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优秀观课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观课报告
观看了王老师的《阿长与<山海经>》授课视频,收获颇多。
教师用心准备,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鲜明,以“真”感人,问题的设置有启发性,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真实有效,积极交流讨论,整节课动静相宜,恰到好处,较好地落实了本节课教学目标。
一、王老师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朗读。
导入就直击文章主要人物——阿长,用几个关键词串起文章内容,通过这种形式来整体感知课文。
特别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指导非常到位,并且让读贯穿课的始终。
用心读,用情读,用各种形式品读,哪些词需要重读,像“摆”“挤”要加以强调,“消失”与“消灭”两个词,通过读加以区别它们的不同。
二、王老师在讲课中渗透写作指导。
通过买书事件,对比阿长与叔祖的能与不能、肯与不肯来体悟阿长对“我”的“真”。
对比中体会阿长的真心,引出阿长的美,再过渡到能否去掉她的缺点,讨论阿长人性的真实以及作者写作的真实原则,抓住关键句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从对比中,看到了阿长的“真”,自然引出写作问题,写人的文章,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文章是美的,因为真实所以美丽,真实的文章感人有力量。
三、王老师对这节课的设计环节很好。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补充了必要的材料,如钱理群的《与鲁迅相遇》等。
“复议阿长十之四”“读清字词理清事”“得书遂愿生敬意”“去丑弃缺或愈美”“变丑为美不更伟”也是新颖别致,思路比较清晰,有一定跳跃度,学生能积极动脑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目标达成上,反复强调做人要真的价值观目标,整节课围绕一个“真”字展开,既有对学生的价值观熏陶,又有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
王老师重视小组合作讨论的重要性,设计两个讨论话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她的教学目标一个是“真实”原则,一个是体会真情的难能可贵。
这节课的目标达成度很高。
同时,最令人眼前一亮的便是题目,一亮相一个“与”的独特书写方式便令人心生感叹,
四、板书设计非常巧妙。
通过三个词:真心、真实、真情,最后统一在一个“真”字上,浓缩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真”,设计很费心思。
结尾师生齐读环节升华文章主旨,给人以震撼,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注重对学生激励性评价。
交流一下对这节课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学生质疑问难环节的缺失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问难的情景却没有发现——缺少了学生的质疑问难,整节课没给学生留质疑时间,课堂就少了许多“意外”的精彩,少了许多学生的个性展示。
学生质疑问难环节的缺失,从某个角度暴露了教师自身内功的不足。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大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去领悟问题。
二、忽视人文关怀的角度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讲,要关注大多学生的参与面与参与热情。
在这节课中有的学生回答了五六次,有的一次也没有回答,所以建议教师面向全体,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课堂上的话语权。
就教学内容的取舍而言,本堂课还有一些值得我们讨论的地方。
学生在读“消灭”时,本没有读成“消失”,而是老师硬说是学生读错了。
教师牵着学生走,教师的主控地位过强。
教师只有大胆放权,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情感是语文课的力量之源
语文课堂,因情感而更加温暖,因感动而更加精彩!引导学生学会用一颗感恩之心来感受这世间的美好与温暖,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是语文的灵魂。
它通过文字载体,滋润人的心灵,净化人的灵魂,是语文真正魅力所在。
应带着情感去读,联系生活经验去读,而王老师讲课缺乏激情,语调过于平缓,甚至有些苍白,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王老师的普通话还要加强,是挫折(cuò zhé)而不是(cuōzhé),语言也缺乏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