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英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与日俱增。
中英两国由于在地域、发展历史等存在许多不同,因此在文化方面也有许多差异。
文章将探讨一下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英交际;文化差异;地域文化;风俗文化;问候话题
一、概述中英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a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交际,作为一种活动,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交际日益频繁。
了解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英国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由于中英两国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民族历史、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等等,所以中英两国人在交际中存在着许多的文化差异。
二、中英在地域上的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
地域文化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环境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在用词汇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南面为主,北面为朝”,南为尊北为卑的传统,人们经常说“从南到北,南来北往”,“南”的方位在说法上常常置前。
而在英国文化中却恰恰相反。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属于北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
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
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
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Oh,the west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
莎士比亚曾在他的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
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却平淡无奇,毫无文化意义。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具有老黄牛精神。
古
往今来我国不少名家皆喜以牛自喻:鲁迅先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明代名臣蒋冕年迈衣锦还乡后,皇上御诗,称其为“江南——老牛”,蒋冕也作诗谢辞:“老牛用力已多年,劲破皮穿只想眠,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用苦加鞭”。
正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耕牛与农民朝夕相处,且勤劳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国人对牛的热爱和赞誉。
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因此马在英国的文化中则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
三、中英在风俗上的文化差异
风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
不同的民族在问候、交谈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定和习俗。
(一)问候的差异
中国人在见面问候时,常问“吃饭了吗?”在中国,过去由于贫穷,许多人没有饭吃。
因而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话题。
结果,“吃饭了吗?”这句表示关心的话便成了人们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但是如果跟英国人问候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 ?”英国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
不了解汉文化风俗的英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英国人听了可能很不理解:“为什么问我吃饭没有? 我有钱!”;也可能会误认为你要邀请他(她)去吃饭。
又如:中国人之间见面问候时,常问“去哪里?”。
如果跟英国人问候说:“Where are you going ?(Where have you been?)”,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的事)”。
中国人之间见面问候常用的客套话“去哪儿?”、“吃饭了吗?”等等,这些话在中国文化里用以表示对他人的关心,并无多深的含意,是礼节性打招呼的一种形式。
然而英国人对这些话却很敏感和认真,“去哪儿?”、“吃饭了吗?”在他们看来纯属自己的私事,别人不能随便打听,除非是亲密的朋友。
英国人见面问候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兴趣爱好为话题。
英国人的问候一般用“Hello/Hi/ How do you do?(您好)、how are you?(你好吗?)、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Lovely weather ,isn′t it ?(多好的天气)”。
(二)话题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了?”、“你一个月挣多少钱?”、“结婚了吗?”。
因为在中国,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人们希望了解别人,同时也愿意被别人所了解,所以与人交流时常会问对方的姓名、年龄、家庭情况、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个人问题。
这是一种关怀,是亲近的表示。
然而英国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对此比较反感。
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
在英国,年龄、地址、家庭情况、工作单位、收入、婚姻、信仰等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
对于工资收入,更是绝对保密。
还有,英国人都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
再如,中国人在表示关心时,经常问“你在干什么呢?”,这句话在英国人眼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这种监视别人的话语会使他们很不高兴。
由于西方国家强调以个人为核心,许多我们认为可以公开的事情,他们认为是隐私,不宜询问,否则被视为侵权。
一般而言,英国人在初次见面交谈时不涉及个人问题,常谈论天气、物价、旅游、国际形势等等。
所以,询问英国人诸如年龄、婚姻、家庭或薪水等问题一般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他们不喜欢听到此类问题,更不想回答。
英国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天气。
如:“It’s
fine, isn’t it? ”或“It’s raining hard,isn’t it?”、“It’s a beautiful day today.”等等。
中国人在互相寒暄时,表示对对方关心的话语还有:“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
”、“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
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而会感到很亲切。
如果对英国人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为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
因为这在他们看来是非常不礼貌的。
在交际中,过多地给予劝告或建议会令许多英国人感到不快。
例如,看到英国朋友感冒了,中国人会说:“You sound as if you’ve got a cold. You sh ould drink plenty of water.”对方不但不会领情,反而会生气。
因为在英国文化中,人们一般不轻易给别人提建议,除非对方明确表示希望得到忠告。
否则会让人感到你在用长辈式的口吻与他(她)说话,这对自我独立意识很强的英国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英国人表示关心的方式通常是一般性的询问,如:“You seemed rather tired. Are you OK?”,或者用表达自己良好祝愿的方式:“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
四、结语
总之,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
要在两种语言之间交流、交际、表达,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有深厚的两种语言文化功底,深刻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
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也才能在跨文化的中英两国交际中做到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参考文献]
[1]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钱厚生.英汉问候语告别语对比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6.
[3]杨敏.英语交际的文化视角[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4]金正昆.文官礼仪[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5]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