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_62.当代大城市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研究——以武汉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城市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以武汉为例①
周敏,林凯旋,黄亚平
摘要:首先提出产业结构经济服务化、产业空间圈层式梯度外拓和区域产业协作程度高是当代世界大城市产业空间发展规律;其次以武汉都市区产业空间为实证研究对象,分别从产业经济结构、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区域协同三个方面对武汉现状产业发展与产业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基于新经济时代下城市生产组织方式转变为背景,提出构建武汉“复合式产业集聚区+模块化产业单元”的产业空间层次,规划形成“13525”的产业空间结构,提出引导武汉未来产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大城市都市区产业空间武汉空间结构引导策略
1.研究背景
20世纪以来,在新经济时代下推动了大城市产业空间发展的深层变革和剧烈重组,进而对原有城市空间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先后经历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进入了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后工业化社会”。
纽约、伦敦、巴黎等世界国际化大城市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信息产业和文化休闲产业,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变与产业空间转型,进而迅速占领了全球生产网络价值链高端环节。
在此背景下,以我国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城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凭借低廉的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迅速发展成为新的世界级“制造工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产业空间格局发生深层次变革,具体表现为:旧城更新推动内城空间重组;新城建设拉动产业空间外拓;开发区模式组织产业空间生产;新产业空间大量涌现。
2.世界大城市产业空间发展规律
2.1产业经济结构:经济服务化
经济服务化是工业化高度发展之后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服务业产值与比重超过工业,服务业是经济活动的重心。
具体表现为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退居其次。
以纽约、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北美、欧洲城市的服务化转型发生的时间最早。
伦敦在
19世纪中叶经济结构就进入了服务经济主导阶段。
伦敦的制造业明显滞后于其他产业,2007年,伦敦市制造业总增加值约130亿英磅,占所有产业的5.5%。
同时,伦敦市制造业就业岗位不断流失,从业人数占所有行业的比重不断下降。
与伦敦相似,纽约是制造业结构比重最低的世界城市。
随着金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制造业逐渐成为边缘产业。
但与伦敦和纽约不同,虽然制造业在东京所有行业中的比重在下降,但仍居于第二梯队,是东京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2005年,制造业总产出与金融保险业大体相当,占所有行业的10.6%(大约是纽约、伦敦的两倍);2006年东京都制造业企业数达3.8万个,占所有行业的15%,从业人数约占10.6%,是金融保险业的两倍多。
由此可见,东京的制造业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制造业极其发达的世界城市。
(表1)表1 1975-1998年不同年份纽约、伦敦和东京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分布(%)
资料来源:《世界城市空间转型与产业转型比较研究》,左学金等
2.2产业空间布局:圈层式梯度外拓
从世界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来看,存在普遍的规律性。
即为了适应中心城区高地租的竞争压力,产业空间呈现圈层式外拓的特征,具体表现为:都市型工业在CBD高度集中、小型制造业呈微离心化、传统制造业远郊化。
2.2.1都市型工业在中心区高度集中
都市型工业主要以低能耗、高附加值为特点的服装制造业、印刷出版业为主导,在中心区集中。
如曼哈顿地区,地处纽约市中心地区,是纽约服装业最集中的地域,也是世界最大的服装制造业中心。
目前集聚了超过2600家的服装和纺织企业,雇员超过59000人,其雇员和产值分别是12%和11%。
东京中心区,印刷业也是达到了高度集中的发展态势。
在中心区仅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2005家出版印刷工厂,其出版印刷业的工厂数、就业人数、产值和附加价值分别占都心三区制造业比重的75%、87%、93%和94%。
2.2.2小型制造业呈微离心化
为了配合工业不同程度的分散化趋向,占地不大、又依赖市场的小型制造业在次中心地
区大量集聚,成为整个地域的发展极点,突出表现为集中在城市除CBD之外的中心地区,形成一个CBD和外围地区相隔离的发展带。
如东京的内环地区,不仅是东京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东京经济的中坚力量。
该区面积大约占东京的1/4,小型制造业的产值占东京的42%,约是都心三区的22倍。
2.2.3传统制造业远郊化
随着中心城区地租上升、交通运输工具大大降低了通勤成本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型传统制造业逐渐转移到市郊地区,甚至直接转移到周边的卫星城地区。
如1966年至1991年期间,内、外伦敦的制造业就业都有大幅度的减少,分别达到了53.8%和41.2%,而在更外围的圈层中则有所增加。
如在东京的外环,电气机械制造业是主要的支柱产业,其次是运输机械设备、一般机械设备、精密仪器等。
其中,电气机械设备业作为东京的主导产业,已基本转移到外环地区,其从业人数和产值占整个东京的行业比重高达74%和87%。
2.3产业区域协同:区域分工协作程度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大城市普遍出现了大郊区化的产业相对松散布局和远程扩散的趋势。
国际大城市或大都市区的产业布局基本是在城乡一体化的空间中,通过产业关联、产业链整合以及产业内部联系和地域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与协调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区域产业体系,空间上呈现连绵一体化趋势。
如以纽约为中心的“波士华”区域,港口对城市崛起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有序的区域分工格局实际上可以从港口间的合理分工得到反映。
纽约港是美国东部最大的商港,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费城港主要从事近海货运;巴尔的摩作为矿石、煤和谷物的运转港;而波士顿港则是以转运地方产品为主,同时兼有渔港的性质。
这些港口通过有序分工,构成了一个分工合理、灵活运营的美国东海岸港口群。
从世界城市群的发展来看,区域联合、调整是区域融合主要的路径,城乡一体、区域统筹是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思路。
3.武汉现状产业发展与产业空间布局
3.1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以武汉都市区工业空间为实证研究对象。
都市区范围划定为上轮总规划规定的3261平方公里。
在《武汉市城市总规规划(2010—2020)》中,将武汉都市区范围界定为:以外环高速公路附近的乡、镇行政边界为基本界线,主要为主城区及三环线、外环高速公路之间区域和外环高速公路以外的天河机场周边、新洲阳逻、洪山左岭、江夏梁子湖、郑店、金口、军山、常福及纱帽地区,包括中心城和6个远城区靠近主城的部分乡镇。
(图1)
3.2产业经济结构
3.1.1二、三产业交替演变,近期交织并进
“一五”、“二五”时期的武钢、武重、武船等国家骨干工程,改变了武汉的经济结构。
作为我国重要的综合型工业基地,1980-1998年,武汉产业结构表现为明显的“二、三、一”格局特征。
随着武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和工业经济的止步不前,1998年,武汉三次产业比重为7.6%:44.9%:47.5%,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1998-2010年间,产业结构一直保持为“三、二、一”的格局,制造业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发展优势。
近年来,在市政府“工业倍增”计划的刺激下,工业发展呈现抬头趋势,2013年,武汉产业结构为 3.7%:48.6%:47.7%,二、三产结构比重趋同,处于交织并进发展阶段。
(图2)
图1 武汉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2 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图(1980-2012)
资料来源:武汉历年统计年鉴
与其他主要城市对比来看,2012年,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四市第三产业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进入了服务经济社会;而武汉、苏州、南京等城市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接近。
(图3)
3.1.2大型国有企业支撑下的重工业主导
2013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
重为76.97%:23.03%显的重化工特征。
(图4)
献率高。
2013业数401.7%;但工业总产值达179817.3%(图5);主营业务收入占37.7%。
与其他城市相比,武汉国有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明显较高(图6)。
3.1.3资本密集型产业地位突出
2013年,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武汉工业总产值达到50.15%。
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石油化工,增幅达到44.3%。
因此,从数据上看,武汉市资本密集型产业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产业发展的资本依赖程度高。
(表2、3)
图3 主要城市产业结构比较(2012) 资料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
图5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类构成 图6 规模以上国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较(2012) 资料来源:2013年武汉市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2013年武汉市统计年鉴
表2 十一大重点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及工业总产值(2013)
资料来源:武汉经信委2013年工业经济统计手册
表3 2013年武汉市不同产业类型结构 资料来源:武汉经信委2013年工业经济统计手册
3.2产业空间布局 3.2.1工业用地结构偏高
2013年,武汉市域工业用地面积188K ㎡,占城镇建设总面积的24%。
据国际经验分析,国外综合性城市在工业化高级阶段的工业用地比重一般为15%-17%,发达国家城市一般为5%-10%。
武汉工业用地占比超过国外综合性城市
图7 国内外大都市工业用地结构比较 资料来源:《产业用地的国际国内比较分析》,
石忆邵等著
的1倍左右。
但与我国发达城市相比,工业用地增长仍具有潜力。
(图7)
3.2.2工业用地呈圈层布局,外移趋势明显
武汉都市发展区工业用地呈圈层布局特点,三环外成为主要的工业空间承载地。
其中,中心城工业用地大幅减少,从1993年的14.84k㎡削减到2010年的4.5kK㎡,占比削减28%。
二环至三环间用地从1993年的19.71 k㎡增加至2011年的30.3 k㎡,占比削减24%。
三环外工业用地持续增长,从1993年的49.94k㎡增长到2011年的148k㎡,占比增加51%。
都市区外围零星分布工业用地,2013年,都市区外围工业用地面积为4.3 K㎡,零星分布在邾城、纱帽和前川。
(表4、图8)
表4 1993年-2011年武汉市都市区工业面积分布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8 1993年-2011年武汉市都市区工业面积分布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3产业区域协同
3.3.1一城独大,区域引领带动不足
武汉"1+8"城市圈是指以中部地区最大城市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城市群相比,经济总量偏低。
在城市圈内部,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区域性城市,城市首位度高,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对周边八市发展的吸附作用强,并未起到较好的引领带动作用(如图9)。
2013年,武汉的GDP总量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武汉城市圈中遥遥领先,武汉市的经济
总量已占武汉城市圈经济总量的57.65%,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表5)。
武汉城市圈中“一市独大”的格局难以形成引领带动、相互支持的局面。
表5 国家中心城市与所在城市群经济发展状况(2012年)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3.2产业趋同,整体产业水平不高
武汉城市圈内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高,关联度差,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如图10可知各城市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甚至仙桃与天门的相似程度完全一致。
这严重影响了其整体优势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发挥,不利于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
4.新经济时代下武汉产业空间发展趋势
1980年以来,全球化浪潮促进了新的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加速了产业的国际转移趋势。
信息化引发的生产分工与协作,也使得城市网络成为世界城市体系组织的新范式,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分散化和经济联系加强。
同时,知识经济强势兴起,产业类型出现新的分野,传统产业面临变革与重构。
因此,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推动着生产技术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
图10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产业门类分布 资料来源:《武汉城市远期-远景空间布局框架研究》
图9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经济情况(2013)
资料来源:武汉市情(2014)
的演进,使得城市空间结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组。
新经济时代下的新地域劳动分工将从三个层面对城市产业空间产生影响:①推动了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从纵向一体到纵向分离,引起了产业空间活动的集聚与扩散,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成长;②改进了生产方式——从福特制到后福特制,引起了产业空间组织的变化,促进了城市体系的形成;③增强了经济联系——从垂直到网络,促进了群体化城市体系内聚力的形成,都市圈、城市群成为先进生产组织方式的主要空间载体。
4.1模块网络化是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模块化生产网络是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态。
模块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模块化是指产品生产和工艺设计的模块化,而广义模块化是指把一系统(包括产品、生产组织和过程等)进行模块分解与模块集中的动态整合过程。
网络生产体系是以产品的可模块化为前提,通过编码化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并利用契约,将生产和组装模块的企业连接起来所形成,是产业组织形态演进的一种新趋向。
如意大利皮革业群、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业群、美国加利福尼制酒业群、浙江诸暨大唐袜业群等。
斯金特(2002)的研究指出,模块化生产网络在空间上的集中与分散是相容的,并且有互相增强的趋势。
(图11、12)
4.2武汉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4.2.1产业空间层次划分
2030年,武汉产业空间结构规划以“复合式的产业集聚区+模块化的产业单元”的产业空间层次,通过自下而上的空间规划构建多层级网络化的“区域城市”。
(图13)(1)产业集聚区
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
产业集聚区的主要构成因素为:
a 产业单元;
b 服务单元;
c 居住单元;
d 一体化交通网络。
(2)产业单元
产业单元是城市产业空间生长的细胞,在柔性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下,每个产业单元内部由若干个专精型产业模块组成。
产业单元由若干个产业模块构成。
(3)产业模块
产业模块可理解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关系,如香港数码港为例是香港一个独特的创意数码社区。
入驻企业以咨询、科技、电讯、创意为主,充分发挥共享的协同效应。
柔性化的组织方式,将数码产业链拆分个若干个产业模块,通过紧密的企业联系构成网络化的组织关系。
其次,产业模块可以理解为一种产业单元内部的功能组织结构,以北京中关村联东U 谷为例,联东U 谷坐落在北京中关村金桥产业园,主导产业为电子科技、机
械制造、汽车配件等。
主要功能包括办公研发区、企业定制区、中试生产区、企业定制区、综合服务区和办公研发区。
实现生产-研发-销售各个环节的专业分工化。
4.3.2产业空间结构规划
知识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图14 武汉未来各产业单元功能模块构成示意图
资料来源:《武汉城市远期-远景空间布局框架研究》产业专题
图13 武汉产业空间层次构建
资料来源:《武汉城市远期-远景空间布局框架研究》
2030年,规划形成“一核三带五区二十五园”(13525) 的产业空间结构。
一核是指中心城区服务业集核,三带是指东部沿江产业集聚带、西北产业集聚带及西南产业集聚带,五区是指临空产业集聚区、食品轻工产业集聚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集聚区、钢铁化工产业集聚区(图15)。
各产业集聚区由25个综合型产业单元构成。
(表6)
表6 各产业集聚区主导功能表
资料来源:《武汉城市远期-远景空间布局框架研究》
4.3武汉产业发展引导策略
4.3.1优化结构:优化整体结构,完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图15 产业空间布局图
资料来源:《武汉城市远期-远景空间布局框架研究》
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根据制造业和服务业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发展特点,表现为不同的特征:
(1)制造业柔化重组:削减低效分散工业,引导重点产业向园区集中。
从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区域,有层次、有梯度地合理布置不同类型、不同污染程度工业行业,形成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先进制造基地。
(2)服务业多心集聚:中心城以区域性综合服务业为主体,以金融业、高端商业、文化创意为主;副城中心结合工业转型,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并根据居住及就业人口适度发展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边缘新城依托副城发展,独立配套相应的服务业,在远景结合近域城市发展不同类型的服务业。
4.3.2存量调整:探索更新模式,引导存量工业用地升级转型
2013年,武汉现状主城区(三环线)内仍有工业用地34.8平方公里,占比18%,2013年规模以上企业数311家,占比14%,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69.92亿元,占比20%,且主要为钢铁加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重型小型工业。
对于存量工业用地,武汉需要积极探索更新模式,根据不同的空间区位条件和城镇发展导向,在满足地方居民实际需求的前提下,以教育医疗、住宅、公共绿地等功能为多样化的引导方向。
目前,我国发达城市都陆续开展存量工业用地的转型升级工作,如上海的104工业区块,广州的三旧改造。
因此,武汉存量工业用地面临升级转型的需求,这些地区将成为城市未来发展新的战略空间,是容纳新的经济活动和满足新的生活方式的重点地区。
4.3.3构建单元:产居研融合,完善产业集聚区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
产业集聚区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空间单位,强调产业与居住的平衡,产业与生产性服务的结合,产业空间围绕创新型产业核心尽可能实现产业与居住的平衡,有利于形成紧凑的空间环境。
产业集聚区是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以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作为社区组团的“黏合剂”,吸引创新型人才的集聚,构建适合创业与居住的和谐社区。
本次研究规划有5个产业集聚区、25个综合型产业单元,每个综合性产业集聚区内具有完善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构建若干个模块化的产业单元。
4.3.4模块再造:适应新生产组织方式,构造专业化分工的产业模块
弹性专业化与大规模定制是后福特经济形势下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模块化生产网络成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态。
未来在基本的产业组织单元——产业单元里,模块化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关系,促使产业空间向专业化、集聚化方向发展。
4.3.5区域统筹:重视城市圈分工协作,构建层次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
世界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充分利用每个地区自身优势,承接不同的发展任务,产业之间错位发展又紧密相连,各种生产要素在城市群中流动,形成了城市群巨大的整体效应。
武汉城市圈目前存在产业类型趋同、产业整体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武汉“一枝独秀”的格局难以带动城市圈的整体发展。
未来要注重城市圈内部产业的分工与协作,每个城市都相应地根据自身优势承接不同的发展任务,产业之间错位发展又紧密相连,有效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实现生产要素在城市圈内部的有效流动。
5.小结
产业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的重要因素,当代世界大城市产业空间普遍存在着经济服务化、圈层式梯度外拓和区域协作程度高的特征。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以城市群为载体的区域竞争将愈加激烈,本文从武汉城市圈的宏观视角来研究未来武汉市产业空间布局,提出构建武汉“复合式产业集聚区+模块化产业单元”的产业空间层次,规划形成“13525”的产业空间结构,提出引导武汉未来产业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注释
①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城市都市区“紧凑·多核·弹性”地域结构理论模式及其应用研究
(No.51478199)资助
参考文献
[1]庞晶,叶裕民.全球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4期.
[2]陆军,宋吉涛.北京大都市区制造业空间集聚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左学金等.世界城市空间转型与产业转型比较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汪勰.工业经济空间拓展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周敏,博士生,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林凯旋,城市规划师,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苏州分院;
黄亚平,院长,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