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复原力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复原力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当今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挑战。

但是,面对同样不利的情境,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克服困境,显示出良好的适应能力,而有些人却不能适应,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心理学家根据这个现象提出了心理复原力的概念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一、心理复原力的定义
心理复原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定义。

国外学者蒂莫西(Timothy) 认为心理复原力是面对巨大的压力时个体适应、成长的一种能力。

台湾学者朱森楠将心理复原力定义为“个体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运用内外资源积极修补、调适的过程,以获取朝向正向目标的能力、历程或结果”。

美国心理学会把心理复原力定义为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

在2004 年的《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心理复原力被视为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

总结大量心理复原力的研究文献,主要有三种定义心理复原力的方式:结果导向、过程导向和品质性导向。

第一种,结果导向。

强调复原的结果是克服困境、恢复良好适应的功能或行为结果。

这类研究者强调应关注积极发展结果的
价值,对社会技能相关因素、自我效能感等内容比较感兴趣。


北美和英国,心理复原力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查那些早期经历了多种危险因素的儿童是如何成长为一个正常成人的。

第二种,过程导向。

将心理复原力看成是一种动态性的发展变化过
程。

学者拉特(Rutter )认为心理复原力是一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
过程,而学者马斯滕(Masten)更主张心理复原力是一种调适的过程、
能力和结果,强调其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产生作用。


些研究强调心理复原力是保护因子与保护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的过程,有
的则认为心理复原力是危机因子与危机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有
些研究立足于保护因子与危机因子的交互作用的角度,但都从动态历程观
点来探讨。

第三种,品质性导向。

将心理复原力看作是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
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潜能或特质。

这些能力、潜能或特质均指个体
的认知或情感的心理特质,包含人格特质和自我观念。

例如,有责任感、
心理弹性、适应性、良好性格、内控归因、幽默感、乐观信念、良好智
能、宗教信仰、社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未来希望感、目标感、自我动
机、控制冲动、延迟满足能力、情绪和负向感受的调节能力、同理他人的
能力或特质。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心理复原力下了不同的定义,总
的来说,心理复原力是一种处于逆境中能克服危险因素,避免发展功能、
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受损的稳定的人格特质或能力。

二、心理复原力的结构
研究者们发现,心理复原力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内在保护因子
和外在保护因子。

保护因子可以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和增加成功适应的结果。

1.内在保护因子研究者认为心理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本身具有保护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质。

总结有关学者研究,内在保护因子包含助人行为、积极性倾向、积极解决问题、生活乐观、寻求新奇性、独立、能从积极关注中获利;独处、忍受强烈情感、冷静、自我内省、意志力、进取、人格成长的需求、觉察心理需求、对结果的先见之明、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建立界线、自我保护的判断等。

台湾学者萧文归纳出七种心理复原力内在保护因子:具有幽默感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件;虽置身挫折情境,却能将自我与情境作适度分离;能自我认同,并具有独立控制环境的能力;对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来导向的特质;具有向环境或压力挑战的能力;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技巧;较少强调个人的不幸、挫折与无价值感或无力感。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得出内在保护因子所具备的特征有以下几点:具有正面积极的个性品质,例如乐观、进取、较强的独立性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的能力;具有自我主观意识,很自信,有很强的自我认同感等。

2.外在保护因子心理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以外的环境具有促进个体成功调适,并改善会导致不良适应结果的因素。

外在环境包含三种原级系统:家庭、学校、社区。

家庭的保护因子:学者韦斯特(West)等人认为,家庭提供合适的父母角色楷模以及和谐气氛、共享成就、共度休闲时光,不会以拒绝态
度而给予肯定持续的辅导,这些是家庭环境的保护因子;拉特
(Rutte )认为,支持性家庭环境因子指的是温暖的亲子关系,有感情且不会严格批评,家人良好关系等;艾伦(Allen )提出,家庭凝聚力和坚毅力对个体也有保护作用;奥尔森(Olson)等人认为对于家庭生活中关键事件的认知和有系统的庆祝仪式有助于在危机时提供稳定效果,能够使家庭成员具有坚强持久的信念和控制生活的能力,另外对于不同活动都建立和维持例行常规,如在特定时间吃饭也是保护因素。

学校、小区与周围环境的保护因子:拉特(Rutter )认为,在学校环境中提供连结成功或快乐的积极经验,发展与老师的良好关系,与同学保持成功的同伴关系,透过这些经验与关系,产生保护因子的作用。

学者科勒尔(Cohler )认为老师往往是一位重要他人,原因在于老师提供关心和支持的信任关系,使得人在社会脉络因素(social-context )和生活改变因素所交互共同构成的心理复原力得以发展。

所以许多学者提出,老师的角色对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复原影响力,影响的原因在于受欢迎的老师是认同的正向角色楷模,所以老师的角色对复原青少年及儿童的生活影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三、心理复原力的研究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心理复原力的研究与当下提倡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共同之处。

我国学者孟万金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孟万金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从积极方面入手,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克服心理和行为问题,开发潜能,减负增效,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和奠定幸福人生。

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等问题上,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 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