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蜀相》。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
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
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
本单元的
主题是“唐代诗歌”,所选诗歌风格多样,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繁荣景象。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这首诗通过对武侯祠的描写,表达
了诗人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
未酬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也能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
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方法,但对于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和深层内涵的理
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
究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蜀相》。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爱国奉献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等。
2、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诗句的深层内涵。
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
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
歌的背景和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初,我会播放一段关于诸葛亮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你们对诸葛亮有什么了解?”引发学生的讨论。
接着,我会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诸葛亮有关的诗歌——《蜀相》,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看看他是如何赞颂诸葛亮的。
”从而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之美。
(三)解读诗歌
1、题目解读
提问学生:“蜀相”指的是谁?引导学生理解“蜀相”即蜀汉丞相诸葛亮。
2、诗句解读
(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找丞相祠堂?“柏森森”有什么象征意义?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人寻找丞相祠堂是为了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柏森森”象征着诸葛亮的高洁品质和不朽功绩。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让学生分析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以及“自”和“空”两个字的妙处。
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通过描绘荒凉的景象,表达了对诸葛亮
的惋惜之情。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提问学生:这两句诗赞扬了诸葛亮的哪些功绩?引导学生理解诸葛
亮为刘备制定了统一天下的大计,辅佐刘备和刘禅两代君主,忠心耿耿。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让学生思考:“出师未捷身先死”指的是什么事件?“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
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四)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
黄鹂空好音”,让学生明白诗人通过描绘荒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2、用典
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用典的地方,如“三顾频烦天下计”,并分析用典
的作用,让学生明白诗人通过用典,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五)总结诗歌
1、让学生回顾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总结诗人对诸葛亮的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让学生体会到要学习诸葛亮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六)拓展延伸
1、让学生比较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2、让学生课后收集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和诗词,加深对诸葛亮的了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蜀相》。
2、写一篇关于《蜀相》的读后感。
七、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掌握了诗歌的艺术手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引导学生讨论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问题的设置不够合理,导致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