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有定和无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的有定和无定
有定和无定是指名词性词语在句子里的指称性质的。
“有定”(也称“定指”)是指某个名词性词语所指称的是语境中的特定事物,一般来说,它是言语双方所共知的事物;“无定”(也称“不定指”)是指某个名词性词语所指称的是语境中的不能确定的事物,一般来说,它是受话人(或言语双方)所未知的事物。
讨论有定和无定,既要看到静态规律,也应看到动态句子中的灵活性。
要看到汉语中有定无定是有静态规律的。
陈平(1987)按照“有定、无定”的程度强弱将汉语名词性词语的“有定、无定”强弱等级排列为下列等级:
A组人称代词
B组专有名词
C组“这/那”+(量词)+名词
D组光杆普通名词
E组数词+(量词)+名词
F组“一”+(量词)+名词
G组量词十名词
陈平认为:A、B、C三组属于强式、典型、极端的定指(有定)成分。
D、E两组则属于中性形式,既可充当有定成分,也可充任无定成分,句法分布比较灵活。
F、G两组则属于强式、典型、极端的不定指(无定)成分。
也就是说,人称代词、专有名词、“这/那”+(量词)+名词是有定的,“一”+(量词)+名词、量词十名词是无定的,这可以看作抽象概括出来的名词指称“有定、无定”的一般规律,即静态规律。
但也应当看到在具体运用时,有定和无定在具体的句子中是灵活的。
陈平(1987)指出,D组的“光杆普通名词”和E组的“数词+(量词)+名词”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它们在句子中有时为定指成分,有时为不定指成分。
其实,不仅D组和E组中的名词在句子中有灵活性,其他几组在具体运用中也有灵活性。
静态中的有定词语通常在动态句子里作有定成分,静态中的无定性词语在动态句子里作无定成分;然而静态的有定、无定在动态的句子里并非固定不变,在一定的语境里也可以相互转化。
这表现在:
一方面静态中具有无定性的词语可以转化为有定成分。
比如F组的“一”+(量词)+名词这样的词语静态中是无定的,但在动态的话语里借助于语境也有可能表有定的。
例如:
[1]到了开饭时间,杜梅自己朴素大方地来了。
……她坐下就和我的朋友们干白酒,对他们的粗鲁玩笑报以哈哈大关,一个人把气氛挑得极为热烈。
(王朔《过把瘾就死》)
[2]梅兰芳先生的表演艺术不是一个人的,也不是一个剧种、一个流派的,而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
(《人民日报》1995年1月5日)
[3]贪污和行贿受贿问题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问题。
[4]那时候老柯已经无力说话,他的一只手艰难地抬起来向旁边的人索取着什么。
(苏童《灰呢绒鸭舌帽》)
上面例句里的“一个人”、“一个问题”和“一只手”静态孤立地看是无定的,但在例[1]里“一个人”指称的是前文里的“杜梅”,例[2]里指称前面出现过的是“梅兰芳”,例[3]里的“一个问题”指称前面出现过的“贪污和行贿受贿问题”,例[4]里的“一只手”显然指的是“老柯的手”。
“一个人”、“一个问题”和“一只手”在上述句子的语境里所指是十分明确的,所以都是有定的。
另一方面静态中的有定性词语也可以转化为无定成分。
比如“人称代词”,如果是孤立的一个词,所指是“谁”,根本不明,按理很难说是有定的;但在动态的具体的句子里,所知是谁应该是明确的,因为“人称代词”在句子里出现的时候,前文一定有某个人物名词出
现过,所指何人当然是明确的。
例如:
[5]他一眼看中了样子:“大个子,你怎样?”(老舍《骆驼祥子》)
[6]法国人的思想是有名的清楚,他们的文章也明白干净,但是他们的做事,无不混乱、肮脏、喧哗,但看这船上的乱糟糟。
(钱钟书《围城》)
[7]苏小姐的哥哥上船来接,方鸿渐躲不了,苏小姐把他向她哥哥介绍。
(钱钟书《围城》)
上面例[5]中的人称代词“你”在句子里指称前文的“样子”,所以是有定的;例[6]中的人称代词“他们”在句子里指称前文的“法国人”,所以是有定的;例[7]中的人称代词“他”在句子里指称前文的“方鸿渐”,人称代词“她”在句子里指称前文的“苏小姐”,所以是有定的。
表疑问的指人名词一般认为是表无定(不定指)的,但在一定的语境里也可以表有定(定指)的。
例如:
[8]小芹把她娘怎样主婚怎样装神,唱些什么,从头至尾细细向小二黑说了一遍,小二黑说:“不用理她!我打听过区上的同志,人家说只要男女本人愿意,就能到区上登记,别人谁也作不了主。
……”说到这里,听见外边有脚步声,小二黑伸出头来一看,黑影里站着四五个人,有一个说:“拿双拿双!”他两人都听出是金旺的声音……兴旺也来了,下命令道:“捉住捉住!我就看你犯法不犯法?给你操了好几天心了!”小二黑说:“你说去那里咱就去那里,到边区政府你也不能把谁怎么样!走I”兴旺说:“走?便宜了你!把他捆起来!”(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到边区政府你也不能把谁怎么样……”句里,“把”后面的“谁”在语境里显然是指“小二黑”自己。
又比如“专有名词”和“这/那+(量词)+名词”组合在静态中是有定的,但在动态的话语里借助于语境也有可能表无定的。
例如:
[9]甲:小红不见了,你看到没有?
乙:村里有好几个小红,你说的是哪个小红啊?
[10]甲:(对着乙突然说出,或自言自语)这个人坏透了!
乙:(乙听到后作出反应)你说的这个人是谁啊?
专名“小红”和“这/那+(量词)+名词”组合“这个人”,静态孤立地看是有定的。
在例[9]和例[10]的语境里,“小红”和“这个人”并不是说话双方的共知信息:对说话者而言是已知信息,因此可以说是有定的;但受话者不知所指究竟是何人,是未知信息,因此对受话人而言可以说是无定的。
确定汉语中一个名词性成分在句子里是有定的还是无定的,静态词语的有定无定是重要的参考,但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要看语境。
脱离篇章语境,有定与无定往往很难确定,语境作为参照框架在动态句子里制约着一个名词性成分的有定、无定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