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类型和超声表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类型和超声表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
病的关系
贾宏宇;栾新平;木依提·阿不力米提;贾文霄;杨岩;徐敬轩;杜鹏;张晶晶;苑杨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作用及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纳入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率≥60%并同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共40例,根据是否有临床症状分为有症状组(20例)和无症状组(20例),术前进行超声检查并对斑块进行分型,术后对剥脱斑块进行病理检查并分型,比较分型的差异及两组患者不稳定性斑块的差异.结果 40例48块斑块超声和病理分型的符合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的超声及病理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比较,不稳定性斑块明显增高(P<0.05).结论超声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类型,超声检查可用于不稳定性斑块的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与脑梗塞的发生有关.
【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1
【总页数】4页(P82-85)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类型;超声;脑卒中
【作者】贾宏宇;栾新平;木依提·阿不力米提;贾文霄;杨岩;徐敬轩;杜鹏;张晶晶;苑杨【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乌鲁木齐,830063;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乌鲁木齐,830063;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乌鲁木齐,830063;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乌鲁木齐,830063;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乌鲁木齐,830063;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乌鲁木齐,830063;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乌鲁木齐,830063;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乌鲁木齐,830063;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乌鲁木齐,83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脑卒中的发生有更密切的关系,不稳定斑块可造成斑块的脱落、纤维帽的破裂、血栓的形成等,直接导致脑卒中的发生。
如何早期及时发现不稳定斑块是临床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有临床症状和无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病理和超声分析,探讨超声在判断斑块性质上的价值及斑块稳定性与脑卒中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07年10月—2011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40例,均为男性;年龄60~75岁,平均(65.4±3.5)岁;共取得48块斑块,左侧25块,右侧23块。
纳入标准:(1)颈动脉超声:颈动脉狭窄率≥60%,未完全闭塞;(2)能耐受手术,无影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手术的大器官疾患;(3)本人愿意接受CEA 手术;(4)CEA 手术前接受颈动脉MRI检查。
根据患者近期(6 个月内)是否有症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神经功能缺失,完全卒中)分成有症状性CAS狭窄组(有症状组,20例22块)和无症状性CAS
狭窄组(无症状组,20例26块)。
1.2 方法
1.2.1 超声检查检测设备采用PHILIPS IE33血管机,5.0~12.0 MHz线阵式超宽频探头。
进行实时灰阶图像扫查、彩色多普勒影像、脉冲波多普勒频谱、能量多普勒检查。
患者于术前1~3d行体内颈动脉斑块检查,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薄枕仰卧,头向后仰,偏向检查的对侧,探头置于胸锁乳突肌前缘或后缘,用二维声像图至上而下纵横扫查。
纵向依次对颈总动脉、近中远端及分叉后颈内、颈外动脉2~3cm 处扫查,重点观察分叉处球部的前、后壁及颈内动脉起始部,横向逐段观察血管内膜是否光滑、层次结构清晰程度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若有斑块者则分析斑块的形态及回声特点。
斑块中钙化为强回声区,纤维组织回声减弱,斑块内出血、血栓及脂质为透声区;不同斑块成分根据超声影像的灰度值[2]进行区分:钙化灰度值为(89±12);纤维组织灰度值为(53±8);脂质灰度值为(39±3);出血/血栓灰度值为(37±6)。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标准[3]分为Ⅰ~Ⅷ型,Ⅲ、Ⅶ、Ⅷ型属于稳定性斑块,而Ⅳ、Ⅴ、Ⅵ型为不稳定性斑块。
1.2.2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两组患者CAS斑块进行大体形态病检,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脱钙、脱水后,将组织块包埋在石蜡中,以4μm 层厚进行组织切片,行HE 染色、苏丹Ⅲ染色和masson染色,制片后观察斑块内纤维帽、脂质坏死池、出血、钙化和纤维化等。
根据病理结果进行分型,分型标准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资料,计量资料采用χ2 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斑块超声及病理检查结果 40例48块斑块的超声及病理结果均无Ⅰ、Ⅱ型斑块,超声及病理结果符合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超声稳定性斑
块21块,不稳定性斑块27块;病理稳定性斑块22块,不稳定性斑块26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见表1.
表1 超声及病理检查分型的比较/块项目斑块数Ⅲ型Ⅳ型Ⅴ型Ⅵ型Ⅶ型Ⅷ型48 6 8 10 9 12 3病理超声48 8 7 9 10 11 3
2.2 斑块性质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有症状组患者不稳定性斑块19块明显多于无症状组患者7块(P <0.05),而稳定性斑块3块明显少于无症状组患者19块(P <0.05)。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采用病理及超声影像学的方法,观察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类型,结果显示:超声能反映颈动脉斑块的病理类型,特别是在鉴别斑块的稳定性方面有较高的准确性;斑块的不稳定是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
本研究应用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相对照的方法,观察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并分型,发现采用超声技术能区分脂质、出血、纤维组织及钙化,利用超声分型与病理分型符合率高。
虽然不能区分出血与血栓,但是这并不影响斑块的分型,与Wilhjelm 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脑血管意外不但与管腔的狭窄程度有关,与斑块的性质更为密切[5-6]。
因此,近年来判断斑块的性质成为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
医学界对于应用超声判断斑块的性质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Aburahma等[7]根据斑块内部回波性特点,将斑块分为均质性与非均质性2种,前者斑块内回声强度均等,主要由纤维组织构成,比较稳定,后者斑块内部回声强度高低不等,斑块内多存在出血、溃烂、脂质、胆固醇及蛋白沉积,这类斑块容易破裂出血,与临床症状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王晓刚等[2]分别用超声对体内、体外斑块进行检查,发现体内斑块成分的超声表现与体外斑块成分的超声表现相符合,体外
斑块超声图像分辨率更高,证实了超声检查斑块性质的可行性。
本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以病理结果为对照,超声对于斑块的分型和稳定性的判断均与病理结果有很高的符合率,证实了超声判断斑块性质的可靠性。
本研究还观察了斑块性质与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根据患者是否有脑血管疾病症状分组进行斑块的对比,病理结果和超声结果均发现斑块不稳定是引起脑血管症状的主要原因。
近年的研究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由低灌注引起的,大多数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引起的脑栓塞[8]。
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研究(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ECST)在对药物治疗的颈动脉狭窄病人随
访中发现脑卒中风险与斑块表面不规则和血栓形成明显相关[9]。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研究(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发现血管造影显示没有溃疡的对照组病人的2a卒中风险为17%,而狭窄程度相近的有溃疡的病人的脑卒中风险为30%,溃疡斑块脑卒中风险远远高于
无溃疡斑块[10]。
Yuan等[11]对53例预行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术前高分辨核磁检查,结果显示具有破裂纤维帽斑块患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是厚纤维帽斑块患者的23倍。
华扬等[12]对1 603例首诊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脑卒中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不规则、不均质性回声斑块多见。
在本研究中,有症状组患者不稳定性斑块明显多于无症状组患者,说明由于斑块的不稳定,造成血栓的形成和栓子的脱落,从而导致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总之,本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学特征和自身不稳定性在缺血性脑卒中致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而超声检查能够判断斑块的性质,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及指导用药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献】
[1] Ouhlpous M,Flash HZ,DeWeeri TT,et al.Carotid plaque composition and cerebral infraction MR in aging study[J].Am J Neuroradiol(S0195-6108),2005,26(5):1044-1049.
[2]王晓刚,周定标,李俊来,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超声量化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5):362-364.
[3] Stary HC.Natural history and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0,20:1777-1778.
[4] Wilhjelm JE,Jensen MS,Gammelmark KL,et al.A method to create reference maps for evaluation of ultrasound image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J].Ultrasound Med Biol,2004,30(9):1119-1131.
[5] Redgrave JN ,Lovett JK,Gallagher PJ,et al.Histological assessment of
526symptomatic carotid plaques in relation to the nature and timing of ischemic symptoms:the oxford plaque study[J].Circulation,2006,113(19):2320-2328. [6] Takaya N,Yuan C,Chu B,et al.Presence of intraplaque hemorrhage stimulates progression of carotid at herosclerotic plaques:a 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J].Circulation,2005,111(21):2768-2775.
[7] Aburahma AF,Wulu JT,Crotty B.Carotid plaque ultrasonic heterogeneity and severity of stenosis[J].Stroke,2002,33(7):1772-1775.
[8] European Carotid Surg ery Trialist’Collaborative Group.Randomised trial of endarterctomy for recently symptomatic carotic stenosis:final results of the MRC 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ECST)[J].Lancet,1998,351(9113):1 379.
[9] Rothwell PM,Villagra R,Donders R,et al.The role of carotid arteriosclerosis in the etiology of ischemic stroke[J].Cerebrovasc Dis,1996,6:1.
[10]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Collaborators.Beneficial effects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high grade carotid stenosis[J].N Engl J Med,1991,325:445-453.
[11] Yuan C,Zhang SX,Polissar NL,et al.Identification of fibrous cap rupture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s highly associated with recent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stroke[J].Circulation,2002,105(2):181-185.
[12]华扬,郑宇,凌晨,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1(2):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