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教学质量抽测考试
语文
2018.7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持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义利观,是一种特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孟子的“义”不仅是一种待人接物时约束
我们的准则,更是一种道义优先的价值观,是一种理想的人格。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
孔子言“富
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
“恶贫”的观点。
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
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
后来董
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
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
以义为先。
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
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
由此可
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
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
虽然有人
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
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
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
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反封建
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
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
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
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
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
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
危险信号。
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
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
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
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的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
以义统利。
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
于
个人而言,正确的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
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选自杨喆《解读孟子“义利观”:见利要思义不义则不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的“义”,是一种道义优先的价值观,当“义”与“利”冲突时,要以义为先。
B.孔子认为“求富”“恶贫”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他主张仁义,不赞同“重义轻利”。
C.文中董仲舒与朱熹的话,都阐明了只有先讲求“义”,才可追求无副作用的大利。
D.儒家义利观以义为前提,可以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孔子“富费”与“贫贱”的言论,阐明儒家并非杜绝求利,一味追求义。
B.文中引用的有关“义”“利”的语句,内容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思想大同小异。
C.文章第三段先破后立,指出“义”的学说已没有价值,重“义”的思想仍根深蒂固。
D.文章引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例证了儒家义利观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的“义利观”是后世儒家“义”的学说的源泉和基础,对当世仍有借鉴意义。
B.儒学对民族性格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都能自觉进行人文精神调治。
C.生活中经常遇到“好义”与“欲利”的冲突,是因为二者关系难以平衡,无法共存。
D.当今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的义利观,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保护人
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
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
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
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
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
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
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
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力的。
”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
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
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
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
那儿已有个老神父。
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
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
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
我到行政法院去。
我是那里的参事。
”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
神父好像挺为难。
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
您不会感兴趣的。
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
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
您心肠真是太好了。
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
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
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
“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
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
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
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
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
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
我要写信。
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
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欧洲卷·二)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一句单独成段,言简意赅,突出了玛兰做官的意外,引起读者兴趣,为下文以官员身份炫耀于人做铺垫。
B.“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作者以幽默的语气描写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了玛兰因帮助别人而涌起的自豪感、责任感。
C.神父受到热情帮助,本是愉快的事情,他却“犹豫”“吞吞吐吐”“嘟囔”,这些细节为下文被控告的结局理下了伏笔。
D.最后一句“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玛兰表面是告诫别人,其实是文过饰非,避重就轻,并没有认识到自已的错误。
5.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6.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为什么以“保护人”作为标题。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日前,山东省政府下发实施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鼓励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相互购买管理服务、教学资源、科研成果。
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各地要有计划地开展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互派教师、管理人员等帮扶工作。
实施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纳入生均公用经费保障范畴,学生纳入“两免一补”,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按标准予以拨付。
人们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教育领城的基本矛盾。
择校的根本原因还是供需矛盾,是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不足。
近年来,从幼儿园到初中,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其办学规模来看,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由于对民办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各地对民办教育的重视和扶持的力度还是不够,经费资助缺少必要的政府支撑,制约民办学校发展的瓶颈如办学条件、
师资水平、办学水平等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山东省支持民办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摘编自《支持民办学校,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枣庄日报》2018年6月)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的民办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对多元化多层次人才的培养,还是对教育体制的改革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最新统计,我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7万多所,在校生总规模达1400多万人。
民办教育的发展,改变了单纯依靠政府办学的传统模式。
与此同时,我国有关民办教育的立法工作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最近,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要求制
定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开始施行,《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贯彻实施,使民办教育在经历恢复阶段和发展阶段后已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办院校在规模、质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本次论坛强调,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社会需求,可以满足人们对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选择性需求。
(新华网《第二届中国民办院校校长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材料三:
14世纪,英国出现了最古老的正规私立中学——公学,大多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旨在提高公众教育水平,培养高水平的公职人员,因此不称私学,而叫“公学”。
与英国相比,其他国家的民办私立学校起步较晚,但发展状况却大不相同,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民办私立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发展是有限的,教育权基本由国家控制;而美国和日本等国,则大力发展民办私立教育,民办私立学校的地位、规模与影响均可以与国立公办的各要学校比肩,甚至成为一流的学校。
其主要特点是在基础教育中民办私立学校相对较少,而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中,民办私立学校比例较大,占到学校总数的50%以上。
政府有关部门将民办私立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有机部分,全盘考虑教育的发展战略与规划。
美国是私立学校教育发展较早和规模较大的国家,其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在本世纪初已达到世界前列。
在殖民地时期,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发展同步,建立了许多私立学校。
起初,这类学校以传授商贸知识与生活技能为主要目标,后逐渐扩大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
在颁布的法令中,明确认定私人办学是一种天赋人权,政府不应过多干涉,而且应给予经济补點。
(《国外民办(私立)学校管理的历史》《教育研究》)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东省从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教师合理流动等方面鼓励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相互支持,
加强合作,以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B.各地民办教育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无法解决制约其发展的办
学条件、师资水平、办学水平等瓶颈问题。
C.民办教育的发展改变了单纯依靠政府办学的传统模式,对多元化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和
教育体制的改革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D.德法意等国基本是国家控制了教育权,民办教育发展有限;而美日等国大力发展民办
教育,使之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有机部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政府通过出台措施,加大对民办教育的重视和扶持力度,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社会需求,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B.有关民办教育的立法工作深人展开,特别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贯彻实施,使民办教育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
C.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在数量、办学规模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已成为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D.美日等国全盘考虑教育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大力发展民办私立教育,基础教育学校比例占到学校总数的50%以上。
9.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荀爽字.慈明。
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
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
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延熹九年,太常赵典
举爽至孝,拜郎中。
对策陈便宜曰:“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
..。
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丧不得奔赴。
夫仁义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以应乎下。
事失宜正,过勿惮改。
臣窃闻后宫采女五六千人,冬夏衣服,朝夕禀粮,耗费缣帛,空竭府藏,空赋不辜之民,以供无用之女。
臣愚以为诸非礼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
一曰省财用,实府藏。
二曰修礼制,绥眉寿。
三曰宽役赋,安黎民。
此诚国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
”奏闻,即弃官去。
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党禁解五府并辟司空袁逢举有道不应。
及逢卒,爽制服三年,当世往往化以为俗。
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
有改。
后公车
..征为大将军何进从事中郎。
进恐其不至,迎荐为侍中,及进败而诏命中绝。
献帝即位,董卓辅政,复征之。
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
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
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九十五日。
因从迁都长安。
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亦与司徒王允及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
会病薨,年六十三。
(节选自《后汉书·荀爽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党禁解五府/并
辟/司空袁逢举有道/不应
B.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党禁解/五府并
辟/司空袁逢举有道/不应
C.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党禁解/五府并
辟/司空袁逢举/有道不应
D.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党禁解/五府并
辟/司空袁逢举有道/不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C.谥号是对死去的皇帝、皇后、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给予褒扬的称号。
D.公车,汉代官署名。
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爽自幼勤奋,成果丰硕。
他从小好学,受到太尉称赞,更加心无旁骛,专心研究经书;党禁解除后,专心从事写作十余年,终成一代大儒。
B.荀爽积极建言,倡导孝道。
他认为公百官应该改正父母去世时不回家居丧尽孝的错误;
后来,父母丧期吊丧问疾等情况,也有所改进。
C.荀爽体恤百姓,关心民生。
他建议朝廷遣散过多的宮女,让她们结婚成家,认为这样做可以完善礼制,减省赋役,安定百姓,对国家大有裨益。
D.荀爽是非分明,操劳国事。
他虽受权臣董卓重用,却不与之同流合污,而是暗中与有识之土谋划对付董卓之事,可惜因病去世,没能实现愿望。
1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二)古代诗阅读(本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②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贫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没写行时的歌舞盛宴与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但字里行间洋溢着激情。
B.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环境,表现了李副使不畏艰苦的豪迈气概。
C. 颔联写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岂能”暗示出他长期驰骋疆场,时常惹起乡愁。
D.这首诗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其口语化的语言,具有亲切洒脱的效果。
15.诗的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前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尽心下》中“,,君为轻”三句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表现。
(2)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责任,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自勉。
(3)《论语·述而》中经常用“,”两句来说明教育学生时,要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电视片《守护南海珊瑚林》在呈现了海底世界珊瑚家族绚丽多姿、的图景之后,回答了珊瑚为何物的问题,随着把珊瑚定性为动物的结论,眼前展现出珊瑚虫与虫黄藻绝妙的共生关系图量,那段生动漂亮的画面与充满幽默情趣的解说,地把虫黄藻寓为珊瑚虫的“房客”。
“虫黄藻用光合作用产生的糖和氧气‘交纳房租’,并赋予‘房主’五彩缤纷的颜色;( ),还将自身代谢的产物二氧化碳及氮、磷等供给虫黄藻做光合作用原料,真可谓佳偶天成,互利双赢了”。
珊瑚的美,就这样通过共荣共生的“关系”建构并诠释出来。
狄德罗还曾说过:“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千变万化,而衰退,而消失。
”
珊瑚虫、珊瑚林、珊瑚礁在演绎了自身生命之美的同时,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而面临美的毁灭。
全球气候变暖和海水温度升高,让珊瑚虫和虫黄藻原本和睦的关系不复存在,从此“六宫粉黛无颜色”,珊瑚的美渐渐衰退。
而对珊瑚不择手段地盗采,海洋酸化,海水污染……更是酿成珊瑚礁“白化”乃至可能从地球上消失的悲剧。
于是,影视片地描绘了以黄晖为代表的年轻的科研团队,夙兴夜寐、,拯救珊瑚、珊瑚礁的科学实践。
17.依次填人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五光十色惟妙惟肖浓墨重彩殚精竭虑
B.五光十色栩栩如生郑重其事宵衣旰食
C.五颜六色栩栩如生浓墨重彩殚精竭虑
D.五颜六色惟妙惟肖郑重其事宵衣旰食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珊瑚虫不仅是虫黄藻的宿主
B.虫黄藻不仅住在珊瑚虫内
C.珊瑚虫则不仅解决虫黄藻的住宿
D.珊瑚虫解决了虫黄藻的住宿之后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关系总是随着美而产生,而增长,而衰退,而消失,而千变万化
B.关系总是随着美而千变万化,而产生,而增长,而衰退,而消失
C.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衰退,而消失,而千变万化
D. 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千变万化,而衰退,而消失
20.下面是某校组织学生到曲阜参加“儒家文化之旅:三日文化修学游”活动时,一位导游在孔庙所作的解说词,其中有五处不合解说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①亲爱的先生们,女士们:欢大家第一次来孔届游览!②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高兴。
③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看放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贤人尸骸的地方。
④两千余年历代的重修扩建,孔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
⑤孔与北家做、承进暑山庄并中国三大古建다(1961年列入世文化遗产名录)。
⑥庙内苍松翠柏茂密,走在林荫路上,无法窥知庙宇全貌。
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⑧瞻仰圣人的陵寝,感受浓浓的儒家文化!
21.下面是某医院为方便病人住院张贴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