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 新课标 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新课标
人教版
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50分钟组题:高三集备组
一、课内文言(10分)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每题1分)
1.A.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B.吾与.点也:和
C.果行,国人皆劝.:鼓励D.旅.进旅退:俱,共同
2.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述说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节俭D.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
3.A.此五霸之伐.也:征伐B.引.赵使者相如:延请
C.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查D.公子亲数存.之:问候
4.A.刑.于寡妻:处罚B.……让.魏公子曰:责备
C.抑.王兴甲兵:难道D.以吾一日长乎.尔:于,比
5.A.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B.因.利乘便:趁着
C.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为
6.A.日食饮得无
..于市朝:批评议论
..衰乎:表反问,难道B.能谤讥
C.行李
..王:指出给人看..之往来:出使的人D.璧有瑕,请指示
7.用“/”给下面语段断句(2分)
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曷足怪乎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二、课外文言(1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
”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
”
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
”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地无佚马。
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
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
”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悦,遂以告孔子。
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
D.岂足多.哉多:称赞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外欺于.张仪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善则.善矣金就砺则.利
D.舜不穷其.民力其.若是,孰能御之?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也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1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不识吾子奚以知之?(2分)
(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3分)
三、默写(16分,每空1分)
13.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4),;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杜甫《旅夜书怀》)
(6),于我如浮云。
(《论语》)
14.根据下面的问题,用课文原文回答。
(1)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
(2)《兵车行》中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的句子是:,。
四、诗歌鉴赏(13分)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吴声子夜歌①
薛奇童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注:①此诗一作《古意》,作者为崔国辅。
(1)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写白露、飞霜,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2分)
(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
”请比较这两首诗,说说写法上的“异”。
(4分)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7分)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3分)(2)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
(4分)
五、现代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凄与悲的距离
白水河
听《二泉映月》,在优美的乐曲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感伤,一种凄凉。
它这样的美,美得让人陶醉,它这样的凄怨,凄怨得让人落泪。
深入它,才知道它凝聚了一位贫苦艺术家一生的感慨、叹伤,它又凝聚了他一生的流浪。
阿炳,一位被众人叫做“瞎子阿炳”的人,在无锡市一流浪就是50多个年头。
他脖子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在无锡市漫步。
他看不见了往日的风景,但他有自己的歌声。
曾有一度,在无锡市,谁不熟悉阿炳的歌声、笛声?人们熟悉他,
但他又被人们遗忘。
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阿炳保留着自己的尊严,探索着自己的痛苦而又艺术的生活。
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风景独美。
这里有一泉水,号称“天下第二泉”。
在这里,在阿炳26岁以前的时光里,留下了他的多少欢歌笑语。
而今当无锡市一个瞎眼的老汉拉着名曲在挣着微薄的生活费时,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辛酸?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永恒?这样的乐曲差点儿就要成为历史天空中的一朵云,最终也将烟消云散。
如果不是偶然有一天教授听到了自己的学生在拉阿炳的《二泉映月》,不是这位教授去无锡找到阿炳录了音,这优美的音乐恐怕也随着阿炳的逝去而无声了吧。
1950年夏找阿炳录音时,阿炳说:“我不奏音乐已经两年了,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也都破坏得一件都不能用了。
”就是这样一个靠音乐技艺吃饭的人,却两年不闻乐曲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凄苦。
在危危之颠终于保存下了这首乐曲。
1950年冬,阿炳就与世长辞了。
如果不是夏天去找他,而是冬天,何以能让这样的绝唱唱到今。
现在再听这首曲子,你会由开始莫名的忧伤而转变为一种形象——曲子如泣如诉,叮咚的泉水依然叮咚,但物是人非:一个瞎了眼的衣服破烂的老汉,手拿二胡在认真地拉呀拉呀,多少人驻足侧耳倾听。
你又会联想到多少像阿炳一样命运的人,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着,他们叹息,却没处抱怨。
这凄凉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凄,这韵味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要无穷。
这凄是如此的美,才有如此的凄,而正因为有这样深沉的凄,才(yùnyù)了如此绝妙的美。
凄与美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又何尝不是一种凄美呢?春天花开,有如少女的粉面,有如少女含羞的笑脸,一旦春归去,花衰至落,落下的花像落下的泪,流到树下却浸不进去半分。
黛玉拿着笤帚,轻轻地打扫着散落的花瓣。
她是那样的轻,害怕再给已落的花瓣染上半点污点。
然后她轻轻地把聚积到一起的花瓣装进一个红的丝袋里,再轻轻地把丝袋的口扎上,已泪湿粉面,泪洒春衫。
四周静静的,不时还传来悦耳的鸟鸣。
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黛玉轻依花锄,做着这样优美的事,难道不是美与凄的结合?这种结合早已感动了它的第一位观众——宝玉。
宝玉的感动与黛玉的葬花又是凄与美的结合:天真纯洁的爱情,最终也如这些花,葬送在黛玉自己所设的花冢里。
这样的结合才让人感动得叹服,让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无言以对。
然而,当我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我正在看《张良传》,看到吕后造成戚夫人的悲,感受着曲中的凄,才算真正理解了悲与凄的艺术距离。
刘邦得天下而称汉高祖后,吕后人老珠黄,当日风采照人的吕后已是雨后黄花了,然而这时的戚夫人却是出水芙蓉,深得刘邦的宠爱。
刘邦几度要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无奈太子已请来了刘邦一生都找不来的四位隐士,羽翼已成,不可废立。
刘邦指着四位隐士对戚夫人说:“我想废太子,可他们四人辅助着他,羽翼已成,不能再废了。
”戚夫人如失魂魄,为刘邦唱了一曲哀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联想戚夫人平日的幻想,而一旦幻
想破灭,这是一种何等的伤痛。
及至吕后专权,把戚夫人双眼挖去,舌头割掉,四肢砍掉,衣服扒光,扔在猪圈里叫做“人彘”,让人观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啊!这悲能与美结合吗?永远不能,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凄与悲都会让人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选自《写作》2005年第3期)
17.按要求完成各题(2分)
(1)请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2)请选出文中加横线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
A.笙(shēng) B.花冢(zhǒng) C.人彘(zhì) D. 笤(shào)帚
18.请你根据文章前三段,谈谈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分) 19.你如何理解“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这句似乎矛盾的话?(4分)
20.文章中“这凄凉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凄,这韵味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要无穷。
”这句话,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21.结合文中黛玉葬花的事例和戚夫人的事例来看,作者理解的“凄”与“悲”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距离?(5分)
六、语言运用(8分)
22.阅读下面语料,根据文意理清语脉,在横线上续写简明扼要、自然连贯的收束语。
(3分)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将人的音容相貌与其性情自然地联系起来,观其颜,推其情。
比如国人大多喜欢京剧,尤爱那精妙绝伦的脸谱,你看“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黑脸的包公,白脸的曹操,一张张脸谱美佳佳。
”生旦净丑,善恶忠奸,文官武将,身份性格,一出场一亮相,你就可以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由此看来,在京剧传统艺术中。
23.从中国的十二生肖中任选其一,依例句仿写(5分)
橡皮
正面:每次发现别人的错误,都用自己的身躯去更正。
反面:过分计较他人的得失,终究消磨了自己的生命。
生肖:
正面:
反面:
七、写作(7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不知从何时起,“底线”一词开始在媒体上频频露面,如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人格底线、学术底线、官德底线、教育底线、忍耐底线、让步底线、做人底线……我们从大量的运用中不难悟出:“底线”是最低的限度,不可再逾越一步的界限,简言之就是“最低界限”。
关于“底线”,你也许不无见闻和体验、感受和思考。
请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但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与:赞成
2.C检:约束
3.A伐:功业
4.A刑:通“型”做榜样
5.D因:经由,通过
6.A得无:表揣测
7.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审矣,曷足怪乎!(每错1扣1分,扣满2分止)
8.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何不回到根本上。
(关键词1个1分:服,使……降服;盖,通“盍”,何不。
)
9.BB中的“巧”是“高妙”“擅长”的意义。
10.BB项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项前一句作“对”“向”讲;后一句表被动,被。
C项前一句表让步关系,是,倒是;后一句表承接,就,便。
D项前一句是代词,指代“他们”,后一句表假设,如果。
11.C A项改变鲁定公对颜回的看法的不是“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B项与原文不符,颜回是肯定造父御马,东野毕与造父不能相提并论,D项“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不当,“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
12.翻译:(1)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关键词“识”:知道;“吾子”:您,你;“奚以”:以奚,凭什么。
缺1个扣1分。
)
(2)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大意对1分,关键词“穷”:使……穷困;“无危者”:国家没有危险。
缺1个扣1分。
)
13.(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6)不义而富且贵
14.(1)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15.(1)借景物的冷清,突出宫女内心孤寂。
(前句1分,后句1分;意思对即可。
)
(2)李白从正面写宫女隔帘“望秋月”(1分),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1分)。
而薛奇童则从反面写来,见月,怕望而增添愁思,不堪忍受,所以不忍见(1分),这样更使幽怨之情达到极点(1分)。
16.(1)拟人(或比拟)(1分);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1分)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1分),妙趣横生。
(修辞原理与作品实际相结合作答才能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
(2)这两首作品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
欧词借伤花而自伤(1分),表现出主人公“谁可相依”的孤独感和青春难再的苦闷感(1分);黄词通过“无人能解”鸟鸣与春迹(1分),表达了词人对“与自然相融合”的向往(1分)。
(意思对即可。
)
17.(1)孕育(1分) (2)D(1分)tiáo
18.①阿炳身世的凄苦;②阿炳的艺术成就被冷落之凄苦;③作为一个艺术家,阿炳晚年不闻乐曲声,与艺术隔绝之凄苦;④《二泉映月》乐曲中传达出来的凄苦意境;⑤作者听曲时所产生的由开始莫名的忧伤而转变为一种形象。
(共4分,每点1分)
19.这句话不矛盾(1分)。
它是说,五十年的流浪生活使人们熟悉了阿炳的凄苦身影以及他优美的歌声和笛声,因名曲《二泉映月》而知道了阿炳(1分);然而《二泉映月》的出名却使人们忽视了阿炳本人(1分),更没有认识到《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他的艺术作品险些被弃而逝(1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如果只答“不矛盾”却没有任何解说,不得分。
)
20.作者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1分)和衬托(比较)的手法(1分)。
可引发读者对凄凉的联想(1分),突出表现凄凉美的意境(1分)。
21.《红楼梦》“黛玉葬花”中美丽的花瓣凋落,让美丽的黛玉忧伤,(1分)这一事例从文学的角度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和审美感悟(产生凄凉、感伤、幽怨等情感)(1分);而《张良传》中美丽的戚夫人因私利而最终变成丑陋的形象(1分),这一悲苦事例则说明了悲是不能与美结合的,它永远只能是悲哀(1分)。
所以作者说“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1分)。
22.人们早己研究明白了脸孔和性情的关系。
(此题应注意起始句的领起导向作用,扣住示例句的中心内容和归结倾向。
) (3分)
23.猪:(1分)
正面:为了给人类社会做贡献,宁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2分)
反面:天天只知道混吃懒睡,终究有一天要死于刀下。
(2分)
24.写作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4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话题。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500字。
说明:
(1)审题关键:“‘底线’是最低的限度,不可再逾越一步的界限,简言之就是‘最低界限’”。
(2)未拟题目扣2分。
(3)错别字、病句,1处扣1分,至多扣5分(同一错字,不重复计) 。
(4)标点错误较多,酌情扣1~2分
(5)文面不整洁,酌情扣2~3分。
(6)每少50字扣1分,至多扣6分。
附参考译文:
鲁定公问颜回说:“先生你也听说东野毕擅长驭马吗?”颜回回答说:“擅长是擅长。
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
”定公面色不高兴,对左右随从说:“君子也会有陷害别人的。
”颜回退回。
过了三天,饲马人来陈述说:“东野毕的马逃走了,两匹骖马拉着两匹服马进了马厩。
”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把颜回招回来。
颜回到了,定公说:“前两天我向先生你询问东野毕驭马,先生你说‘擅长是擅长。
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不知道先生凭什么能够知道这件事呢?”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
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
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
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
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
我凭这知道。
”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
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
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定公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孔子。
孔子回答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是这样。
不值得去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