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村二次工业化发展推动内需扩大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08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部需求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
长期可持续性健康发展面对巨大的挑战。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进程来看,消费不足以及投资过旺是发展中国家在赶超阶段极易出现的现象,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无疑是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难题,就必须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中去。

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来看,推动农村二次工业化发展,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创造现代经济部门以吸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无疑是一项值得尝试的积极措施。

农村二次工业化发展的内涵
工业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农村工业化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内容。

就我国而言,我国的农村工业化概念产生于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是为当时农民的失业、流民的大批涌现、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大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农村工业化当时强调的是“农村工业”的特点,当时主张农村工业化的代表人物经济学家郑林庄先生认为所谓农村工业(当时又称乡村工业、乡土工业、家庭工业)主要是指小手工业生产,农村工业实则是一种“副业”经营状态,当然既名“工业”也不排斥机器的使用。

同时,郑林庄先生认为都市工业虽可以增加就业,但岗位有限,非一时能够办到。

“在农村里面有了农业与工业相并进行,失业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郑林庄先生对农村工业化内容的限定和概括有些狭隘,但是做为解决农民出路与农村贫困问题的道路选择却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真正使农村工业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受到瞩目的是我国乡镇企业的蓬
以农村二次
工业化
发展推动内需扩大的思考
■刘鹏翔/文
Th eo ry Re sear ch
14
勃发展。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随着国内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和城市工业化的扩散,我国农村的第一次工业化发展以令人称道的乡镇企业的形式出现在全国各地,成为当时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量,为宏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把发展农村工业作为农村重建出路的费孝通先生,对此关注并给予很高的评价:“由于当时城乡二元经济的对立和体制的局限,农民不能到城里去搞工业,就只能在农村里搞,从农业里边发展出来了工业。

他们以农村为基地,以地方性社区为基础,在传统手工业的基础上引进了机器。

幸而这时的技术条件以及动力的改变和交通的改善,也使现代工业分散到农村去发展具备了条件。

从沿海到内地,中国农民创办的乡镇工业很快就从星星之火发展成了燎原之势。

”他认为:“中国农村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繁荣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而且又促进了农业发展,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这是一条与西方工业化迥然不同的道路,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的道路。

”我国的广大农村人口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加入到了工业化的体系中,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场以乡镇企业发展为标志的农村工业化进程也成为工业革命200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乡镇企业的发展赋予了农村工业化最生动、最富于活力的内涵,即相对于城市工业化,农村工业化表现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农村地域空间的工业化过程。

更进一步讲,今天的农村工业化应该是指借助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本要素使机械化生产在农村能够普遍实现,工业化操作的劳动人口在农村人口中占绝大比重,农民最终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这一概念强调借助于要素市场,含有农村工业化与市场化不可分的意思,
同时还强调农民最终走出土地。

这一概
念并不单纯等同于在农村地区办工业,
而是在农村社区范围内建立和发展工业
及其他非农产业,并改造包括传统农业
在内的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社会,最
终实现经济社会一元化的过程。

回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乡镇
企业的发展结果可以看到,乡镇企业的
蓬勃发展形成了两个效应:其一是农民
收入的提高,刺激了以粮食为代表的农
产品的整体发展,既解决了轻工业的原
料供应又刺激了社会整体的消费需求;
其二是我国农村以此得以初步形成了一
定的资本积累,为其后民营资本进入国
际化市场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但同时,
当短缺经济成为过去,国际竞争开始在
中国进行强大的渗透的时候,乡镇企业
的“游击队”的弱点暴露无疑,变得越
来越缺少回旋的余地,我国的城乡一体
化工作并没有完成。

所以从上述情况来
看,在我国这个农业大国和农村人口大
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的
乡镇企业发展只是我国农村的第一次工
业化发展,只完成了农村工业化发展要
求的部分内容,我国经济社会一元化进
程依然任重而道远。

所以,我国现阶段
农村工业化必须还要在吸取乡镇企业成
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发
展,以应对和解决当前扩大内需特别是
启动国内消费市场的任务。

我国农村二次工业化发展的基本
思路
现阶段,我国以推动农村二次工业
化发展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将面临较三十
年前乡镇企业发展时更为复杂的国内外
政治经济环境,这就意味着新时期我国
农村工业化二次发展的深度也需要前所
未有的提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
国家,我们一直在努力学习发达国家现
有的发展模式,但是在学习中我们发
现,如果在中国全盘照搬任何一种发展
模式都会产生严重的问题,所以在农村
二次工业化发展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借
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但更应该“从我做
起”,使经验“为我所用”,走自己的
道路。

1.明确发展的最终目标——扩大国
内需求,将我国打造成世界最大的最终
消费市场。

加入全球化发展和世界分工
以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世界工厂”的
局面,经济总量也来到了世界第二的位
置。

但同时我们在发展中也形成了对外
部市场的高度依赖,我们牺牲了资源、
环境和健康,可是换回来的不只有财富
还有激烈的贸易摩擦和危险的政治对
抗。

这种发展模式难以保证我国的长期
持续健康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等于将
我们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外人之手。

我国
未来的发展模式的核心应该是将发展国
内市场置于最优先、最重要的核心战略
地位,降低出口依存度,用国内市场取
代国际市场,将出口资源转向国内。


通过农村二次工业化发展完全启动中国
人口最多、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农村
市场将是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

2.积极吸取农村第一次工业化发展
的经验和教训,确定发展的基本原则。

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留
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积累了宝贵的经
验和财富。

同时,当国际竞争开始在中
国进行强大的渗透时,农村第一次工业
化发展在企业规模、技术、资金、人
才、信息、渠道、体制等方面的弱点日
渐暴露,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
化深度不足,这些都为新形势下推动农
村二次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警示和借鉴。

Th eo ry Res earch
1
5
要振兴内需,必须启动农村经济;要真正启动农村经济,则必须提升农村工业化的深度,实现有效而持久的经济增长。

农村二次工业化发展应该由政府统筹指导推进,形成统一的规划和发展步骤,但是要注意的是政府发展农村工业化应该摆正位置和心态,不要以救济、扶贫等心态发展农村工业,而是将农村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呵护其发展。

同时,城市经济应该积极主动承担向农村地区进行大规模技术扩散的责任,城市现代的工业化成果特别是信息化、高科技化以及先进的商业模式应向农村廉价供应,而不应人为抬高转让成本。

3.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明确发展的重点领域。

发展的重点首先需要极大地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农
业发展为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积
极的借鉴意义。

日本、韩国、荷兰等与
中国面临类似的人多地少困境的国家向
我们揭示了在技术扩散、信息化和现代
商业的强大支撑下,农村的劳动生产
率可以提升甚至超过城市经济。

从我国
现阶段来看,农村工业化二次发展另一
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农产品
流通环节的利润损失问题。

当前我们似
乎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一方面是农产
品产地低廉的收购价格,另一面是城市
消费市场上日益高涨的农产品价格。


时,还有令全社会诟病的我国的食品安
全问题和环境破坏问题等,都需要我们
在农村二次工业化发展中高度关注,借
鉴先进经验予以重点发展和解决。

4.客观理性看待发展的现实条件,
切实解决启动资金难题。

我国农村地区
落后的根源之一在于基础设施的严重匮
乏,水利、电力、交通、教育、医疗、
卫生等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
村二次工业化发展的所有设想都需要数
量惊人的启动资金。

据有关专家测算,
仅水利工程一项的投资规模就达2万亿
元,而全面启动农村二次工业化发展的
所需资金将至少数倍于此。

从当下我国
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单纯依靠土地出让
金并非是最佳的选择,在没有生产率大
幅提升的前提下,可能进一步助长资产
泡沫和投机,增加通胀压力。

启动农村
二次工业化发展的目的在于通过农村生
产率的提高提升农村人口收入,激活广
大农村人口的有效购买力进而扩大内需
使我国形成全球最大的最终消费市场。

这将是一个长期的需要持续投入的发展
过程,所以长期的专项的“农业公债”
或农业地方债也可以成为一项重要的资
金来源。

这种农业债是典型的生产型负
债,用于直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
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提升整体社会
效益,这种债券的利息支出将由直接和
间接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的减少、农村工
业化发展带来的税收增加以及劳动生产
率提升带来的社会总产出增加等予以弥
补。

同时,这种债券也有利于大规模吸
纳超发货币、指引民间资本投资方向、
增加我国债券市场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深
度等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
责任编辑:沈士
Th eo ry Re sear
ch 1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