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贵州省2018-2019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69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46小题,每小题1.5分,共69分)
1. 公元前74年,汉武帝之孙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27天被废。
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材料信息表明汉代
A. 全面推行分封制度
B. 郡国并行弊端凸显
C. 宗法观念荡然无存
D. 侯国曾经归郡管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使得王国越分越小,且列侯归郡统辖,分封制度已被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郡国并行弊端的信息,故B项错误;宗法观念是民族传统和社会心理的重要内容,不可能荡然无存,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可以看出侯国是归郡管辖的,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政治制度
2.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制
点睛:本题以察举制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契合高考改革的时代热点,也是海南卷高
考的高频考点和主干知识,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概念、特点、选官标准、选拔方式以及各自意义都要重点掌握。
3.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麗大社会转型发生在
A. 春秋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社会转型是指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正确;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故B项错误;西汉和东汉均是秦之后统一王朝,故C和D项错误。
4.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A. 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 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说明了宗法制对维系分封的重要作用,答案选D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到的是嫡庶尊卑有别;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存在特例;C选项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内容。
5. 礼乐制度出现于中国历史上哪一阶段?
A. 原始农耕
B. 方国联盟
C. 封邦建国
D. 大一统国家
【答案】C
【解析】礼乐制度出现于西周时期,此时属于分封制度,故C项正确;A属于原始社会;B是商朝时期;D是秦朝时期。
6.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
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 公元前7世纪前期
B. 公元前7世纪后期
C. 公元前8世纪前期
D. 公元前8世纪后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个世纪是100年,一个年代是10年,所以公元前770年应该是公元前8世纪70年代,故排除ABD,所以选C。
7.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迀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 专制王权披上祌权外衣‘
C. 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德刚所谓的“封建”阶段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
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因此A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虽然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权,可排除B;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C不合史实;“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不合史实。
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
8. 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 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是主从关系,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故B正确;封建等级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不符合分封制,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政治与血缘相结合,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9.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
【答案】D
【解析】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诸侯墓中出土了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D项正确。
宗法制的瓦解和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故AB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点睛:本题以春秋时期的诸侯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礼乐制度和宗法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破坏、战国时期崩溃瓦解,礼乐制度是西周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为了维护和调和等级制度。
10.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用:“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
A. 皇帝处理一切事务
B. 皇权至高无上
C. 三公九卿形同虚设
D. 皇帝独尊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的特点,根据题干材料“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可以看出皇帝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B项正确。
皇帝处理一
切事务与材料“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不符,排除A。
C项错误,排除。
题干强调皇权至高无上,与皇帝独尊不符,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1. 是一副权力结构示意图,它所对应的朝代是
A. 西周
B. 秦朝
C. 汉朝
D. 唐朝
【答案】B
【解析】由图示信息“皇帝制度”“三公”“郡守、县令”可知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故B项正确。
西周没有皇帝制度和郡县制,排除A。
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C。
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D。
12. 图中白色区域所示的是哪一朝代疆域
A. 西汉
B. 三国
C. 元朝
D. 清朝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匈奴”“敦煌郡”等信息可知,空白地区为汉朝的统治区域,A项正确。
三国时期,应为魏蜀吴三足鼎立,但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B。
元朝应是大一统局面,且图示没有显示“行省”的信息,排除C。
“敦煌郡”“匈奴”等信息与清朝不符,排除D。
13. 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贵人。
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巩固门阀士族统治
B. 加强中央集权
C. 保证选官的公正性
D. 注重门第家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前的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而现在九品中正制下的中正官由中央官员兼任,可见中央加强了对官员选拔的控制力度,体现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
14. 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
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荏在的错讹失误。
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
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
可见,封驳制度
A. 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
B. 保证了吏治清明
C. 易为当权者所利用
D.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答案】D
【解析】在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独尊,封驳制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君主决策失误,但不能说避免君主决策失误,也不能说易为当权者所利用,故A、C项错误;封驳制是针对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而非吏治,故B项错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说明当时的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故D项正确。
15. 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
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 隋朝的科举制
B. 元朝的行省制
C. 唐朝的三省制
D. 明朝的内阁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
要抓住材料
关键信息“体现自己的新”“离不开别人的旧”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唐朝的三省制是延续隋朝并发展,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制度均分别属于三朝开创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16.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把相权一分为三,目的是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并非追求民主,排除A。
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分散,相权受到削弱,并未完全被剥夺,排除B。
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负责决策、执行和审议,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样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的管理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
三省六部制精细的分工,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项中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本题以三省六部制为切入点,正确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17.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说明该措施主要目额滴是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研究·唐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8.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
”可见,科举制度
A. 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B. 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C.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智力精英指的是知识分子,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从材料中科举制度“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即把知识分子纳入到统治集团,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9. 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A. 西周封邦建国制
B. 西汉郡国并行制
C. 唐朝三省六部制
D. 宋朝文官体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封邦建国”,实行分封制,最终导致了诸侯割据严重,周天子衰微的局面,A项与设问不符,排除。
西汉郡国并行制中封国制,最终引发七国之乱,威胁中央集权,B项与设问不符,排除。
C项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无关,排除。
宋代以不掌兵权的文官出任州郡长官,有利于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D项正确。
20. 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是
A. 郡县制
B. 郡国制
C. 剌史制
D. 行省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D项正确。
元朝没有实行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排除AB。
西汉设立刺史制度,与元朝无关,排除C。
点睛:本题以行省制为切入点,关键是识记行省制的影响,主要是抓住“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1. 元世祖继位后,废餘唐宋以来的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并由皇太子挂名担任中书锴的长官。
这一措施的积极作用在于
A. 加强了地方监察,
B. 有利于走向民主
C. 违背了历史潮流
D. 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D
【解析】一省制下由丞相一人负责,这实际上是强化了相权,故A项错误;皇太子挂名中书省长官,实际上相权变成了皇权的延伸,因而加强了皇权专制,故B项错误;宋元到明清时期中国的历史潮流是加强君主专制,因而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故C项错误;唐宋三省到元一省可以避免因相权分散带来的办事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的弊端,故D项正确。
点睛:材料“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积极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22.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
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答案】D
【解析】郡县取代分封是历史的进步,但因秦的短期而亡而出现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证明了其错误,最终被行省制度所代替。
这一过程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也日趋完善,故本题选择D项。
分封制在西周确立,西周属于奴隶社会,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A选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B选项错误;题干反映了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C项错误。
点睛:地方势力的大小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紧密关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对其发展历程应该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西周时期盛行分封制;②战国时代开始推行郡县制,到了秦代普遍推行郡县制;③汉朝初期推行郡国并行制;④唐宋时期主要推行州(府)县制;⑤元代行省制度开始推行,并辅以州(府)县制。
23. “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其中“我朝”是指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不许立丞相”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大大加强了皇权,D项正确。
秦朝、汉朝、唐朝存在丞相制度,排除ABC。
24.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巧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姆
B. 元朝实行一省制,下总百司
C.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
D. 清朝设军机处,皇权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内阁”是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立,与唐朝、元朝的中央官制无关,排除AB。
根据皇帝成为“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可知丞相制度废除,皇帝执掌六部权力,故C项正确。
清朝设军机处,与材料信息中内阁不符,排除D。
25.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这说明作者认为
A. 宰相制度在古代中国有六百年的历史
B. 废除宰相导致明清统治更加专制黑暗
C. 灌明以前“王室”是统于“政府”之下
D. 有了宰相就必然会有太平盛世的出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统‘政府’于‘王室’之下”。
此后,君主专制进一步失去制约,造成了政治的黑暗局面,B项正确。
丞相制度在古代中国1600多年的历史,排除A。
根据材料“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可知明朝以前政府并不
完全统属于“王室”,排除C。
D项说法错误,玩弄权术的宰相不利于政治统治,排除。
26. 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丽王,夫下共击之”。
明初朱元璋将除太子之外的23个儿子和1个从孙都封为藩王,以“藩屏帝室”。
分挺长期存在说明
A.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B. 有利于中央集权承I政校的长期稳定
C. 西周分封制度完备为后世普遍推崇
D. 分封对象主荽为同姓子弟
【答案】A
【解析】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血缘分封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血缘分封在本质上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皇权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并且血缘分封长期存在,所以本题答案为A选项。
B选项错误,相比于分封来说,郡县制更利于中央集权;C选项错误,后世基本不在沿用分封制;D选项错误,分封长期存在并不能说明分封的对象。
27.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明代内阁的史实。
考点:明代的内阁制度
点评:明代设立内阁是因为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皇帝无法承担所有政务的处理,故设立内阁以作顾问机关,但它不是决策机构,关于明代内阁的考查,高考中多侧重于与西方议会制下内阁的比较。
28.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灰居住,
这从侧面反映出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 中央集权抑加强
D. 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答案】C
【解析】题目中的信息是分封,而且指出了变化:明朝时分封的诸侯王到封地去居住,而清朝的分封大都是礼节性的且被封的人一律在京居住。
这体现了对所封的诸侯王控制加强,从而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本题应选C项,不选D项。
题目中未涉及君权的强化,不选A 项;B项中“徒具其名”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明清分封的王仍拥有一些特权,而且,传统的分封制早已崩溃,不选B项。
29. 清代的军机处设麵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
皇帝召觅军机大臣
时,连太监也须推出。
这些规定
A. 避兔了权臣干预决策
B. 提高了军机大组的地位
C. 提高了决策的机密性
D. 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严禁外人进入”“太监也须退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机制,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避免了权臣干预决策,而是强调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机制,排除A。
军机大臣地位较低,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而是强调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机制,排除D。
点睛:本题以军机处为切入点,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军机处设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
皇帝召觅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推出”,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0. 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步增大,主要在于
A. 激化了阶级矛盾
B. 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 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D项正确。
阶级矛盾、宦官专权、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等现象,在历朝历代都存在,也不是在明清时期特别增大,排除ABC。
31. 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
古希腊的“文明”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
B.城邦政治
C.直接民主
D.轮番执政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城市的居民”、“城市和社会集团中”两处,从中可以看出古希腊文中十分强调人在城邦中的地位与作用,故B项说法符合题意。
A选项没有体现出小国寡民的特点;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政治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执政问题。
32. 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是指
A. 妇女
B. 外邦人
C. 全体公民
D. 奴隶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希腊文明有关内容的识记。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
古希腊的奴隶制城邦雅典在国王伯里克里当政时,全体男性成年公民都可参加国民大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妇女、奴隶和外邦人不是雅典公民,所以不享有这项权利。
故选C。
33. 《民主的模式》一文中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
”这表明古代雅典
A. 注重维护城邦利益
B. 推行直接民主政治
C. 公民缺少民主权利
D. 公民道德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