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纳西玉湖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
栏目编辑 林爱庆
副刊
■ 段德罡 陈东琳走近纳西玉湖村
一、玉湖村
(一)区位关系
玉湖村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乡境内,南距世界文化遗产白沙古镇约10公里,距丽江古城约15公里,北靠5A级景区“玉龙雪山”,素有“雪山第一村”的美誉。

(二)历史沿革
玉湖村是纳西木氏土司的发源地之一,村落由其东北方的湖泊“玉湖”而得名,玉湖是明代以前由木氏家族组织劳力挖出的一个人工湖。

玉湖村是纳西族最早的活动地点之一。

纳西族的祖先,据有关学者考证是由古羌族从中国的西北地区迁徙而来。

玉湖村现有和、李、赵、吕四个大姓氏,和姓最早在玉湖村定居,是为纳西王护宫养鹿之人,后来李、赵、吕姓人渐渐迁入,构成了一个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聚落。

(三)社会经济
玉湖村纳西语称舞鲁肯,下辖三个自然村,舞鲁肯格灿(今玉湖上村)、舞鲁肯蒙灿(今玉湖下村)和三苏开(今文化村),全村共有九个村民小组,365户1367人,为清一色的纳西族,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现在村内开辟了骑马上玉龙雪山的旅游线路以及村落西面的“玉柱擎天”旅游景点。

(四)自然资源
玉湖村北靠纳西人心目中的神山玉龙雪山,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雪山下来的融水从村落的东、北、西三面绕村而过,给村落带来了丰足的水源。

雪山、村舍、田园、清溪、花木、山石等的构造布局如同天然而成,相互辉映,相得益彰,玉湖村东北有“玉湖”,湖周围有大面积的宜牧草甸,拥有著名的玉龙雪山十二景之一的“玉湖倒影”景观。

(五)人文资源
玉湖村具有国际意义的西方纳西学之父——洛克的故居,以及一些珍贵的东巴文化、藏传佛教文物等,拥有独特的民居建筑及浓郁的民风民俗;还有黑白古战场、木氏土司别苑等与纳西历史、文化紧密相关的遗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六)院落、民居及装饰
玉湖村的院落是纳西族典型的三房一照壁的形式,形成围合式的空间,院子内通常会布置一些盆景花卉和石头小品景观,环境十分的清净优雅。

民居建筑多位两层,底层住人二层作为储藏;石木混合结构,木结构承重石墙仅作为维护;装饰简单朴素而极具地方特色,主要集中在门头、窗、屋脊、山墙、铺地、照壁等。

二、玉湖村与白沙、丽江古城的关系
(一)传说考证
纳西族的先民古羌族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迁徙,由中国的西北地区迁徙定居在玉湖村一带。

在叶古年时期,丽江坝子还被雪山下的融水淹没,一片汪洋,周围都是大山。

据传叶古年沿着芝山到黄山哨垭口,又到文笔山寻找出水口,最后走到丘塘关,发现这里有一道岩沟,于是号召百姓来此挖岩槽,洪水逐渐褪去,叶古年把居住白沙的人往南迁徙。

到牟保阿琮,采用火烧岩石,连烧数天数夜,再用水泼岩石,岩石遇水纷纷开裂,这样以火攻之法,慢慢地开出了长长的深谷,积水顺烧岩谷流泄,于是丽江就有了这富饶的坝子。

阿良阿胡时期酋寨从白沙搬到狮子山下,建立了今天我们所
栏目编辑 林爱庆
副刊
看到的丽江古城。

(二)从玉湖村到丽江古城的纳西族生活空间演进
纳西先民迁到丽江以后,由于宗族观念以及玉湖村的良好生存发展条件,在玉湖村定居下来。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先民们沿着三束河逐水而居,在白沙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聚落—白沙古镇。

纳西族发展到白沙地区时,生产生活方式也得到了进步,出现了手工业,进入了商品交换时期,在白沙形成了商品交换的一条街—白沙古街。

随着商品交换规模的逐渐扩大,形成今天的束河古镇。

又因为茶马古道的兴起,使丽江坝子的商品交换功能飞速发展,人口也成倍增加,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丽江古城。

就这样由原始的一个聚落—玉湖村,发展到一条商业古街—白沙古镇,再扩大为束河古镇,最终形成今天的商业聚集的丽江古城。

这条发展的脉络也从侧面反应出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的一个迁徙路线。

(三)纳西族生活空间演进与水系的关系
纳西族在丽江坝子的迁徙路线体现出明显的“逐水而居”的态势。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元素,纳西族的聚落在丽江坝子的分布形态与丽江坝子的水系的分布非常相契合,水源的流向引导着纳西族聚落建设的选址。

玉湖村附近众多泉眼使其成为了丽江坝子的水源地,纳西族由玉湖村到白沙、束河再到丽江古城的发展,正是沿着河流的走向而进行的。

三、玉湖村的价值论证
玉湖村是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对评定对象的价值具有很高要求。

笔者通过对玉湖村多次实际调研,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较高研究水平的专家及原住居民进行访谈,经过系统地梳理和研究,认为玉湖村的价值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映了中国人类某一民族独立发展历程的片段,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
纳西族对祖先非常崇拜,人死后要“开路”送魂,把死者的灵魂从家里一站一站地送往祖先所在的地方。

据纳西族学者研究,送魂路线与古羌祖的南迁路线就是同一条路线,每个灵魂都将回到祖先之居所。

从历史来看,迁徙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迁徙促进了南北文化经济的大融合,而玉湖村作为迁徙路线上的最后一站,其送魂的仪式,充分反映了人类所处这一阶段的社会缩影。

纳西族在迁徙—定居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逐渐地适应、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由狩猎到游牧,再到半耕半牧,直到今天商品经济的旅游开发,更为难得的是,几种生产生活方式至今在玉湖村仍然存在,比如反映狩猎文化的“母房”、供放牧的牧场、层层的梯田等,融合为一个整体并且各得其所。

由玉湖村的这个小窗口便能看到整个中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变化的缩影。

(二)见证了木氏土司兴盛衰亡
木氏土司在丽江经历了元明清470年的统治,以其“和为贵”的政治心态、兼容并蓄的宗教文化态度,积极汲取汉族文化、技艺、生产生活方式,使纳西族乃至整个丽江的经济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为土司收刮百姓、榨取钱财提供了便利。

木氏土司兴盛的时候在丽江地区建设了大量的离宫别苑,直到雍正元年推行“改土归流”,木氏家族的统治宣告结束。

玉湖村内存有大量的遗物见证了木氏土司由兴盛走向衰败的历程。

夏宫,古名“关丹阁”,“关丹”为纳西古语,意思
为“官府衙门”,“阁”则指“院落”、“址所”,是木
氏土司最早的府邸之一。

冰豪室,在玉湖村的西北边的山坡上,明代木氏土司修建,庙内塑有地母、观音菩萨、太子等具象。

巨坚寺,又名雪嵩庵,是木氏土司避暑、读书之处。

玉龙书院,设在夏宫里面,反映了木氏土司当年避暑于玉湖,吟山水歌日月的田园生活情调。

虽说这些宫殿和遗址现在大都遭到严重破坏,但在遗址地留下的几棵参天古柏,在残阳夕照中傲然耸立,似乎仍向人们述说着木氏土司的一度辉煌。

“玉柱擎天”标志木氏家族的衰败。

1723年,丽江“改土归流”后,第一任知府杨馝在村西南的峭壁上镌刻“玉柱擎天”四个大字,形容玉龙雪山的峭拔峥嵘。

从此以后在丽江统治近五个世纪的木氏土司制度走向了土崩瓦解。

(三)反映了地域自然特征及地域文化的村落形态
玉湖村的选址按照传统的风水理论,负阴抱阳、金带环绕。

北靠纳西族心目中的神山“玉龙雪山”,东西面为玉龙雪山的余脉,南面隔丽江坝子与狮子山向望。

玉湖村的聚落形态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其
中与水系的走向有很大关系。

玉湖村地势北高南低、西高
东低,河溪从村落的东西北三边贯穿整个村落,水系纵横交错,村落因水成路,南北向主干道正对玉龙雪山主峰,东
西向的主干道连接东、西玉湖,构成了村落的道路骨架,其它道路阡陌交错,道路的交汇处形成公共空间。

河流不仅
给玉湖村带来了丰足的水源,同时也造就了优美的自然村落环境。

民居院落有机地排列在水、路的两侧,建筑依山就
势生长在坝区的山坡上,雪嵩庵、洛克故居、玉湖小学等重要建筑分布其间,疏密有致地构成了雪山下特有的地缘空
间形态。

村落的形态还受到宗族观念的影响,体现出明显的“聚族而居”的结构。

“和”姓是玉湖村最早的居民,也是最
大的姓。

玉湖村最先为散居的聚落,无明确的道路关系,
四大家族的居住在村落空间分布上,由于迁入顺序而呈现
79
2010.2
80
副刊
出“李”、“赵”、“吕”三大家族围绕“和”姓家族的局面。

因此玉湖村的村落空间呈现出明显的血缘组团式分布形态。

玉湖村的民居地域特点突出,从选址、院落空间到建筑型制都反应出“天·地·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代表着明显的地域文化。

玉湖村的传统民居建筑在平面布局、构筑、造型和装修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平面布局有“三坊一照壁”、“二坊拐角”两种形式,主体建筑均坐西朝东,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需要;民居以石木结构为主,因地制宜;建筑立面比例协调,材料朴实,整体造型错落有致;门头、照壁等装修朴素、实用。

玉湖村位于雪山边沿地带,气候寒冷、风大、紫外线强。

民居建筑形制形成了墙体厚实、开窗面积小、挑檐较深、采用当地石材冰川蚀岩的建筑形式。

厚实的墙体可以保温,小窗利于防风,较深的挑檐可以保护木结构,不因阳光暴晒而变形,狭窄的街道可以遮蔽紫外线,建筑围护材料采用当地的冰川蚀岩石材,这些做法无不体现着玉湖村的智慧,是对当地气候、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适应。

(四)基于地域、民族、宗教文化的载体,为纳西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特殊的见证
玉湖村既是孕育纳西文化的一个萌芽,又是纳西文化蓬勃发展的一个见证。

玉湖村人朴素的生存观念以及对待大自然的态度,集中反应了纳西文化中的和谐的自然道德观、生态伦理观、多元共生的宗教信仰、丰富的民俗文化。

1.和谐自然道德观的见证。

“还了神的债,心态就富裕了;还了鬼的债,晚上睡觉就安稳了;还了胜利者的债,部落的篱笆就牢固了;还了仇人的债,道路变宽阔了;还了敌人的债,道路就没有坎坷了;还了友人的债,心态就平衡了。

”—《东巴经》
这些观念在玉湖村中以“祭祖”、“祭天”、“祭署”的形式,约束着、平衡着纳西族人与人之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样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2.生态伦理观念的反映。

纳西族所信仰的东巴教的宇宙观和生命观中,鲜明的体现了人与大自然同体合一的思想,认为大自然和人是同出一源的,有共同的出处来历。

东巴经中认为:人类与“署”(即自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

这种观念将人与人之间的“良心”、“权利”扩大到自然界中,并约法三章。

这些神圣的约定,至今还以村规民约的形式保留在玉湖村中,并形成一系列的“祭署”仪式。

玉湖村村落北部遗留下来的十几棵参天古柏,受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部分树木已枯死,但是玉湖村村民却始终守护如初,未做它用;玉湖村西北山上有金矿,也未进行挖掘开采。

玉湖村曾经还有专门的民间组织,负责对山林和田地的监督管理。

玉湖村对于“树木”和“金矿”的态度,是将人与人之间的“良心”、“权利”等扩大到自然界
中的体现,反映了他们尊重自然,尊重一切生命,尊重“存在”的观念,即纳西族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念。

3. 多元共生的宗教信仰的见证。

在中国历史上,汉传佛教、道教从内地往西南传,到丽江为止;藏传佛教从青藏高原往云南传,也到丽江为止,其原因就是丽江的“包容”,纳西社会对各宗教的态度是没有门户之见的,各宗教没有教派之争,是和平共处的。

这一点在玉湖村内得到了明显的印证,村落西北面的雪嵩庵是藏传佛教寺庙,村落北面的“仙迹崖”为道家修炼的地方,与此同时玉湖村民还进行着大量的祭天节、祭龙节、祭三朵、祭风、祭署等东巴教祭祀活动。

玉湖村的宗教是多元的,是共生的,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是滇西北特别是丽江地区的重要特征。

4. 纳西民俗文化的载体。

玉湖村民信奉东巴教,东巴教是一个原始宗教,它反映了纳西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意识。

玉湖村的的节日与其宗教信仰是分不开的,除了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他节日充分反映了纳西族的特点。

如体现对祖先和大自然敬畏的祭三朵、祭天、祭风、祭署等祭祀活动,还有棒棒节、当美空普、火塘文化、殉情文化等民风民俗。

玉湖村内有四个祭祀的的场地。

玉湖村作为“情死”的典型代表,20世纪40年代末以前,许多玉湖村情侣选择了“殉情”之路,追逐理想的爱情世界“玉龙第三国”。

(五)西方人管窥香格里拉、东巴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窗口
玉湖村是丽江历史上有记载以来对外开放、接受西方文化最早的村落。

丽江被评为“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城市”之一。

说明丽江对西方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然而所有的这些成就不得不感谢洛克,是洛克开启了丽江,开启了云南通往世界的大门,使“香格里拉”成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天堂。

约瑟夫?洛克(1884-1962年),美籍奥地利人,植物学家和民族学家,被西方学者誉为“纳西学之父”。

著有《纳西英语百科词典》、《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纳西人的生活与文化》等著作。

然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却离不开玉湖村,洛克在玉湖村“定居”长达27年,他在著作中写道:“巫鲁肯—一个环境优美,坐落在纯净的丽江大雪山山脉山坡上的小村子,雪山主峰扇子陡,犹如保护神似的保护着它”。

“如果说不是特别干净之所在,就是极有魅力之所在”。

洛克在玉湖村民的帮助下,以玉湖村为坐标原点层层外推,在中国的滇西北进行长期的科考研究。

至今玉湖村还保留着大量洛克留下来的遗物。

西方人透过洛克凿开的一个小孔,看到了玉湖村,看到了“香格里拉”,看到了丽江,看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玉湖村的价值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