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单元练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人教版单元练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一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期末考前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

他论述的是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D.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2.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

他论述的是
A.二月革命取得胜利 B.《四月提纲》的提出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和平法令》的颁布
3.列宁在《四月提纲》中说:“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这说明列宁
A主张立即进行暴力革命B要求工人监督政府权力
C反对进行社会主义革命D主张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4.列宁在“四月提纲”中说:“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最大限度的合法性(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而且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为实现革命的过渡,列宁要求()
A. 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沙皇制度建立议会制共和国
B. 缔结真正民主的非强制的和约使俄国退出一战
C. 布尔什维克党要适应这种特殊的条件开展群众工作
D. 实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5.苏俄一法令记载:“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在出产谷物的省份征粮办法》的命令……征收数额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决定,原则是赋予农民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

不按期完成的,其储粮一经发现,当即没收。

”该法令出现的历史背景A新经济政策的积极推行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现
C政府的战争政策带来粮荒D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6.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写道:“不得志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农民,自1920年以来都不满于劳农政府”。

这实际上反映了
A十月革命成功后并未解决土地问题B俄国苏维埃体制是次不成功的尝试
C苏维埃俄国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政权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7.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8.读下表,苏俄(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和产量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
第 2 页
第 3 页
15.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

福特一开先例,美国其他公司也一拥而上。

这些外资企业的创办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的建立D.赫鲁晓夫改革16.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 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B.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18.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B推行农业集体化
C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D实行余粮征集制
19.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20.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21.1928年,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体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2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苏联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方针B.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C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D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 4 页
23.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 -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24.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A. 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B. 缺乏全面一贯的指导思想,带有盲目性
C. 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D. 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25.《全球文明史》中写道:“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的工业社会,并要在国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创新才能和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完成这项工作”。

材料中的“这项工作”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C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D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6.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27.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28.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 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29.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30.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这句话主要是指勃列日涅夫
A.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31.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氏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第 5 页
32.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

”这说明
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了模仿
33.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A. 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B.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 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34.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说: “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3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小说。

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以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

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新经济政策
A.是利用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B.是国内战争时期战胜敌人的一种手段C.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而曾遭反对D.是解除国内政治危机的途径
36.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低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37.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的目光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

在列宁的支持下,哈默成为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他联络了30多家美国大公司,组成美国联合公司,将美国的产品运到苏俄,换取苏俄的物产。

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开始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苏联实施了“一五”计划D.美国改变了对苏俄的封锁禁运政策
第 6 页
38.关于下列图中两项水利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为应对经济危机增加就业而兴建
B. 都由国家投资和组织修建的公共工程
C. 都是专制集权政治的产物
D. 是美英两国工业化的重要成就
39.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由于历史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40.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

提出加强利润刺激两个基本准则:(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C.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做法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二、材料题(本小题20分。


41.材料1: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之史》
材料2.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

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

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

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3.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第 7 页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4.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大国崛起》演说词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苏俄“从冲击转向围攻”的原因,并指
出这一政策的实质。

(4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实行的工业化的方针极其原因。

(6
分)
⑶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10分)
高一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期末考前练习题
1-5AADCB 6-10DBCAC 11-15ACDAB 16-20BACDB 21-25CDBDD 26-30CDADC 31-35CACBA 36-40DBBDD
参考答案:
⑴原因: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引发国内眼中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⑵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①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巩固国防的需要
②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薄弱
③吸取当时中国的教训
⑶评价
积极作用:
①推动了苏联工业化的实现,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②开创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
调整提供了借鉴。

消极作用:
①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对农民的长期掠夺,造成农业生产落后,影响人们生活和国家工业化战略实施;
③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是导致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 8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