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波普艺术与现代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波普艺术与现代设计
作者:史晓甜崔丹华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5期
摘要:当今社会,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为设计的重要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可以说,艺术设计的发展与文明的发展是同步的。
现在,“设计学”逐渐从“美术学”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设计师与画家的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但同时,我们也更应该看到二者在本质上的互融关系。
在20世纪之前的漫长历史演进中,美术与设计长期以来被归于艺术创造的范畴之中。
作为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重要流派,波普艺术的特性恰恰印证了美术与设计相互影响、彼此互融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波普;波普艺术;现代设计;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205-01
“波普”是20世纪60年代最为风行的一种设计风格,它与60年代的文化、艺术、思想、设计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波普”一方面指大众享有的文化,另一方面还具有反叛正统的意义。
它代表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以及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因此,波普风格主要体现在与所有年轻人有关的生活用品或活动方面,如古怪的家具、迷你裙、流行音乐会等。
从设计上来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的混杂。
波普设计十分强调灵活性与可消费性,即产品的寿命应是短暂的,以适应多变的社会、文化条件,就像此起彼伏的流行歌曲一样。
1964年英国设计师穆多什设计了一种“用后即弃”的儿童椅,它是用纸板折叠而成的,表面饰以图案,十分新奇。
与此同时,纸质的耳环、手镯甚至纸质的服装都风行一时。
克拉克在同一设计了一系列一时性的波谱消费品,包括钟、杯盘、手套及小饰物等。
克拉克将英联邦的米字旗图案用到了所有的产品上,而不管其功能如何。
这些设计的重点是表面图案,并强调暂时感和幽默感。
这一系列产品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成为伦敦摇滚乐队的标志,并在一些商店里出售。
到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波普设计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极端,如琼斯在1969年设计了一张桌子,其造型是一个极为逼真的跪着的半裸女塑像背负着玻璃桌面。
波普设计运动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反现代主义的设计运动,其目的是反对自从1920年以来的,以德国包豪斯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传统。
这场运动的思想根源还是美国的大众文化。
当时的英国青少年从美国的大众文化中得到启发。
他们认为美国消费文化符合自己的胃口,大众文化是对抗主流设计界推崇的国际设计风格最好的方式。
因此,英国设计师顺应英国青年的这种心理需求而发起这场运动。
美国大众文化对于无知的崇拜以及各种新产品的不断
涌现,对于当时处于战后物质匮乏的英国人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英国设计师注重这种需求,设计了于当时主流的国际主义风格、理性主义、减少主义设计特征背道而驰的新产品、新平面,从而产生了“波普”设计运动。
“波普”设计运动其实是受艺术创作上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波普”艺术运动最早出现在一些独立的组织中,这些组织包括艺术家、评论家、建筑设计师等。
而最早具有“波普”色彩的英国组织大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员包括汉密尔顿等人。
他们在伦敦的现代艺术学院开会研究美国的大众文化面貌形成的关键要素。
汉密尔顿在1956年利用美国大众文化的一些特别内容,如美国电影明星梦露的肖像、电视机、通俗海报、美国家具、健美先生、起居室、网球拍等照片,拼合成作品《到底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通过这幅拼贴作品,汉密尔顿把美国大众文化的内涵淋漓尽致地渲染流出来,对英国年轻一代艺术家和设计师影响很大。
20世纪60年代之后,又出现了一批新的“波普”艺术家,他们组成了第二个独立的组织,主要是将美国大众文化的另外一些方面,比如连环画、科幻小说、广告和其他一些更加具有视觉影响力的内容进行组合,反映出大众文化的面貌,也就是“波普”面貌。
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英国的“波普”设计运动出现了一些现象,使它的风格特征变化无常,非常难以确定它的统一风格。
因此可以说,英国的“波普”设计具有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这种特点。
但是,它也具有一个统一的基点,那就是对于正统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反动。
在这个观点和立场上,所有属于这场运动的设计师基本上是一致的。
“波普”设计运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设计风潮,它的产生背景与战后日益形成的西方“丰裕社会”、青少年消费市场、反驳的立场,特别是对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设计的反感有密切关系。
也正是因为这场运动基本是在形式主义的圈子中探索,并没有更加深层的意识形态依据,所以,其本身形式不断改变,但始终也没有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设计运动。
参考文献:
[1]胡勤,朱敬婷.设计史[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
[2]华梅.现代设计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