其把子孙作为代价,不
若迁家简捷。

反弹琵琶或换位思维把人们带人了一个新的天地,这是进入科学时代之后人们的顿悟吗?
我能说什么呢?
我景慕吴刚和西西弗斯,那是因为他们具有同一切困难作坚决彻底斗争的品质和气慨,认定天降大任,认定不懈地努力便是一种快乐的价值取向,用一句时髦的话是“世事我已抗争,成败不必在我”。

——追求是一种过程,也是人间最大的快乐。

而愚公没有搬家,他的精神感动了上帝——所谓人定胜天,而我的朋友仍
在继续努力。

不为结果,不懈地努力,是一种永远的风景。

但明智地取舍,也是聪明人不败的秉性。

两者我都喜欢!
(选自《散文》)
篇三:《以度为话题优秀作文》
作文题目:请以“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0分)作文
(一)“度”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1)dù{关于取舍有度的作文}.
①计量长短:度量衡。

②表明物质的有关性质所达到的程度。

如热度、浓度、硬度。

③计量单位名称。

弧或角、经度或纬度、电量、眼镜焦度的单位。

④程度。

知名度,透明度,高度的责任心。

⑤限度:劳累过度。

⑥章程,行为准则:法度,制度。

⑦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加不改变事物的质,越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变。

⑧对人对事宽容的程度:度量,气量。

⑨人的气质或姿态:风度,态度。

⑩一定范围内的时间或空间:年度,国度。

(11)所打算或计较的: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12)次:再次声明,一年一度。

(13)过(指时间):欢度春节,光阴没有虚度。

(14)僧尼道士劝人出家。

(15)姓
(2)duó
(16)推测;估计:揣度,测度,度德量力。

(二)关于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1.切合题意。

把“度”作为一种独立存在
(1)度,是为人处事的一种准则(尺子);凡事有“度”;做事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2)度,是一种气质、姿态、品质。

做人要容忍、大度、不卑不亢;处事不急不躁,不偏不倚;
2.符合题意。

给“度”以修饰限定,缩小了“度”的内涵与外延。

如“热度、硬度、温度、限度、角度”等。

其中写得好的,理解深刻的,也可进入“切合题意”。

{关于取舍有度的作文}.
3.基本符合题意。

(1)选取“度”的一般意义,如“度过”、“推测”等。

(2)把“度”引申为“约束”、“限制”、“原则”等。

4.偏离题意。

完全背离了“度”的内涵。

与“度”的义项无任何关联,如“细节”“超越”“自信”等。

(三)作文情况
1.主要优点:
(1)能准确地从一个或几个角度理解“度”的含义,从而确立符合题意的观点,偏离题意的很少。

2.主要问题:
(1)部分考生对“度”的含义理解有偏颇,加以修饰限定,缩小了其内涵和外延,因而作文不切合题意。

如写“态度、热度、角度”“适可而止、量力而行”等。

有的考生对“度”的理解不透彻,文章阐述得含糊。

少数考生仍偏离了题意,如写“自信、超越、约束、爱”等话题。

(2)对事例的思辩性分析不足,只知罗列材料,不能通过分析将论据与观点有机融合。

(3)中心不明确,不集中。

一篇文章写态度,又写适度,还写温度,分析不出三者的内在关系;有
的文章中途转移话题。

(4)有些文章思路不清晰,结构混乱。

(5)书写潦草、卷面模糊、错别字多的现象较普遍。

(6)文体意识增强,议论文的写作模式基本形成。

(7)作文中运用的材料不够丰富、恰当。

处处有度
酒香太醇,梅香过淡,只有桂香馨香适中。

在无数文人的诗中,墨客的文章中尽显风流。

蜜味太甘,水味过清,只有清茶之味让世代人品不尽,尝不穷,喝不厌。

所以,为物要择之有度。

汪国真曾说:“只是相思情太浓,仅用相识意太淡,友情是相识,味甘境又远。

”在他看来,交友要处之有度,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友谊的发展。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处之有度需要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辛弃疾面对世态炎凉,并未逐
流扬波,也未消极堕落,而是和平地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

司马迁面对宫刑的残酷折磨,并未奋起反抗,也未郁郁自终,而是以平民之身,思百家之责,用《史记》见证他已不再是匍匐于殿下的人臣,而是畅游
于华夏的史官。

李清照在亡夫破国之后,并未沉溺于明日黄花,也未失掉前宋遗民的原则,而是在秋雨梧
桐之夜力撰《漱玉词》,在雁字回时勤修《金石录》。

是呵,处之有度,使他们面对挫折时既不高亢,也不低落,而是把心思埋于事业,※
为国为民尽献一份力量。

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左迁被贬之时并未
忘己之责,未置国忧民难于度外。

所以,处之有度的原则使他既能和平面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儿
女情长,又能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处之有度,让我们明白如何面对自己和他人。

面对贪婪阴险的秦王,蔺相如强争力谏,渑池会上,为赵国护尊维言;完璧归赵,尽显英雄本色。

而面对同朝之相,他明白“强
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所以弃个人之私,谋国家之利,而没有以廉颇之道还治廉
颇之身。

处之有度,最终使赵国战胜于朝廷,也使“廉蔺之交”成为千古美谈。

越是巍峨挺拔的山峰,越有身崩离析的危险;越是屈身于温室这安乐环境的盆景,越有被寒风摧折的
可能。

只有处之有度,才让丹桂飘馨,香气适中,才让茗茶味清淡适中,回味无穷。

罄南山之竹,书“处事有度”之利无穷;决东海之波,流“处事有度”之益难尽。

【评析】
文章紧扣话题,确立了“处事、遇事”有度的主题。

结构转合自然,舒张有度。

主体主要从三个层面写:一是交友适度,二是面对挫折,有度方不失做人
准则,三是遇事有度方保全国家。

其间引述苏轼、司马迁、李清照、范仲淹、蔺相如等典型材料,论据丰富,论证有力。

简练的语言、亮丽的开头、点睛式的结尾,文章因之增色。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定风波》中的句子,考生误认为是辛弃疾。

增加生命的宽度
生命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春天里,山顶上的一团雪禁不住春风的邀请,“噗”一下笑出声来,很快的,
柳树便抢占了河堤,桃树也攻陷了水村山郭,生命便这样开始了。

鲜花开始芬芳生命之夏,落叶也随之染
黄生命之球,洁白的雪花不甘寂寞,来为生命披上银装。

就这样,生命里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就这么长了。

就这么长了吗?让我们试着增加它的宽度吧。

春来时,小草破土而出,它要将自己的小脑袋磨多久才能见到漂亮的桃花姐姐呀?那其间的辛酸恐怕
只有它一人知,可是在磨砺的过程中,它却增加了生命的宽度。

我们的国家体操队有无数棵这样的“小草”。

雅典奥运会上,我们的体操队员李月久稳稳当当地从双杠
上落下来,完成了相当完美的动作。

观众热烈鼓掌,可是鼓着鼓着,声音小了,观众都哭了,他们看到了
怎样的一张小脸啊!整张脸都被鲜血糊住了,可李月久却依然坚持完成了最后一个动作,而且还那么完美
那么精致那么震撼!
轻轻地一落,站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只有1米5的小孩子,他站在哪儿,就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他就是一个为了国家荣誉而拓宽生命的王!
夏来时,柳树已抢占了每一寸河堤,它用浓浓绿意展示,它在增加生命的宽度。

刘翔,如今的世界跨栏王,把这样一段话当作人生的座右铭:我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我却可以增
加它的宽度。

是的,他做到了。

当他不再认为约翰逊是远方的一座大山时,当他开始创造纪录时,生命的
宽度已经悄然增加。

他的刻苦,他的拼搏,让他身披五星红旗踏上领奖台,让他的生命之夏绚烂至极。

悄悄地,秋来了,没有了春草,没有了夏花,我们还有什么来增加生命的宽度?
对,还有夕阳。

秋风翻动起安详的落叶,地坛中的史铁生还在苦苦思索生命。

残疾使痛苦无边无际地
笼罩住他,昼夜不停,汹涌澎湃。

可是当他明白痛苦不过是上帝为考验他设置的障碍时,他写下了这样一
句话:轻推小窗看春色,漏入人间一斜阳。

生命中的阳光让他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从此,生命的长
度增加,宽度增加。

冬天的脚步近了,透过茫茫雪雾,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斗士霍金,看到了被汉武帝摁倒却踉跄着挺着脖
梗站起来的司马迁,看到了枝折了花还在笑的文花枝,他们用勇气用毅力用微笑告诉我们:要增加生命的
宽度。

生命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某年的春日午后,雪融化,草发芽,生命的宽度渐渐增加
【评析】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构思精巧。

作者巧妙地由自然的四季引入人生的四季,表达了在人生的每一个季节
里都要增加生命亮度的主题。

其次,事例丰富、典型;语言精简流畅,展现出作者丰富的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熟练驾驭语言文
字的能力。

(此文评为58分)
人生路上的度量衡
泰戈尔说过:“我把花热烈地放在我的心上,结果花谢了。

”凡事都要有个度,常言道:过犹不及,欲
速则不达。

人生如衡,心灵似称,用心把握好这个度,我们才能把握住人生的精彩。

雨水可以滋润万物,而泛滥则会成灾;阳光可以福泽苍生,而过于强烈则会酿祸;爱可以温暖人生,
而过多的爱则会是错误。

诸葛亮英明一世,却也会一时糊涂。

他对与他有师谊之交的马谡过分的信任,全然不顾刘备临终的告诫:“马谡言过其实,无实才,不可用。

”毅然任命马谡去守街亭,最终落得“挥泪斩马谡”的结局。

信任一个人本没有错,但不能让情感蒙蔽双眼,过度地信任一代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如是说。

当年,太后弃国家安危于不顾,毅然袒护太子,不让太
子冒险救国,引起群臣不满。

而过分的爱则是溺子,俗话说“惯子如杀子”。

曾经有一则报道是:一对夫妻
在车祸中双亡,当警察到他们家时发现了一个巨形婴儿,正朝着人们天真的笑呢。

原来这对夫妻中年得子,百般疼爱,悉心呵斥,才培养了一个巨形婴儿,
失去父母的巨形婴儿以后该怎么办呢?这是过度的爱所酿出的苦果。

我们不仅在友情、亲情上要把握好一个度,而且将来在爱情上也要把握好度。

一个即将进入婚姻殿堂
的女儿问母亲:如何才能地久天长,永远恩爱。

母亲没有说话,从身边抓起了一小把米,米平稳的在手掌中,然后母亲攥紧双手,米从手中滑落,再伸开手时,米已所剩无几。

母亲说:给爱一点空间,不要过度
地紧密,爱情就如这手中的米,掌握一个度,爱情才能永驻。

的确如此,有些爱情的消逝,不会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太爱,最后竟然找不到爱的痕迹,让它消逝了。

把握好一个度,才能把握住人生的精彩。

华盛顿在连任两届总统之后,毅然选择了离开,因为他懂得
功成身退的道理,终成一代杰出领袖。

而拿破仑一味地扩张,野心膨胀无度,最终兵败滑铁卢,客死孤岛
之上,如果当初他握好扩张的度,又何至于落得如此悲惨下场?
把握好一个度,我们就能把握人生的精彩,花儿才能绽放于我们的心头,感受人生的美好。

【评析】
本文立意为“把握好一个度,才能把握住人生的精彩”。

中心突出,材料丰富。

友情、亲情、爱情,战争、政治、生活,多层面地演绎了中心。

不足之处是,层次设计尚不够精致(第二节、倒数第二节定位略模糊);论据使用尚显粗糙(触龙说
太后一例)。

(此文评为58分)
Ⅲ号卷
鲜血的温度
你我血管中流淌的,都是殷红的血液,可是你是否想过它的温度?是热血沸腾,还是冷血无情?人生短短几十年,即使不能惊天动地,至少也不能默默无闻,至少也要做个热血之人。

热血苏武
北海的冰冷减不掉你热血的温度,毡毛的苦涩无法动摇你如铁的意志。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对眼前的荒凉痛苦,你毅然选择坚持。

牧羊北海,心系大汉。

你用行动诠释了一个臣子对国家的信仰,你为后人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十九年的苦难,将你从壮年变成暮年,唯独改变不了的就是你那赤诚的热血。

你的鲜血的温度,融化了北海的白雪冰川。

热血岳飞
从母亲为你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你就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国,属于人民。

战场上,你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岳家军”美名让敌人闻风丧胆。

你一心报国却却没有发现身后那阴险的目光。

十二道金牌如十二道催命符,断送了的,又岂止是你的性命,更是中原百姓的全部希望啊!沸腾的热血足以明证你的赤胆忠心,无奈昏君有眼无珠。

你鲜血的温度,让一切蝇营狗苟者无法喘息。

篇四:《取舍有度,化繁为简》
龙源期刊网 .cn
取舍有度,化繁为简
作者:程益广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