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4章第2节知能过关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生物净化作用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 .绿色植物和动物
B .动物和微生物
C .绿色植物和微生物
D .高等动物和病毒
解析:选C 。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 吸收大气中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有害气体如SO 2;阻滞、吸附粉尘和放射性物质;分泌抗生素等物质,杀灭空气中的细菌
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对土壤中农药、动植物尸体、排泄物的分解净化;对污水的生物净化
2.在自然界中,有一类细菌能产生一些酶类,这些酶能将某些重金属还原,使其形成难溶性盐等结构稳定的低毒或无毒的化合物,这种净化方式是( )
A .结合钝化方式
B .分解转化方式
C .两种方式都有
D .两种方式均不是
解析:选B 。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有关酶的作用下,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作用,逐步代谢为毒性较低或完全无毒的物质的方式为分解转化方式。

3.下列有关生物净化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也能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起净化作用
B .将污水或废水排入特定的稳定塘后,在细菌、藻类等多种生物的作用下可发生物质转化反应
C .三北防护林可以遏制风沙灾害、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大气污染
D .污水处理厂对污水处理时,首先利用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 2、H 2O ,以及含氮、磷的无机盐等,然后,再通过过滤、沉淀等方法,除去水中较大的固体污染物
解析:选D 。

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时,首先进行基本处理,即通过过滤、沉淀等方法,除去污水中的个体较大的固体污染物,再利用多种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 2和H 2O ,以及含氮、磷的无机盐等,使污水得到净化。

4.城市绿化常用圆柏、法国梧桐等树种,它们对环境最突出的作用是( )
A .保持水土
B .调节气候
C .杀灭细菌
D .吸附粉尘
解析:选C 。

圆柏、法国梧桐(即悬铃木)、橙等能够分泌抗生素等物质,杀灭空气中的细菌。

5.下列实验材料,对SO 2最为敏感的一组是( )
A .菠菜、黄瓜幼苗
B .丁香、柳杉幼苗
C .美人蕉、洋槐种子
D .月季、银杏种子
解析:选A 。

SO 2通过气孔进入植物体内,因而叶面积大,气孔多的植物对SO 2敏感。

6.(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光池→兼氧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

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

回答问题:
(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

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________(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________营养级。

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
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

解析:(1)生活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时,厌氧微生物通过无氧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流经曝气池时,其中的需氧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流经兼氧池时,其中的微生物则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组成的整体,不止一种生物,故排除种群,不包含无机环境,故排除生态系统,则这个整体属于群落。

植物为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都是最终来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1)无氧和有氧(或细胞) (2)群落一生产者太阳
1.环境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生物圈功能上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A.人类排放废物的增加
B.物质循环回路被阻断
C.自动净化能力被阻断
D.物质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
答案:D
2.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主要是通过哪种途径来实现的( )
A.光合作用B.分解作用
C.同化作用D.化能合成作用
解析:选B。

污染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土壤和水体中有大量细菌和真菌,这些微生物能将许多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从而起到生物净化的作用。

3.森林树冠对降水的截流率一般为15%~30%,林下苔藓、枯枝落叶对降水还可再次截流,并且森林土壤具有较高的水分渗透性。

据研究,某地一个森林覆盖率高的小溪山区,在干旱季节,其枯水流量较无林小溪山区高4倍左右,这说明森林能够( )
A.调节气候B.涵养水源
C.防风固沙D.过滤尘埃
解析:选B。

森林还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4.净化空气能力较强的一组乔木是( )
A.洋槐、银杏B.菊花、美人蕉
C.圆柏、橙D.柳、山毛榉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具有净化空气能力的植物,属于识记层次。

实验证明,有些植物在低浓度范围内,吸收各种有毒气体使污染的空气得到净化。

洋槐、银杏、菊花、美人蕉都具有较强的净化空气的能力,但菊花、美人蕉不是乔木。

5.下列关于生物净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净化是指生物钝化和分解转化环境中的污染物
B.生物在分解污染物时,需要体内有关酶的作用
C.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
D.在生物净化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生物净化的概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A、B、C项均正确。

在生物净化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功能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应提高,故D项错。

6.下列不.属于用于生物净化污水的一组生物是( )
A.草履虫、变形虫B.衣藻、小球藻
C.放线菌、酵母菌D.乳酸菌、甲烷菌
解析:选D。

用生物净化污水,是利用多种需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水以及含N和P的无机盐等,使污水得到净化。

D项生物是厌氧微生物。

7.“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

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

这条谚语形象地说明森林对生态环境有哪些作用?( )
A.制造氧气、净化空气B.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C.过滤尘埃、杀灭细菌D.降低噪声、调节气候
解析:选B。

该谚语体现的是森林对生态环境可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

8.在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 )
A.CO2B.O2
C.硝酸盐D.磷酸盐
解析:选B。

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减少。

9.把过多的未经净化的垃圾直接倾倒到河流中,会使水中的氧气量减少,进而可导致( ) A.河水的温度降低
B.河水中矿物质浓度降低
C.河水中需氧呼吸的水生生物的增加
D.河水中厌氧呼吸的水生生物的增加
解析:选D。

厌氧生物适应缺氧的环境。

10.下列不.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的是( )
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B.防止环境污染
C.单纯追求粮食产量
D.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解析:选C。

根据生态工程的概念可知,防止环境污染,对于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是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

只有C项不正确,单纯追求粮食产量有可能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11.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频繁发生。

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是常用的治理方法。

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法相比,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主要生产者是________和________,鱼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

(3)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挺水植物在该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该修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

解析: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要从根源开始,减少氮、磷的排放量,增加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数量,科学治理存在的污染等。

分析试题给的材料,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浮游植物和挺水植物,消费者是鱼类,它们之间的生物关系有竞争和捕食两种。

大型挺水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和降低水体中的氮、磷浓度,经过修复的生态系统可重新趋于稳定。

答案:(1)污染环境(杀伤天敌) 使藻类产生抗药性(2)藻类大型挺水植物消费者(3)大型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投放鱼类捕食藻类等(4)吸收营养,降低富营养化程度遮光,影响藻类生长分泌次生代谢物抑藻次生演替
12.根据以下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全国1/4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活动。

(1)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

(2)“退耕还林还草”所依据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保护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是保护森林。

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了“沙尘暴”,源头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

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在西北植树造林方面依据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原理,要注意树种不要过于单一。

解析:本题考查了必修教材内容中决定生物的生态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水,联系西北地区特定的地理条件可得出。

还考查了生态工程建设中物种多样性原理的应用,“退耕还林还
草”提高了物种多样性,植被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功能,改善了西北气候,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答案:(1)水(2)物种多样性原理自动调节能力
(3)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生态适应性
13.下面是关于水体污染及净化的问题,请回答:
(1)污水排入河道后,导致水体中的溶氧量下降,当耗氧速率等于复氧速率时,溶氧量达到最低点,该点称为________,若污染不再加剧,溶氧量将逐渐回升。

根据溶氧量变化绘制出的________曲线,可用来判断水质的污染程度,评估水体的________能力。

(2)对生活污水,以往常采用将池塘改造成__________的方法来处理,其中起分解作用的微生物所需的氧气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和大气;现多采用活性污泥法来处理,该方法主要是利用________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分解有机物,用________设备为上述生物提供氧气,然后经________分离污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3)黑藻等水生高等植物在浙江省分布广泛,它们不仅可以吸收水体中的N,还可以蓄积底泥中的重金属。

根据上述材料,请拟定一个探究性课题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写出需要检测的一个指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当污水排入河道后,水体中有机物增加,导致好氧微生物大量繁殖,消耗大量氧气,同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下降,氧气产生量减少。

当耗氧速率与复氧速率相等时,水体中溶氧量达到最低点,这一点称为临界点(Cp点)。

可根据溶氧量的变化绘制氧垂曲线,来判断水质的污染程度及评估水体的自净能力。

(2)通过氧化塘中的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可以将污水进行处理,微生物呼吸需要的氧气主要来自藻类的光合作用和大气;因为好氧细菌分解有机物更加彻底,所以现在人们常采用曝气设备为其提供氧气,然后经沉淀分离污泥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3)根据题干中信息可知,黑藻可吸收N和蓄积重金属,因此可对黑藻吸收N或蓄积重金属的能力进行探究,实验时,对黑藻体内N的总量或重金属的总量进行测定即可得出实验结果。

答案:(1)临界点(Cp点) 氧垂自净
(2)氧化塘藻类的光合作用好氧曝气沉淀
(3)探究黑藻呼吸N的能力或探究黑藻蓄积重金属的能力
黑藻体内N的总量或黑藻体内重金属的总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