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时空转换(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旗手
石钟山
前国旗手回到故乡已半年有余了,不知为什么,心里仍是别不过劲儿来。

他总是觉得此时此刻不是在自家田地里,而是在天安门广场猎猎飘扬的国旗下,他两眼目视前方,把自己站成一道风景线,那情那景,这一切怎么能让他忘记呢。

四年国旗手生活,已经改变了他的一生,融入了他的血液中,那是怎样的四年呀!
崔成能成为一名国旗手是自己的幸运,他是从众多新兵中被选出来的。

一下子,他就住进了国旗中队。

国旗中队住在世人皆知的天安门城楼下,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崔成幸福得几夜睡不好。

崔成在成为一名国旗手之前,流了多少汗,流了多少泪,他自己也说不清了。

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国旗手,首先要学会走路。

学会像一名真正的国旗手那样走路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抬腿落地都有着极严格的讲究,崔成的鞋一连磨破了几双,脚上打了一层又一层的血泡又变成了老皮,崔成才终于学会了国旗手的走路方式。

接下来,崔成不定期要学会站立,站立成真正国旗手的样子。

那正是盛夏时节,太阳如火,崔成和所有的新兵一起,背靠着红墙,笔挺而立。

汗水先是湿透了帽子,然后是领口,接下来全身都湿透了。

汗水流进了眼里,热辣辣的难忍难挨,泪水也随着流了下来。

崔成这些新兵,终于能站成国旗手那样了。

班长望着他们笑了。

班长说:行了,你们合格了。

那天晩上,崔成他们这批新兵站在国旗下唱
了一首歌——《国旗理解我》。

回乡已半年有余的崔成耳畔仍时时回响起那首歌的旋律。

每次这首歌的旋律回荡在崔成心尖的时候,他都充满了感动和力量。

崔成成为一名真正的国旗手之后不久,班长复员了。

班长那批老兵复员时和他们这些新兵一起,也唱了那首歌。

班长也是泪流满面,一直把自己的嗓子唱哑了。

那天,班长蹲在中队门的地上,一直默默地待了许久。

班长眼前青砖铺起的地面上,留下了一串又一串他们走步和站立时磨出的深抗。

那些坑是一代又一代国旗手留下的足印,班长凝视那些足印许久。

崔成复员的时候,也曾在班长蹲过的地方蹲了许久,当他那时以一个老兵的身份望着砖地上留下的那些足印时,他理解了班长,理解了一个国旗手的含义。

四年的风霜雨雪,四年的春夏秋冬,历历在目,永生难忘。

崔成终于成了一名国旗手,他终于可以护卫着国旗走出天安门城门,走过金水桥。

当他站在广场上,护卫着头顶那面猎猎飘扬的国旗时,他觉得自己已经换了一个人。

长安街上,车流、人流,永远地川流不息,广场上前来一睹天安门风采的中外游客用新奇的目光打量着这里的一切。

崔成知道,自己和国旗已经成了这里的一道风景线,许多照相机对准了自己和国旗,连同身后的天安门城楼。

当兵第二年的时候,他站了一班八点到十点的岗。

上岗之前,肚子就有些隐隐的疼,他并没有把这疼当回事,他准时接了岗。

当他站在哨位时,疼痛却愈来愈烈了。

此时,正有外国一个军事代表团在中央领导的陪同下在天安门城楼上参观。

疼痛使他的脸色苍白起来,豆大的汗珠从他的帽檐下涌了出来,他咬紧牙关,一声不吭。

时间一分分流逝着,外国军事代表团参观完了天安门城楼,又向广场走来。

崔成的身体因疼痛哆嗦起来,就在这时,一个外军上将冲他举起了照相机,也就是在那一瞬,他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把自己站成了一个标准的国旗手。

在外宾面前,他露出了中国军人的微笑,闪光灯闪过,外军上将冲他举起了大拇指,他礼貌地用目光向上将问候。

接下来,所有外宾成员,都以他和国旗为背景纷纷留影。

他忘记了时空,只剩下国旗在他的身旁飘扬,他的眼前一片国旗的色彩。

不知外宾什么时候离开的,直到又一个哨兵来接岗,他刚走下哨位便一头栽倒了。

他被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一晃离开国旗中队已经半年有余了,每天清晨,不管阴晴雨雪,他都能准时醒来。

复员半年以后,前国旗手崔成已经适应了回乡后的生活。

每天太阳升起时,他和新婚妻子秀下田做农活,太阳落山时也是他们收工回家时分。

日子一如每天的升旗、降旗。

那一天,他和秀坐在地头休息,秀突然说:等到秋天,卖了粮,俺陪你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

他望着秀好半晌没回过神来,后来,秀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这一次他听清了。

他一把抓住了秀的手,仿佛看见了田地里播下的种子,正在破土而出,先是长出了芽茎,最后就是一片金灿灿的庄稼……
似他乎又站在了国旗下,听着猎猎的国旗声在耳边响成一片。

(有改动)
1.小说的叙事转换于新兵时期、国旗手时期和复员后时期三个时空,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叙事的好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声的歌
荒煤
一九三八年的十月革命节。

黄昏夕照中,延安城闪耀着热情和欢喜的光辉;红旗在阵阵歌声里飘扬起来,街道上拥挤着灰色的人群,阳光投射在他们红红的脸颊上、衣领和胸襟上的红证章上。

落日似燃烧起一堆火焰,熊熊的红光在苍穹波动着。

他仿佛投入太鲜丽的红色的海里,感到头都有些昏眩起来。

他有一张瘦削苍白的脸。

一双很大的眼睛,然而那样灰黯,没有光彩。

他身材很高,但瘦瘦的腰杆有些弯曲。

他慢慢地移动脚步,两腿之间保持了相当的距离,并且显出了膝盖的僵硬。

其实,他是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是刚从监狱被释放,才来到延安的。

到延安三天,一切都在他眼前呈现着新奇的印象。

随着人群走进会场,他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奇迹。

有最新式武器的军队和荷着红缨枪、大刀的农民自卫队站在一起,铜号和唢呐用完全不同的节奏齐吹着。

小脚的妇女,背着木刀的儿童团……每个人都在歌唱。

他觉得每个人都会歌唱,歌唱斗争的热情,未来的希冀……是一种幸福!可是他同时却回忆起一个没有歌声的时代……
六年前的秋天,一个细雨濛濛的夜晚,入狱三个月的他突然被送进一
辆黑色的大囚车。

一切都是漆黑的,车厢空旷旷的。

死亡的影子以最清晰的想象掠过他的脑海,却又没有恐怖。

车走入了街道,他借了些许灯光,看见了车厢里的同伴。

两个身材较高大的人,另一个是女的,却很瘦小,长长的头发盖住了脸,蜷缩着;两个人中间,有一个站起来斜靠着车壁,一直不动地凝视窗外。

车子穿过一条热闹的街道,站在窗前的人猛然地咬着牙闷声叫道:“同志们!我们唱《国际歌》!”他也站起来,身子一晃,便挨近了那几个人。

那个高个子盯了他一眼,说:“唱!”
他摇摇头说:“我不……”
汉子激怒地推了他一掌,冷笑道:“胆怯的东西!去你的……来,我们唱!”
“什么?我真不会唱!”他气愤地叫了起来。

他觉得“胆怯”两字非常损伤自己。

他记起来,第一次看见这个歌并不久,那是印在一个小册子的前面,一个比他还小的同志送来的。

他心跳了,睁了大眼睛望着那同志,问道:
“你会唱么?”他用有些颤栗的手指指着那支歌问。

“不,我也不会!”青年摇着头,随即抓住了他的手,坚定地说道:“有同志会的,慢慢的,我们一起学吧!”他们两个紧紧握住手,互相凝视着,充满了坚信地笑了。

从此,他心里秘密地埋藏着一支歌,在疲乏和烦恼的时候,他便用一种无声的自己的调子,默默地在心里背诵着这支歌,算作歌唱。

可是工作是紧张的,四周恐怖的压抑有如窒息的瓶子,闷得你喘不过
气来。

他和他的同志在一起时,总是紧张的悄悄的,最艰苦的工作也只是最简单的几句话。

常常一个同志见了两三面,以后再也看不见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行动就是一支悲壮的歌。

那个说只要有机会就一起来学歌的青年人,在和他第四次见面以后,再也没露面了。

而他自己,不久便也被捕了。

他想着想着,难受起来,他是因为这才没有学会唱《国际歌》的……
车停止了,像是已经驶到世界尽头。

他被推下车来,机械地走着。

深深的黑暗里,一切可怕的沉寂着。

忽然地,歌声起来了,一种颤抖但悲壮的声音走在他前面,两个粗壮的男音和着尖细的女声歌唱着: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他第一次听见他心爱的歌。

这支歌以他不曾想到的悲壮节奏感动了他。

他也想唱,虽然他觉得这歌声是那样熟悉,如同他时常在心里歌唱的一样,却还是唱不出来。

就在这时,他听见一排枪声朝他射击过来。

他倒了下去,一切都沉寂了……
他醒过来,仍然在车上。

他摸摸自己的身子,是潮湿的,感到很寒冷,却没有什么苦痛。

车厢里只有他一个人——原来他是被拖去“陪斩”的。

“同志们!大家——起立!”他忽然被四周人群的起立惊醒了,他也站了起来。

“脱帽!唱一——《国际歌》!”台上的人挥动着手,悠悠地,一阵歌声便飘扬起来:千万人的歌声开始甚至有些杂乱,但是渐渐变得和谐激昂了。

这时天已经黑了,红色的五角星灯,镰刀斧头,革命领袖的肖像……各色各样的灯彩都以无比的光辉闪耀着。

四周的山谷回响
着雄厚的歌声,波涛似的山头的影子像是在颤栗。

他掉过头来望望两旁的人,清清楚楚听见歌声从他们的喉咙里传播出来。

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长长的头发整齐地盖满了白皙的额头,显露着一双黑大明亮的眼睛,发出柔和的歌声;一个白发的老人,混浊的眼里含着泪滴,像在默默地诉述着一个梦想……他的眼泪盈满了,一种类乎呜咽的声音在他喉咙里响着,发着太低的模糊的声音。

“唱吧,幸福的同志们!你们能够唱,也能够自由地唱!但是别忘了许多牺牲了的同志,他们一直不能够唱,也不会……”他喃喃地念道。

一阵风吹过,那一群彩灯飘摇着颤抖的光芒,好像在震动的黑夜里挣扎。

但一会,风停了,歌也唱到最后,彩灯却忽然地闪耀起辉煌的光亮,从地里迸裂出来似地照亮了全场。

温暖的光明排挤开了寒冷的黑暗。

终于,他觉得自己唱出声音来了,温暖的光明照亮了他的心,歌声便从心底涌了出来,融合在人群的合唱里面,一同在山谷间巡回荡漾——其实,他只是有了歌唱的感觉,他唱的依然是一支无声的歌,但这支歌,正由千万个幸福的人们,以最高的热情和嘹亮的声音在歌唱着。

(节选自《荒煤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2.这篇小说时空多次转换,叙述却紧凑有序,请结合文本简析原因。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乡简史
范小青
①自清喜欢买书。

可书越来越多,就有了许多不便之处。

自清打算把书处理掉一部分。

正好这时候,政府发动大家向贫困地区的学校捐赠书籍,自清清理出来的书,正好有了去处。

②自清有记账的习惯。

自清的账本,有时候会超出了单纯记账的意义。

他会详细写下购买这件东西的前因后果。

自清记账的初衷,是想约束自己的花费。

但其实该花的钱还是照花。

很多年过去了,账本一本一本地叠起来,倒也壮观。

自清清闲的时候,随手抽出其中一本,看到是某某年的,他的思绪便飞回这个某某年。

③改革开放后,日子过好了,自清曾想停止记账的习惯。

但只是想想而已,自清知道,这是习惯成自然。

那就继续记账吧。

每年年终的那一天,自清就将这一年的账本加入到无数个年头汇聚起来的账本中,按年份将它们排好,放在书橱下层的柜子里。

书橱上层玻璃门里的隔板上摆满了自清买来的书,那是一种无声的炫耀。

④这天自清打开柜门,竟发现少了一本账本。

自清找了又找,想了又想,最后他想到会不会是夹在旧书里捐给了贫困地区。

⑤自清想,这本账本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是没有用处的;但对他来说,就不一样了。

少了这本账本,他就觉得心脏那里少了一块什么。

⑥自清第二天就到扶贫办公室去。

但是书已经送走了。

至于自清的书,最后到了哪里,因为没有记录,没人能说清楚。

但是大方向是知道的,运往了甘肃省。

⑦王才认得几个字,他这一茬年龄的男人,大多数不认得字,王才就特别光荣,所以他更督促王小才好好念书。

⑧王小才在学校抽得一本外地城市捐赠的书,高高兴兴地带回家去。

王才难得有书读,忙翻开一看,生气地说,错了,这不是书,分明是一个账本。

王小才好像犯了错,垂落着脑袋,眼睛却斜着看那本被翻开的账本。

他看到了一个他认得出来却不知其意的词:香薰精油。

王小才说,什么叫香薰精油王才愣了一愣,也朝账本那地方看了一眼。

⑨王才就沿着这个“香薰精油”看了下去,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这一看,就对这本账本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这是某年的某一天中的某一笔开支:午饭后毓秀说她皮肤干燥,去美容院做测试,美容院推荐了一款香薰精油,拇指大的一瓶东西,7毫升,价格679元。

毓秀有美容院的白金卡,打七折,475元,某年月日记于某市。

⑩王才看了三遍,也没太弄清楚。

他竖起拇指,说,这么大个东西,475块钱王小才说,475块钱,你和妈妈种一年地也种不出来。

王才生气了,说,王小才,你是嫌你娘老子没有本事
王才叫王小才去向校长借了一本字典,但是字典里没有“香薰精油”。

王才说,城里人过的日子连字典上都没有。

王小才说,我好好念书,等大学毕业,就接你们到城里去住。

其实王才对王小才一直抱有很大希望,但是这本账本将王才的心弄乱了,他看着站在他面前拖着两条鼻涕的王小才,忽然就觉得,这小子靠不上,要靠自己。

王才决定举家迁往城里。

王才想,我要到城里看一看“香薰精油”。

王才的老婆不同意王才的决定,她觉得王才发疯了。

王才说走就走,第二天他家的门上就上了一把大铁锁,还贴了一张纸条,欠谁谁3块钱,欠谁谁5块钱,都不会赖的,有朝一日衣锦还乡
时一定如数加倍奉还,至于谁谁欠王才的几块钱,就一笔勾消,算是王才离开家乡送给乡亲们的一点心意。

其实王小才应该指出王才纸条上的错误,但王小才还没这个水平。

自清去了一趟甘肃。

他和王才一家走的是反道。

他在甘肃省的西部找到了小王庄,找到了小王庄小学,知道了自己的账本是到了小王庄小学,分到了一个叫王小才的学生手里。

自清最终没有找回自己的账本。

当他站到那座低矮破旧的土屋前,看到“一笔勾消”这四个字的时候,心情忽然就开朗起来,所有的疙疙瘩瘩,似乎一瞬间就被勾销掉了。

自清从大西北回来,看到隔壁邻居的车库里住进了一户外来的农民工家庭。

这个农民工就是王才。

王才做的是收旧货的工作。

天气渐渐地热了,有一天自清经过车库门口,看到王才和他的妻子在太阳底下捆扎旧货。

下晚的时候,自清又经过这里,他看到他们住的车库里,堆满了收来的旧货,密不透风。

自清忍不住说,师傅,车库里没有窗,晚上热吧王才说,不热的。

他伸手将一根绳线一拉,一架吊扇就转起来了。

王才笑了说,到底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捡。

自清为照顾王才的生意,常把清理出来的书卖给王才。

自清不知道现在王才每天晚上空闲下来,就要看他的账本,而且王才自己也渐渐地养成了记账的习惯。

一个星期天,已在民工子弟小学上学的王小才跟着王才上街,在一家美容店的玻璃橱窗里,看到了香薰精油。

王小才高兴地喊了起来,哎嘿,这个便宜哎,降价了哎,10毫升的,407块钱。

王才说,你懂
什么,牌子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这种东西,只会越来越贵,王小才,我告诉你,你乡下人,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有删改)
3.有评论说这篇小说“通过视角转换完成了时空的切割,使小说获得了非凡的容量”。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大学
尹延哲
①院子里的青蒿、灰灰菜一人多高,还在疯长。

尽管房屋有些破,可这毕竟是家。

院里的两棵枣树、一棵石榴树和一棵苹果树,枝叶都蔫蔫的,恍若人间弃儿。

②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斑斑点点,努力拼凑出对往事的记忆。

③那一年,娘狠心撇下俺爷儿仨,一个人静静地躺在村南的山坡上。

为了过日子,爹不得不南下打工。

那年,姐姐十二岁,我才六岁。

④家里面,只剩下两个瘦小的身影孑然矗立,失去娘亲的悲痛,还不足以让当时的姐姐与我真正理解到此后生活的艰难。

⑤缓步院深处,被惊飞的不知名的雀儿,犹如孩子欢快的脚步声从时间的不知名处传来,伴随着的是怎么也抑制不住的欢笑。

⑥姐,我又考了个100分。

姐,100分!这声音似乎来得过于遥远。

遥远到屋里墙上那原本贴满的喜庆的鲜红色奖状,褪色成几近残缺的白纸。

⑦但是,总还有一些物品留下来。

比如那个作为奖品的保温杯。

后来就被外出打工的父亲带着走遍了山南海北。

据说父亲经常向工友们炫耀,说这是我家娃子获奖的奖品。

那保温杯应该还保留着。

就如同父亲的心头宝贝,总被小心地珍藏在行李之中。

⑧苹果树虽然枝叶有些萎靡,可也有两人多高了,当初,它是由一根苹果枝嫁接的。

记得那一年,爹回家收秋。

我对姐姐说:“姐姐,这次爹回来,肯定能在家待七天,因为苹果树结了七个果子,去年结了三个——爹在家待了三天。

这次,爹准有时间带咱俩去镇上玩了。

”奶奶眼里含着笑,摩挲着我的头。

姐姐也笑了,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光。

⑨在爹打工的那几年里,爹回信总是说他很好。

因为爹总是在不同的地方打工,他信件上的邮票五彩缤纷,有历史人物、自然风景、花鸟虫兽、文化艺术等,邮戳上的地名也是天南海北。

⑩爹就行走在花花绿绿的邮票上。

我考上高中时,姐姐考上了公费留学研究生。

上高中后,我每年寒暑假都会去打工。

高中班主任郝老师听说了我的情况,安排我中午帮助学校食堂打饭,可以免费吃顿午饭。

可大多数情况是饭还没有吃饱,预备铃就“叮铃铃”地响起,我得赶紧往教室跑。

衣服上的葱花油烟味,没少挨同学的埋怨。

我就读高三那年,奶奶去世了。

办完奶奶的丧事,爹又走了。

高三上学期我参加了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决赛,我写的作文题目叫作《我的一家》。

在作文里,我写我拥有一个圆满和睦幸福的家庭,没想到这
篇作文竟然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从北京领奖回来后,班主任郝老师在全班读《我的一家》。

读着读着,郝老师哽咽得读不下去了。

半年的时光似乎是一段神秘的距离,迈过去进入的是一个稍微有些不同于记忆的世界。

因为,这房屋有一两处房顶露了天,大的窟窿像脸盆,小的像碗,正午时分,阳光充足的时候,光线从窟窿斜照进来,刺得我有些眩晕。

墙壁角落里的蜘蛛网纵横交织。

地上还有好几个老鼠洞,蚂蚁、地鳖虫、蟋蟀、蝼蛄也在地上肆无忌惮地爬来爬去。

高中毕业,我终于踏进了日思夜想的大学的门槛。

大学四年之后,我也和姐姐一样,考上了研究生。

再后来,我开办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在母校高中举办三十年校庆时,我给学校捐建了一座图书馆,倒忘了修缮我家的老屋……
我蹲在老屋灶台的角落里,还好,煤油灯里还有小半瓶油,我用火柴把煤油灯点燃,又从奶奶的线筐里找到一根生锈的针,拨了拨灯捻。

灯光亮了许多,我看到了灶台上面神龛里灶王爷那张和善的脸庞。

门“吱呀”一声开了。

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原来是郝老师,后面还跟着六七位同学。

堂屋门外,站着两个三十五六岁的中年人,手里拿着铁锨、瓦刀和水泥托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年度作品》,有删改)
4.请从小说时空转换的角度,梳理“我”意识流动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
1.①使主要人物崔成的形象更丰满,既突出了国旗手训练的辛苦,又突出了国旗手对国旗对国家的热爱。

②使小说情节更丰富,三个叙事时空补充了情节。

③使小说结构富于变化,增强可读性。

2.①以“歌声”为线索,见歌、背歌、刑场听歌到延安听歌,始终围绕《国际歌》展开,不枝不蔓。

②小说的发展,时间相对集中,从傍晚到夜晚,六年前的事情以插叙的方式巧妙穿插其中。

③小说的发展,空间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会场和囚牢中,清晰明白。

④以具有过渡、照应作用的语句提醒读者时空的转换。

3.城镇简史经过视角转换完成了时空的切割,城里的自清沿着账本的流向去查寻误捐出去的账本,乡下的王才又因这册账本成为另一端的主人公,并循着账本的来历去探寻城里人的生活。

这种看似简单其实大巧若拙的技法,使小说凭借当代小说技术取得了非凡的容量。

4.①开始时,“我”伫立庭院,因庭院情景勾起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而悲痛。

(老屋的荒芜之景勾起对家庭变故的回忆。

母亲去世,父亲被迫南下打工,姐弟相依为命,生活艰难令“我”悲痛。

)②接着,“我”缓步庭院深处。

抒发了喜悦、自豪、依恋、尴尬、感激等复杂的情感。

(惊飞的鸟雀,枝叶萎靡的苹果树勾起对成长过程的回忆。

奖状奖品带来的喜悦与自豪,对父亲的依恋,同学埋怨时的尴尬,更多的则是对班主任郝老师无私帮助的感激。

)③最终,“我”从庭院步入残破的老屋。

残破的老屋再次勾起对大学及以后生活的回忆,产生了自豪、自责、(意外的)感动。

(进入大学及考上研究生的自豪,毕业后自主
创业回馈母校却忘了修缮老屋的自责,及对老师同学前来帮“我”修缮老屋的意外及感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