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诗两首》导学案 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诗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诗两首》学案
(第一课时)
雨巷
【学习目标】
1. 能说出重点文学常识;
2. 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3. 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重点把握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
4. 反复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前自学】预习指要
1.初读课文,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再读课文,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诵读,力争背诵; 3.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并记住重点; 4.知道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概念;
5.完成下面的检测题,有余力的同学可思考探究题。

知识链接
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

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望舒是他给自己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而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相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表现手法简介:
1. 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2. 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3. 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

预习检测
1.看拼音写汉字
Huáng wǎn ch?u liáo 彷( ) 凄 ( ) ( )怅寂( ) Huáng wǎn tì liáo 惊 ( ) ( )惜 ( )傥 ( )廓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彳亍:..颓圮:.
【课堂诵读】听录音――自由朗读――范读(个人或小组)――点评要求:读准字
音、读出节奏、体现感情基调。

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也不单是想象。

(戴望舒)
1
【课堂探究】
1. 找出诗歌中的意象,仔细读诗句,说说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
的情
感?
雨巷:悠长寂寥姑娘:美丽、高洁、冷艳、愁怨、哀婉我:孤独、彷徨
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2.朗读第一节和第七节,找出其不同,说说这种重叠与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
效果。

除了这两节,其它五节诗也多出运用了这种手法,请把它们找出来。

结尾重复了开头,形成了回环叠唱的效果,表明了追求理想的坚贞与执着。

把“逢着”
改为“飘过”,有说明了这种追求的虚幻与迷惘,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复杂和矛盾。

【课
堂练习】(括号里的关键字将在课堂上公布)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A.耗费寥廓良辰美景
B.寂廖寒暄忧柔寡断
C.惆傥凄惋仗义执
言D.彷惶篱笆载歌载舞 2.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C)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
启发,用丁香结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对生活的具体写
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歌借江南雨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的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为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3.背诵诗歌
【当堂小结】
再别康桥
【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胸中涌动的激情;
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也不单是想象。

(戴望舒)
2
3.鉴赏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4.背诵诗歌。

【课前自学】预习指要 1.
2. 3. 4.
初读课文,借助注解或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再读课文,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诵读,体会情感,力争背诵;
认真阅读下面的资料,记住重点文学常识,通过写作背景理解诗人情感。

完成下面的预习检测题,有余力的同学可思考课堂探究题。

知识链接
1. 关于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Γ�浙江海宁人,“新月派”代表诗人。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爱、自由、美。

”(胡适语)。

2.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
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
现------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1年到1922年,志摩从美国来到剑桥
大学研究院进修。

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
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
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
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
寻梦。

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其中在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音。


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因而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

学习期间,徐志摩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

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

换言之,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
的康桥理想。

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

他曾希望中国也能生
一个像西方资本主义那样的宁馨儿,渴望祖国也能建立起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但事与愿违,列强割据、军阀混战、百姓涂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不可能实
现他的希望。

预习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青荇()长篙()浮藻()...
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也不单是想象。

(戴望舒)
3
漫溯()斑斓()笙箫()...
【课堂探究】
1. 朗诵诗歌,说说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哪里?
(1)押韵,(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3)回环往复。

全诗音节抑扬合度,声调
回环往复,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2. 朗诵诗歌,谈谈诗行
的排列有何特点。

诗歌共7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3. 朗诵诗歌,找出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说说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抒
发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从生活中捕捉鲜活的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

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
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

4.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
则完
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

但相似中有不同,首节的两个“轻轻”在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
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手”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
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

【课堂练习】(括号里的关键字将在课堂上公布) 1.下列各组
中加粗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C) A.撑(zhǎ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漫溯(suò)....B.彳亍(chìchù)凄婉(wǎn)颓圮(pǐ)
迷茫(méng).....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
篙(gāo)....D.斑斓(lán)沉淀(dìàn)似(sì)的笙箫
(shēng)....
2.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
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
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
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3.背诵诗歌【当堂小结】
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也不单是想象。

(戴望舒) 4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