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课件:课时作业第19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020·广西桂林、贺州模拟)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 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进行 了估算,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B )
A.自耕农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B.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 C.政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D.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
解析:由材料中汉代农业总收入与总支出比较,可知汉代 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仅略有剩余,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有限, 故选 B 项;材料仅体现汉代中等自耕农家庭收入来源与支出状 况,没有具体体现生产技术的内容,因而无法得出自耕农生产 技术落后的结论,排除 A 项;图表中有赋敛的支出,但没有体 现徭役情况,排除 C 项;材料体现了汉代中等自耕农的收支状 况,没有涉及土地兼并问题,因而不能得出土地兼并得到了有 效遏制,排除 D 项。
7.(2020·重庆杨家坪中学月考)东晋南朝时期面食十分流行,
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祭品。这一饮食习俗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B) A.经济重心加速南移
B.北方旱作技术的推广C.ຫໍສະໝຸດ 阀士族的提倡D.统治者的喜爱
解析:东晋南朝时期面食的流行,体现了这一时期江南农 业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江南农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由原先比较单一的水田农业,向水旱并举农业转变,从而促进 了江南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故选 B 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出现 题干现象的因素之一,但如果旧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发生变化, 新的生产面貌也不能出现,对比择优,排除 A 项;门阀士族是 当时重要政治力量,提倡不提倡面食,都要依靠农业经济的发 展,排除 C 项;面食流行并成为朝廷规定的祭品不足以说明统 治者的喜爱对于饮食习俗的推行,主要的原因在于农业经济结 构的变化,排除 D 项。
10.(2020·山东青岛模拟)二里头文化遗址(公元前 1800~前 1600 年前后)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 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 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这说 明二里头文化( A )
A.属于文明时代 B.实行分封制度 C.形成早期国家 D.属于部落联盟
解析:据材料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有制陶、铸铜作坊等遗 迹,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 这说明二里头文化属于文明时代(由于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于文
献纪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这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 时期),故选 A 项;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 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材料不涉及这 一方面,排除 B 项;氏族制度向政权制度(军队、监狱等)的过渡, 以及阶级的划分和对立,构成了早期国家的时代特色,材料不 体现这方面,排除 C 项;部落联盟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近 部落由于某种需要(主要是战争)结成暂时或永久性的联盟的社 会组织,二里头文化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时期,不是部 落联盟,排除 D 项。
6.(2020·江西上饶联考)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 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 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 D )
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 B.城镇化快速发展 C.城乡差别逐步消除 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解析:据材料“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 委之佃户’”,可知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改变了农村生产关 系,说明租佃关系日益发展,故选 D 项;据材料“地亩山场皆 委之佃户”,可知仍然采用封建土地生产方式租佃式经营,排 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强调城镇化 现象,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强 调城乡差别,排除 C 项。
3.(2020·河南天一大联考)下图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 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
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 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小农经济逐步壮大
解析:根据“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可知从公 元前 5 世纪到秦汉时期,铁农具的比例明显上升,可见农业生 产得到发展,故选 A 项;根据“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 无法判断铁农具的使用分布情况,排除 B 项;根据“出土的不 同时期铁农具”无法判断当时的社会秩序,排除 C 项;“铁农 具数量对比”的增长趋势不能说明经济形态一定是小农经济, 排除 D 项。
解析: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乱,北方人开始南迁,魏晋南北 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 重心的南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分析表格中 的数据发现,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均逐渐增加,符合
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故选 D 项;“文景之治” 是在西汉,表格中无“文景之治”之前全国人口数据,不能说 明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一结论,排除 A 项;藩 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与表格中北宋人口成倍增加的 史实不符,排除 B 项;导致古代中国人口变动的因素是多样的, 从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的增多无法得出是朝代更替的结果,且 表格主要反映的是南北方人口的变动,此变动和王朝更替关系 不大,排除 C 项。
8.(2020·山东滨州调研)宋代圩田开辟尤为突出,例如江南 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 27 户农家盗湖为田,到 英宗时,达 80 余户,围湖达 700 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 2 300 余顷。这说明当时( C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农业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南方圩田开辟增多,土地得到利 用,这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故选 C 项;材料 强调宋代南方圩田开辟增多,并非说明经济重心的区域格局, 排除 A 项;圩田开辟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 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 B 项;圩田开辟 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 D 项。
解析:明朝绢价下降,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减少,结合当 时棉布成为普通人的衣料这一史实,可知其原因主要是棉纺织 业的发展,故选 D 项;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实施,明朝实施的 是“海禁”,排除 A 项;农耕文明繁荣,农作物产量提高,只 是米价价格下降与白银价格降低的次要原因而非主因,排除 B 项;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原材料价格下降,只是绢价下降 的次要原因,排除 C 项。
中国江南地区农桑业极其发达,大量土地用于栽桑种田,养牛的 空间逐渐狭小,养牛成本上升,贫困农民无地养牛,造成畜力严 重不足,“吴郡力田者,以锄带耜,不蓄牛力”(明·宋应星《天 工开物》)。
材料二:(英国)圈地后,地主侵吞了大部分的土地,把此前 零散的田产整固到紧凑的联合农场里,并能圈占从前受社区规章 制约的土地,从而把它们归于个人的管理之下。18 世纪的英国, 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既有改 进技术、提高集约化程度的要求,也有劳动生产率的要求。1701 年塔尔发明了马拉谷物条播机,1731 年,他在一本名为《马拉中
课时作业19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20·河南九师联盟)宋代广大农户积极投资购买耕牛, 即使没有能力购买耕牛的,也采用租赁的方式租借耕牛进行农业 生产。对于产牛较少的地区,宋高宗下诏:“京西、淮南贩买耕 牛,与免税下年。”这反映出宋代( B ) A.政府拥有雄厚经济实力 B.社会普遍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C.畜牧业呈现商品化趋势 D.社会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9.(2020·福建南平调研)
南方
朝代
人口 (万户)
占全国 户口数 比例(%)
西汉
21
19.8
唐朝 392
43.2
北宋 1 122.5
62.9
北方
人口 (万户)
占全国 户口数 比例(%)
998.6
80.2
514.9
56.8
662.4
37.1
上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 D )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 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 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
4.(2020·广东汕头调研)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 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 主不得私自买卖。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 C )
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 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 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 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
解析:仔细研读材料可知,唐朝的这些规定目的是为了限 制土地买卖抑制土地兼并,体现的是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故 选 C 项;材料中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不得私自买卖,但并没有说 不得买卖,所以这些规定依然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 并没有对私有制造成严重冲击,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只是有 关土地买卖的法律规定,没有涉及经济立法的其他方面,所以 无法得出经济立法是否完善,排除 B 项;材料“家(族)长认可, 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表明并非世族门阀,排除 D 项。
11.(2020·福建福州调研)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 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 这一规定意在( C )
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 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 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 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唐朝中后期,雇佣制现象比较普 遍,但是仍然规定官营手工业者不能用交纳钱财的方式来免除 徭役,以保证官营手工业内的技术人手,即首先要保证官府作 坊的优势地位,故选 C 项;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 策,但是题干论及的是限制官营手工业者现象,排除 A 项;通 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中国,手工业有三种形态存在,即官 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这三种形态一直存在, 没有出现官营手工业垄断手工业市场现象,排除 B 项;题干述 及唐中后期的官营手工业出现的一些现象,与社会矛盾无关, 排除 D 项。
解析:宋代广大农户积极投资购买耕牛,无力购买的通过 租赁的形式租借耕牛进行农业生产,并通过皇帝下诏的形式对 耕牛买卖免税,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选 B 项;材料体 现的是政府采取措施支持农业生产,不能说明政府是否拥有雄 厚经济实力,排除 A 项;耕牛的买卖是为了进行农业生产,此 外耕牛的买卖也无法代表畜牧业,C 项以偏概全,排除;社会 生活水平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020·百校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过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明, 如代田法、耧车等,这些发明都是适合大面积的土地生产需要而 出现的。但是这些农具在中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些先进 技术和设备,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 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江东犁用牛耕田, “一牛可抵七至十人之力”“中等之牛,日可耕十亩”(明·宋应 星《天工开物》)。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翻地大约“人 日耕一亩,率十人当一牛”(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明清
5.(2020·湖南永州信息卷)在宋代,客户是指无常产者,绝 大多数是佃户。据统计,北宋初年客户约占总人口的 40%,此后 逐年下降,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下降到 4%。这一变化反映了( A )
A.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B.佃户成为耕作的主力 C.地主对农民剥削有所减轻 D.土地所有权更迭频繁
解析:题干中宋代客户(绝大多数是佃户)比例由 40%下降到 4%,结合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得到发展的史实,推知 宋代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减少了客户比例,故选 A 项;佃户是客 户的一种,且客户最高比例也只有 40%,未超过一半,排除 B 项;材料未反映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排除 C 项;题干反映不出 土地所有权更迭,排除 D 项。
12.(2020·四川绵阳模拟)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 1.57 两,明代 平均每匹合银 0.625 两。这里包含有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 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 11%。 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D )
A.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 B.农耕文明的繁荣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D.棉纺织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