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2013年连云港市九年级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海实验中学九年级第三次模拟测试
语文试卷附答案和解析
一、积累﹒运用(30分)
1.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

(10分)
(1)▲,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2)▲,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3)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4)▲,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5)▲,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6)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言:▲,▲。

(7)各种植物的叶子,从诞生到衰老脱落,都在诗人的笔下熠熠生辉。

请你写出与叶
有关的两句诗:▲,▲。

答案略
解析:此类题目除了考察学生的背诵记忆能力,也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

默写是注
意提示语,注意字形,比如坼与拆,禹与属等,注意积累专题诗句,如:花,月,雨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近来,菲律宾对中国南海黄岩岛主权的挑衅行为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B.在猝不及防的灾难面前,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到达灾区,心与心的关怀和交融得到了最
好的诠释,灾民们终于有了欢声和笑语。

C.据研究,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是可吸入颗粒物,而这种颗粒物的来源首当其冲
的就是汽车尾气的排放。

D.当“H7N9禽流感”这个名词频繁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国家卫生部呼吁,切勿草木皆兵,
应保持足够的冷静与理智。

答案:C
解析:A义愤填膺: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充满胸中。

B猝不及防:形容事情发
生得很突然,来不及防备。

C: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D: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有贬义。

注意做题时看清是选择有误还是无误的一项。

理解词义不能望文生义,要理解它的引申义、
比喻义,知道它的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可以通过造句来理解词义。

3.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黄浦江及其上游水域出现大量的漂流死猪已得到了及时打捞并作无害化处理。

B.“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到改革开放。

C.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有收获,有发
现,甚至有创造。

D.新一届政府加强政风建设,树立风清气正、办实事、能干事的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公信
力。

答案:D
解析:A:用词不当,把“漂流”改为“漂浮”B:成分残缺,后面加上“的非凡历史”C:语序不当,“应是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的过程”改为“应是不断生疑、不断
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
了解病句类型: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等。

通过语感和找主干的方法判断病因。

运用排除法。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6分)
农人是教晦世人的导师,是深ān(▲)自然的智者。

春的细雨中,扶犁而歌;夏的娇
阳下,挥镰而舞;秋的暮色中,荷(▲)锄而归;▲,▲……为一年四季谱写了一首最美的诗。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汉字注音。

(2分)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2分)
(3)结合语境,请仿照前后的句式,将横线填写完整。

(2分)
晦”改为“诲”、“娇”改为“骄” (3)冬的雪夜里,围炉而话
答案:(1)谙、hè(2)“
解析:(1)注意形近字和多音字,特别是掌握准音调。

(2)根据语境和词义判断字形,比
如“教诲”是教导,应是用语言,不是表示明亮的,“骄阳”是炎热的太阳,不可能是“娇气”的“娇”。

(3)仿句要把握主题内容,弄清语句逻辑顺序,从修辞和结构形式方面注意。

多联想常见的事物做喻体,定下喻体,再找修饰语,根据结构补充完整。

5.名著阅读题。

(6分)
(1)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成功刻画了“硬汉子”鲁滨逊的形象。

你认为鲁滨逊的
“硬汉精神”主要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原著的一个片段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分)
(2)《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开始取经时意志并不是很坚定,请问他曾经几次返回花果山?
都是哪几次?(3分)
页专题八第29题
答案:(1)答案见《中考指南》189
(2)主要有两次:一是唐僧刚收孙悟空为徒弟时,唐僧埋怨悟空残害生灵,悟空看
不惯,逃回花果山,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又重新返回唐僧身边,菩萨赠唐僧紧箍咒;二
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埋怨悟空乱杀无辜,一气之下,返回花果山,后唐僧宝象国遇
难,猪八戒用激将法将其请出。

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名著的了解和解读能力。

一般一题国内名著一题国外名著。

首先要
通读名著,了解人物及情节,把握主题。

掌握《中考指南》上的名著题。

6.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2分)
 [新浪网消息]去年10月11日,网友“这个绝对有意思”在新浪发微博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
一天内被近10万网友转发。

直到这两天,这个话题仍然在网络上发酵。

请你也跟一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试对“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发
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

(2分)
答案:只要学生能有自己的观点并作简单分析就给分。

示例一:我们应坚决反对“中国式过马路”,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制止和杜绝。

这一现象
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

示例二: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


们应坚决反对“中国式过马路”,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制止和杜绝。

示例三: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一傻帽,就这样每个
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

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从众,而难以坚守
自己的道德底线,中国人的公民素质亟需提高。

我们应坚决反对“中国式过马路”。

示例四:我不认为“中国式过马路”的观点,这只是少部分人或地区的观点和存在现象,
我们应该看到现代的中国人素质正在逐步提高,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解析:此类题目一般没有标准答案。

但要分析清楚材料。

自己的观点要鲜明,不可模
棱两可,回答要简明清楚,分析要切合实际,抓住要点。

二、理解·感悟(6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6分)
池鹤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7.请从表达技巧运用的角度赏析“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3分)
答案: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将鹤与“鸬鹚”和善于讨好主人的“鹦鹉”相对比,反衬了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

解析: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具体说出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和表达效果的,要根据具体内
容回答完整。

8.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3分)
答案: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解析:首先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感情。

这首诗是托物言志,表达的是诗人自己的情感和人
生态度,应从诗人的角度回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3分)
【甲】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
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
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
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瑞彰①尝偕数友游西山,至林峦深处,风日暄妍,泉石清旷,杂树新绿,野花
半开。

眺赏间,闻木杪②诵书声。

仰视无人,因揖而遥呼曰:“在此朗吟定为仙侣叨③同儒业,可请下一谈乎?”诵声忽止,俄琅琅又在隔溪。

有欲觅路追寻者,瑞彰曰:“世外之人,趁此良辰,尚耽研典籍,我辈身列黉④官,乃在此携酒榼⑤,看游女,其鄙而不顾,宜矣。

何必多此跋涉乎?”众乃止。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瑞彰:沈瑞彰,人名。

②杪(miǎo):树枝的细梢。

③叨(tāo):客套话,指承受别人的好处。

④黉(hóng)官:学子。

⑤榼(kē):古代盛酒的器具。

9.选出下列加点字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益慕圣贤之道益习其声 B. 肉食者鄙其鄙而不顾C.乃在此携酒榼乃不知有汉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第令毋斩答案:C
解析:A:更加,渐渐B:目光短浅,鄙视C:竟然D:借,假如
此题考察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重在积累。

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2处。

(2分)
在此朗吟定为仙侣叨同儒业
答案:在此朗吟/定为仙侣/叨同儒业
解析:短句分为句内停顿和句间停顿。

句内根据句子成分,主谓之间,动宾之间等停顿。

句间根据完整的句意停顿。

划完后翻译一下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合理,不能划破句子以致翻
译不合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诵声忽止,俄琅琅又在隔溪。

答案:(1)我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2)读书的声音忽然停止,过了一会儿,读书声又在远处的小溪对岸响起了。

解析:翻译句子要理解上下文,注意关键字,语序和省略内容。

翻译要对应翻译,语序合
理,句意完整通顺。

12.甲、乙文章分别带给你怎样的启示?(4分)
答案:(甲)努力学习,虚心请教才能有所得。

(乙)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

(答“应该见贤思齐,勇于改正错误”也可)
解析:此题前提是理解文章意思,明白人物语言,概括文章主题。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

(9分)
莫远离“深阅读”
①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人的身体
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

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
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②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

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
“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

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
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
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
③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

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
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

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

历史上很
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

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
种。

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

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
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

当然,一味艰深不免乏味,但是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

④我相信,如果沉迷于新潮时尚、“触手可及”的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这个社会能够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但是很难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

当然,这里并非要
提倡复古读经,也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去做名人大家,而只是为时下偏颇式的阅读状况担忧,
为人们对这样的阅读习惯习焉不察而担忧。

阅读可以是休闲、娱乐,但不应止于休闲、娱
乐,尤其是对于整个国民而言。

⑤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
令人慨叹。

《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

这些作品呼唤代代后人不断重读,温故知新。

它们的厚重与丰富,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

曾有人在网上搞所谓的世界经典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成几十个字的故事梗概,以为
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简直可以算得上心浮气躁的典型例子。

⑥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

如果有一天,国人全都沉迷于摩尔庄
园、偷菜游戏、手机短信和QQ聊天,那么这还是不是我们?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案: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

解析:中心论点一般是题目或开头或结尾。

没有的要根据文章内容观点概括。

论点是一句
完整的观点明确的陈述句,不能是短语比喻句问句。

本题答案就在结尾。

14.第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举例论证具体有力的论证了“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
之深。

”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解析: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论证方法都是
为了证明论点,可以是本段论点也可以是中心论点,根据内容具体分析,可联系上文或下
文,一般观点就在附近。

15.请你为第五段划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事实论据。

(3分)
答案:示例:《资本论》写了四十年(其他事实论据也可)
解析:此类题目要抓住论点,分析清楚例子的共同点,找典型有名的事例,结构也要一致。

议论文论证思路:根据议论文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去划分段落,概括内容。

具体是
运用什么方法引出论题或论点,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最后如何总结或提出希望,关键
是找出论证方法和具体观点,运用“首先”“然后”“最后”等关联词。

(四)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14分)
淹城之叹与“水动脉”之伤
①如今的城市,似乎十分脆弱,一有风吹草动,不是“感冒”便是“发烧”。

人们对去年北京、大连、武汉、深圳、重庆、杭州等地轮番上演暴雨淹城的景象仍然记忆犹新,眼
见着又到夏季,暴雨滂沱中,一些城市又现“海景”:道路被淹,汽车熄火,马路上搭起“桌子桥”,高校学生居然在校园里“捞鱼”,大呼“又看海了”。

②每当暴雨淹城,人们往往抱怨地下人工排水系统不畅,却很少关注另一个现象,那就
是近年来城市天然水系受到严重破坏。

资料显示:全国城市90%的河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
染和侵占,每年有上千条城乡河道被人为填埋,从人们的身边永远地“流”走了。

③河流是城市的“水动脉”,是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家指出,城区的降雨量一
般要比农村高10%左右,暴雨天气多10%—15%,正因如此,城市水系承担着更重的蓄积雨
水、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提高水蒸发量等方面的功能。

这些功能决不是目
前城市中广泛采用的管道排水或防洪工程能取代的。

然而随着“水动脉”的被填埋,随着城市不透水的地表面积不断增加,不少城市下雨时一片汪洋,马路转眼成“河道”;天晴时变身沙地,尘土漫天席卷,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过去那种“小桥、流水、人家”,“荷塘、蛙鸣、垂钓”的温馨画面,曾让城里人尽享生活之美、文明之乐的河流风光,越来越远离
人们的视线。

④有的城市把消除污染和处理垃圾,作为城市河道填埋的理由。

确实,工业进程的加快
和垃圾的随便倾倒,“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已成为某些城镇河流污染的形象写照。


填了之,看似既遮了污染之羞,又增加了城市土地面积,实际却隐患长留,成为一个城市
乃至一个地域的“内伤”。

从科学上看,健康的城市水系恰恰是降解净化城市污水的天然场
所,只要妥善规划、科学实施,城市水系完全可以大大增强对污水的天然降解能力,改造
成清污化垢的“城市之肾”。

⑤人离不开水,一个城市同样离不开水的润泽。

古人有论:“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
之通流者也……”正因如此,城市的选址必建在有水之处:“凡立国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些经验的总结,把建城与河流的关系论述得再明白不过。

水死了,城市的生命也就濒于枯竭。

不善待河流,不营造
一个人工与自然和谐相成的水系,城市终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⑥当人们一味责怪气候日益极端、地球生态紊乱时,有没有认真反思一下人类自身?失
去了河流,城市也会失去健康,人们到哪儿去寻“绿色之都”的美景,到哪儿去找“生态之城”的幸福?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把河流请回来,让清流涌动的水系成为
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城市人文与生态的迷人亮色。

16.文章第①段写“城市看海”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揭示城市防洪能力之差的原因,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入说明的问
题。

解析:文章开头一般是引出说明的对象和话题,引出下文,为下文说明做铺垫,激发兴趣引
起思考。

根据具体内容来回答,理解句子的具体作用,要考虑全面。

17.第②段中加点词语“不同程度”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

(3分)
答案:不能。

“不同程度”说明河道所受到的污染和侵占轻重不同,如果删去,所表达的意思
与实际不符合。

“不同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解析:首先回答不能删。

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说明词语的作用,再从反面说明删去后与实际不
符,最后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18.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答案:列数字、作比较。

具体鲜明地突出了城市水系所承担的功能多而且繁多。

解析:举例子打比方是具体生动说明事物特点。

列数字是准确科学说明事物特点。

作比较是
突出事物特点。

不管怎样首先知道有哪些说明方法,然后说明方法都是说明事物特点的,要根
据具体句子内容来回答,不可太空洞。

19.文中“有的城市把消除污染和处理垃圾,作为城市河道填埋的理由”,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请说明理由。

(4分)
答案:不正确。

从科学上看,健康的城市水系恰恰是降解净化城市污水的天然场所。

只要妥善规划、科学实施,城市水系完全可以大大增强对污水的天然降解能力,成为清污化垢的
“城市之肾”。

解析:此类题目要理解文章内容,根据事物特点和作者观点判断,解决方法要切合实际,科学合理,与作者观点相符,语言简洁,条理清楚。

(五)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

(18分)
会唱歌的墙莫言
①高密东北乡东南边隅上那个小村,是我出生的地方。

村子里几十户人家,几十栋土
墙草顶的房屋稀疏地摆布在胶河的怀抱里。

村庄虽小,村子里却有一条宽阔的黄土大道,
道路的两边杂乱无章地生长着槐、柳、柏、楸,还有几棵每到金秋就满树黄叶、无人能叫
出名字的怪树。

路边的树有的是参天古木,有的却细如麻秆,显然是刚刚长出的幼苗。

②沿着这条奇树镶边的黄土大道东行三里,便出了村庄。

向东南方向似乎是无限地延
伸着的原野扑面而来。

景观的突变使人往往精神一振。

黄土的大道已经留在身后,脚下的
道路不知何时已经变成了黑色的土路,狭窄,弯曲,爬向东南,望不到尽头。

人至此总是
禁不住回头。

回头时你看到了村子中央那完全中国化了的天主教堂上那高高的十字架上蹲
着的乌鸦变成了一个模糊的黑点,融在夕阳的余晖或是清晨的乳白色炊烟里。

也许你回头
时正巧是钟声苍凉,从钟楼上溢出,感动着你的心。

黄土大道上树影婆娑,如果是秋天,
也许能看到落叶的奇观:没有一丝风,无数金黄的叶片纷纷落地,叶片相撞,索索有声,
在街上穿行的鸡犬,仓皇逃窜,仿佛怕被打破头颅。

③如果是夏天站在这里,无法不沿着黑土的弯路向东南行走。

黑土在夏天总是黏滞的,
你脱了鞋子赤脚向前,感觉会很美妙,踩着颤颤悠悠的路面,脚的纹路会清晰地印在那路
面上……
④那条黄沙的大道早就被我们留在了身后,这条黑色的胶泥小路旁生了若干的枝杈,
一条条小径像无数条大蛇盲目爬动时留下的痕迹,复杂地卧在原野上。

你没有必要去选择,
因为每一条小径都与其他的小径相连,因为每一条小路都通向奇异的风景。

池塘是风景。

青蛙的池塘。

蛇的池塘。

螃蟹的池塘。

翠鸟的池塘。

浮萍的池塘。

睡莲的池塘。

芦苇的池
塘。

水荭的池塘。

冒泡的池塘和不冒泡的池塘。

没有传说的池塘和有传说的池塘。

⑤就不去西南方向的沼泽地了吧?也不去东北方向的大河入海处了吧?那儿的沙滩上
有着硕果累累的葡萄园。

也不去逐个游览高密东北乡版图上那些大小村镇了吧?那儿的历
史上曾经有过的烧酒大锅、染布的作坊、孵小鸡的暖房、训老鹰的老人、纺线的老妇、熟
皮子的工匠、谈鬼的书场等等等等都沉积在历史的岩层中,跑不了的。

请看,一条莽撞的
狗把野兔子咬住了,叼着,献给它的主人,高寿的门老头儿。

他已经99岁。

他的房屋坐落在高密东北乡最东南的边缘上,孤零零的。

出了他的门,往前走两步,便是一道奇怪的墙
壁,墙里是我们的家乡,墙外是别人的土地。

 ⑥门老头儿身材高大,年轻时也许是个了不起的汉子。

他的故事至今还在高密东北乡流
传。

我最爱听他捉鬼的故事。

说他赶集回来,遇到一个鬼,是个女鬼,要他背着走。

他就
背着她走。

到了村头时鬼要下来,他不理睬,一直将那个鬼背到了家中。

他将那个女鬼背
到家中,放下一看,原来是个……这个孤独的老人,曾经给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当过马夫。

据说他还是共产党员。

从我记事起,他就住在远离我们村子的地方。

小时候我经常吃到他
托人捎来的兔子肉或是野鸟的肉。

他用一种红梗的野草煮野物,肉味于是鲜美无比,宛如
动听的音乐,至今还缭绕在我的唇边耳畔。

但别人找不到这种草。

前几年,听村子里的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