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
七年级第一次素养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能够印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的考古遗址位于( )
A.湖北郧阳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余姚
D.陕西西安
3.距今约20万年前,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为早期智人。

下列遗址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
丰富、材料最齐全“的一手史料的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
4.小华通过有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考古发现得出了“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更进步”这一结论。

这是因为
山顶洞人
A.能够制作生产工具
B.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
C.会用工具猎取动物
D.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5.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如果要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应是( )
A. 神话传说
B. 甲骨卜辞
C. 遗迹遗存
D. 史书记载
6.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
丰富内涵的是( )
A. 稻
B. 粟
C.黍
D.玉米
7.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

在遗址下层,
还普遍发现有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

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8.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下列可以佐证半坡人掌握简单纺织、制衣技术的是( )
A.石铲
B.骨耜
C.骨针、骨锥、纺轮
D.渔叉、鱼钩、渔网
9.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 )
A.磨制石器
B. 人工取火
C.贫富分化
D. 彩陶
A.商业交换频繁
B.社会生活奢侈
C.性别差异突出
D.出现贫富分化
11.陶寺都城遗址距今约4300—4000年,陶寺都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

根据陶寺都城遗址发掘的成果来看,当时社会阶级分化严重,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

据此可知,当时( )
A. 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
B.重视大型墓葬修建
C.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D.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12.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
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由此可知中华文明()
A.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B. 具有继承性
C. 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 具有雷同性
13、海内外华人皆以“炎黄子孙”自称。

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
黄帝。

其原因是( )
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 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14.“尧有子九人,不以其子为后(首领),见舜之贤也,而欲以为后。

”这反映当时推举首领的标准是( )
A.举贤禅让
B.传子世袭
C. 征战功绩
D. 部落势力
15.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
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A.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
渡 C.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6.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
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 夏朝文明
B. 商朝文明
C. 西周文明
D. 东周文明
17.殷墟考古发掘出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还有玉石料、陶范、原始瓷器、王墓和贵族墓葬等丰富的
文化遗物,这些考古发现( )
A. 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历史
B. 确立了商朝的信史地位
C. 对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有宝贵价值
D. 体现出高超的青铜丁艺
18.以下博物馆的名称来源于古代一项政治制度。

这项制度是:( )
名称齐文化博物馆晋国博物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省份山东山西北京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9.“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

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

周王无道国人起,西
周灭在前771。

”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 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 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20.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
的是( )
夏商秦汉
A. 西周、春秋
B. 春秋、战国
C. 西周、东周
D. 东周、战国
21.东周时期,周桓王因不满郑国不来朝觐,率军征讨,结果战败而归。

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 )
A. 周王室权力衰微
B. 郑国国君成为霸主
C. 周桓王霸道好战
D. 君主专制受到冲击
22.2020年河南洛阳发现了春秋时期西北戎人的大墓,墓葬既具有西北戎人的丧葬习俗,又受到中原
礼万史试题第1页共2页
乐文化的影响。

这反映了()
A. 春秋时期出现民族交融
B. 殷商手工业技术进步
C. 西周礼乐文化逐渐衰落
D.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3. 右面的战国七雄示意图中,地理位置最南的“七雄”诸
侯国是( )
A. 魏国
B. 楚国
C. 晋国
D. 燕国
24.《战国策》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
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由材料可知( )
A. 商鞅制定的法律得到了百姓支持
B. 商鞅侧重军事和经济改革
C. 商鞅变法损害权贵利益,难以推行
D. 商鞅严格执法,强力推行改革
25.新版义务教育七年级历史教科书将商鞅变法的意义之一表述为“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此处“根本的改变”最准确的理解应为( )
A.使秦国富国强兵
B. 推动秦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成功转型
C.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D.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二、非选择题(共3道大题,50分。

)
26. (8分)中华五千年文明曾长期遭到西方史学界的质疑与否认,但我国两处史前时期的古城遗址成功发掘,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1)请写出①处的考古遗址的名称和发掘地点(2分),并分析其考古价值。

(2分)
(2)请写出②处的考古遗址的名称和发掘地点(2分),并分析其考古价值。

(2分)
27. (22分)从公元前21世纪起,我国进入到王朝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通“汝”)。

”叔虞喜,以告周公。

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日:“余一人与虞戏也。

”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

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土称之。

”于是遂封叔虞于晋。

——《吕氏春秋览部》卷十八《审应览·重
言》【注:此材料即为西周“桐叶封弟”的典故】
(1)材料一中的历史典故与西周哪一政治制度有关?(2分)请分别写出这一制度下诸侯的权力和义务?(4 分)
材料二西周封建给古代国家与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对我国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转变具有重
要意义。

它使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周室将自己家族的子弟派到各地区做诸侯,
改变了过去外服诸侯全为地方土著的格局。

他们是周王室的亲属,与周王朝之间的关系,非夏商外服
诸侯可比….在整个西周,这些诸侯未发生过商代土著方国那样时叛时服的情况。

——摘编自沈长云《中国历史·先秦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6分)
材料三周室既衰,诸侯恣行。

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周室既衰”(2分)、“诸侯恣行”的重要原因。

(2分)
材料四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

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

——摘编自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诸侯争霸活动产生的影响。

(6分)
28. (20分)秦国的崛起历程,贯穿了整部战国史。

请你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8分)
材料一秦国长期偏居关中一隅,与西戎诸族为邻;国内未经过像春秋晋、齐等国那样剧烈的政治变革,宗法贵族势力十分强大。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秦国面临的状况。

(2分)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大下。

——《战国策.秦策三》
(2)材科二中的“商君”是谁?(2分)“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涉及“商君”变法的哪些措施?(6分)
材料三(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商君”变法有什么影响?(5分)
材料四以都江堰为主体的蜀地各处水利设施完工后……从成都可以依托水路运送军队、粮草顺江而下,“浮大船舶以东向楚”,打通了从巴蜀向楚地进军的水运通道。

——摘编自吴鹏《水运与国运》(4)写出材料四中都江堰修建者的名字(2分);根据材料四分析都江堰的修建给秦国带来的战略意义(2分)。

(5)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国崛起的认识。

(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