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肾病综合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
传统医学
传统编辑/侯叔霞*****************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主任医师 王 豪
中医辨证
治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是指肾小球疾病中的一组症候群,在临床上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
其在儿童肾小球疾病中占70%~90%,在成人中占20%~30%。
凡临床上具有大量蛋白尿(每天>3.5g)、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0g /L)、明显水肿、血脂异常(血清胆固醇>6.5mmol/L)等特征者,即可诊断为肾病综合征。
本病属中医“水肿”“虚劳”等范畴,临床需根据病理类型辨证施治——
湿热内蕴证
主症:浮肿明显,肌肤紧绷,腹大胀满,胸闷烦热,口苦口干,大便干结或便溏灼肛,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利水消肿。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
车前草、石韦、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泽泻各15克,茯苓皮18克,秦艽、大腹皮各12克,苦参10克,甘草6克。
加减:伴有血尿者,可加白茅根25克,茜草根和大、小蓟各15克,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水湿浸渍证
主症:多为下肢先肿,逐
渐四肢浮肿,下肢为甚,按之没指,不易恢复。
伴有胸闷腹胀,身重困倦,纳少泛恶,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治宜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白术、益母草、泽泻、石韦、桑白皮各15克,生姜皮、陈皮10克,猪苓、茯苓皮各18克,桂枝6克,大枣5枚。
加减:若肿甚而喘者,可加麻黄9克,葶苈子15克,以利水平喘。
阳虚水泛证
主症:全身高度浮肿,腹大胸满,卧则促甚,形寒神倦,面色㿠白,纳少,尿短少,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象沉细或结代。
治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阳和汤加味。
麻黄、白芥子、甘草、干姜各6克,熟地黄20克,肉桂(另焗)3克,鹿角胶(另烊)12克,黄芪30克,益母草15克。
加减:若心悸、唇绀、脉结代,则甘草改为炙甘草30克,加丹参20克,以活血通脉定悸;若喘促、汗出、脉虚
面浮,宜重用人参(另炖)10
克,加五味子6克,煅牡蛎20克,以益气固脱、宁心定悸。
脾虚湿困证
主症:面浮足肿,反复消长,腹胀纳少,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尿少色清,大便或溏,舌苔白滑,脉象细弱。
治宜温运脾阳,利水消肿。
方药:实脾饮加减。
黄芪30克,白术、益母草、泽泻、茯苓各15克,桂枝6克,大腹皮、
广木香(后下)、厚朴各12克,猪苓18克,大枣5枚。
加减:尿蛋白多者加桑螵蛸、金樱子各15克,以固涩精气;血清蛋白低、水肿不退者加鹿角胶10克,菟丝子12克,以补肾填精、化气行水。
中成药治疗
1.火把花根片。
每次4片,每日3次,适用于湿热内盛型。
2.百令胶囊。
每次4片,每日3次,适用于脾虚湿困或阳虚水泛型。
3.肾炎消肿片。
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20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适用于脾虚湿困或阳虚水泛型。
4.肾炎解热片。
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20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适用于风水相搏型。
5.五苓散。
每次6~9克,每日2次,适用于阳不化气、小便不利、水肿者。
6.肾炎温阳片。
每次4~5片,每日3次,适用于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
7.桂附地黄胶囊。
每次5粒,每日2次,适用于肾阳不足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