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软件质量保证和管理(第2版)-朱少民-清华大学出版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件质量保证和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学分:
课程总学时:48(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
一、课程概述
《软件质量保证和管理》是软件工程专业或计算机应用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质量和软件质量的概念、软件质量标准、软件质量工程体系、配置管理、质量度量等,还涉及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程和测试、软件发布和维护等各个阶段的软件质量活动,包括质量人员的组织和培训、质量策划、设计模式的有效应用、编程的最佳实践等。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刻理解软件质量保证和管理的重要性,了解软件质量工程体系及其代表性的模型或理论(如CMM、TQM、六西格玛和零缺陷管理等),建立正确的质量文化和理念,掌握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措施和管理方法,灵活运用质量管理工具,为将来从事软件开发、测试或管理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先修课程:《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导论》,最好学过《软件测试》、《需求工程》等课程。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理解下列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软件质量活动中所需的基本技能,抓住重点,克服难点,使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的质量管理方法。

基本概念和知识:质量、缺陷、流程、软件质量保证(SQA)、软件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TQM)、度量、质量成本及劣质成本、软件质量指标、软件质量模型、质量计划、软件评审、配置项、基线及其配置管理、零缺陷管理、六西格玛等。

基本技能:能组织软件评审会议、根据企业特点剪裁质量标准、使用软件质量控制工具(如检查表、直方图等)、通过配置管理工具实施配置管理、运用质量管理方法以及帮助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或软件质量管理规范。

重点:质量工具、质量模型、质量度量。

难点:软件质量管理和质量工程体系的建立,工程方法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每一章教学内容之后给出,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

了解即能正确判别有关概念和方法;理解是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和方法的含义;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
1
三、教学具体目标和学时安排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
该课程教学,以前期《软件工程》等课程中的案例为基础,作为本课程的案例,继续讨论,这里主要围绕SQA和SQM展开讨论。

对关键性概念、设计思想方面的问题可辅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

通过一些案例、故事等,使学生更好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互动、案例讲解,是本课程教学的要点。

以案例教学为主线,通过丰富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具体的质量保证概念等有深刻的认识,,并注重研讨式、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尝试自己阅读更多的参考书、寻找资料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五、实验与作业
为了进一步弄清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及实际的应用,配合讲课,设置下列实验和作业内容/
1.阅读一本质量大师的著作。

2.对不同的软件质量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构造适合某一类特定软件的质量模型。

3.零缺陷作业法的实践。

4.通过SVN, 更好地理解软件配置管理。

5.结合EXCEL和MINITAB工具学会使用典型软件质量控制工具。

6.针对一个项目或实际的开源软件,完成一些简单的软件度量工作(估算、代码规
模、结构度量等)
7.针对某个特定软件需求文档,组织(模拟)一次软件评审会议。

8.针对某个开源软件,展开设计优化的讨论。

9.通过使用单元测试工具,如Checkstyle、FindBugs等,更好理解编程规则和代码
风格,并结合自动化,完成敏捷的持续集成。

此部分在软件质量保证的课程设计
中完成。

3
六、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推荐教材:
《软件质量保证与管理》(第2版)朱少民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3
主要参考书:
《质量免费》(美)克劳士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戴明论质量管理》(美)W·爱德华兹·戴明海南出版社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柴邦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质量管理统计方法》(日)铁健司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高质量程序设计艺术》(希腊)斯皮内利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软件质量工程的度量与模型》(第2版影印版) 卡恩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软件测试与持续质量改进》(第2版) (美) 维拉皮莱刘易斯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年
《软件管理的应用统计》(美)麦克斯威尔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软件质量保证》(以)加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考核由期末卷面考试、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等部分组成。

其中,期末卷面考试采用闭卷方式。

期末考试:60%
实验、实践:20%
课堂表现(含平时考勤、提问)10%
平时作业: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