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https://img.taocdn.com/s3/m/46452bc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f.png)
泰山介绍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 岱山、岱岳、岱宗、泰岳、 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 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 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 峻,峰峦层叠。
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高旷 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重巍峨葱郁; 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 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第7页
(写远望泰山整体形象) 岱宗夫怎样?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 齐鲁青未了。 子吗Βιβλιοθήκη 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山色。
造化钟神秀, (写近望泰山秀美高大)
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全部神奇和灵秀 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
明暗由高拔岱宗分割。
第8页
(写细望泰山景物、诗人 荡胸生曾云,感受 )
决眦入归鸟。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 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望岳
岱宗夫怎样?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第1页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第2页
第3页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第4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5页
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 二十四年(736),年轻诗人离开了长安, 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 闲当初任衮州司马。今后大约三四年内, 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 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诗中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 秀丽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远大理想, 从来被誉为歌咏泰山名篇。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 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第10页
赏析和积累
诗歌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能赏析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https://img.taocdn.com/s3/m/504459bf8762caaedc33d403.png)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①腊酒:头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②足鸡豚: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 猪,诗中代指猪肉。 ③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⑤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 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⑥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⑦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 光前来。 ⑧无时:随时。叩门:敲门。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勤奋创作, 诗歌数量惊人。据他自己说:“六十年间万首 诗。”流传至今的《剑南诗稿》仍保存了九千 三百多首,在两宋诗人中翘居首位。这些独具 风采的诗篇,其主要内容正如钱钟书先生在 《宋诗选注》中所说:“一方面是悲愤激昂, 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 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 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 状。”这首《游山西村》所描绘的内容属于后 者。
1、积累与诗人相关的文学常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
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4、背诵、默写诗歌。
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出色的爱国诗人、词人。他出身 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世宦之家,幼年 时逢金兵南侵,他随家人长期逃难, “儿时万里避胡兵”给他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所以陆游为官后一直力主北 伐,但随着北伐失败,陆游被罢官还 乡,直至46岁方复出,远行入蜀任夔 州通判。陆游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 判期满后,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他到 南郑(今汉中)处理军务,实现了他梦 寐以求的亲临前线从军报国的愿望。 金戈铁马、意气风发的军旅生活和雄 奇险峻的山川地势激发了他的才情。 他的诗歌创作在这一时期走向鼎盛, 形成了宏丽悲壮的风格。陆游对这一 段峥嵘岁月十分珍惜,后来将全部诗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189edd2cc58bd63186bd8f.png)
课堂小结
登幽州台歌——总结
• 陈子昂压卷之作。 •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 的意境。
•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
导入新课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 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 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 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 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 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 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0 古代诗歌五首
导入新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讲授新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讲授新课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讲授新课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 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 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 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 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讲授新课
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 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 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 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 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 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 他心情非常苦闷。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36bd4114f78a6529647d5360.png)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镇守东北的松藩总督李尽 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 冀、营三州。通天元年,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 的草包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 知军事。但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才一接敌,便大败亏 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陈子昂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 理睬。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 前锋,以阻敌势。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 降职处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偶尔登上了幽州台,放 眼河山,极目苍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 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 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 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 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 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 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作者·简介
20-35岁:读书、壮游 35-44岁:长安求职 44-48岁:陷贼与为官
48-59岁:漂泊西南
知识·链接
泰山(Mount Tai),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
游景区。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 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称。在汉族传 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 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 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 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 最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ade485a4431b90d6d85c715.png)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 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中岳:嵩山。 •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 安市城北。 • 3.夫:读。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 气。夫如何:怎么样 • 4.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 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 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 山东地区。 • 5.青:指山色。
登幽州台歌
赏析
向前看不
张 前
不见
古人,
见古之贤 君
爱 后 不见 来者。 玲
向后望不 见当今明
主
千金买马 骨?
不出!名这要叫趁 一诺早千啊金!!
你傻吧?
登幽州台歌
一想到天 地无穷无
念 天地 之 悠悠, 尽
独 怆然 而 涕下! 我倍感凄
凉独自落 泪
登幽州台歌
小结
从
时
以
间
自
时
的
塑
空
角
形
作
度
象
背
抒
景
发
1、选自《王临川集》
2、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抚 州临川人,北宋杰出 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 著名的“唐 宋八大家之一”
飞来峰,即浙江
绍兴城外的宝林 山,唐宋时其上 有应天塔,俗称 塔山,古代传说 此山自琅琊郡东 武县(现在山东 诸城)飞来,故 名。
(1)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2)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 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3)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 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缘 :因为。 (5)眼:视线。 (6)塔:铁塔。 (7)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 策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684057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4.png)
举例:《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教师需指导学生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景物描绘抒发情感。
(3)诗歌表达方式的掌握: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需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如对仗、用典等。
2.注重诗歌意境的引导。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对诗歌意境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对比分析、举例说明,我发现同学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所提高,但仍有个别同学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同学,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
3.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诗词创作等活动,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成果展示来看,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但也有部分同学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这提示我在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使每个同学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4.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同学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同学在思考问题时存在局限性。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引导技巧,鼓励同学们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5.关注学生的疑问。在总结回顾环节,我鼓励同学们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通过这个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帮助他们扫清学习障碍。
举例:教师可举例说明五首诗中的对仗手法,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的对仗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表达方式。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d2fca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e.png)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己亥杂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感叹时光荏苒、友情珍贵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歌中的情感与哲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意境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己亥杂诗》相关的诗句,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学生尝试仿写一句诗,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己亥杂诗》的基本背景和意境。这首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所作,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国家的忧虑。它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态度和时代背景。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是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应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1f4641e749649b6648d747fe.png)
课堂·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满 一眼腔河君山国,,大草地堂早犹非 是唐杜李陵有春;。
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 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 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 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 圣”。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 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恻悲愁!
新课·讲解
赏析一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桐城辞赋体,是指中国桐城赋派作 家群创造出来的当代辞赋的新的文学属种)。体式的古朴、 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问题·探究
1.“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答:(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
情态和悲愤。
2.“独”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3.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答: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
怆的心情做铺垫。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新课·讲解
赏析三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 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 景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 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 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 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https://img.taocdn.com/s3/m/718b9744804d2b160b4ec0bb.png)
(1).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2).对英明君王的渴盼。 (3).生命短促 (4).表达了人生的孤独、寂寞、悲凉
小结: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久远;第三 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之阔大。在广阔无 垠的背景中显得个人之渺小。第四句描绘 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 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 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而在这个 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 无门而感到孤独凄凉的诗人形象,因而深 深为之激动。
官场上的潮起潮落
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 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 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 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 ,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 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
这是一个失意人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
故事的主人公仪表堂堂,大有作为,然遇人不淑 以及直言不讳,惹来诸多猜忌之音:
首先在谏言期间,不受重视,深陷囹圄; 其次在参谋期间,自告奋勇,饱受株连; 幸而在忧愤之间,奋笔疾书,得有佳诗;
在走投无路,报国无门后,陈子昂忧愤万分,悲 从心出,终于站在幽州登楼台前写下了这首千古 名诗:《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 实,语言刚健质朴,对 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 九龄、李白、杜甫、元 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 启迪。其诗风骨峥嵘, 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幽州台:
即燕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的黄金台。 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 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 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 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 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5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5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f91376331b765ce0508149e.png)
这首诗,句式有何特点?有什么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 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 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 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 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 情景。全诗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 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 力。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此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 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 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 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 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 意义。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王之焕的“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 向上的人生态度。
写作艺术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 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 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 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 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 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 日的形象。 2.哲理美。 3.虚实相生 。
首联赏析
——远望
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 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 明朗,也更强烈。
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 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
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地 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 烘托出泰山的高。
颔联赏析
——近望
能否通过对这两句的品读,各用一 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 “神”或“秀”,“高”。突出 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 形象。
莫笑
不要笑这里的酒菜没有大酒店里的 精致。
陆游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 间,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bb93377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2.png)
风俗美
颈联表达了江南农村春 社日的热闹景象。读者 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 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 情,显示了他对吾土吾 民的热爱。
从今假设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但愿从今以后,趁着月明 之夜来闲游。能随时拄杖,轻 扣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尾联写诗人的愿望。诗人 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趁 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 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 益于言表。一个热爱农村, 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 象跃然纸上。
风景美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风光,写景 中富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 人引用。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 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假 设无路,忽而又开朗的情景。 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 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 变化的哲理,表达了宋诗特有 的理趣。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村民们在迎 神的箫鼓声中来来往往。 农家虽衣冠简朴,但古老的乡俗却很盛行。 箫鼓:名词作动词,吹箫击鼓. 古风:古老的乡俗.
诗词赏析
莫 笑 农 家 腊 酒 浑, 不要笑话农家酒味薄。 丰 年 留 客 足 鸡 豚。 他们待客的情意却十分深厚。
首联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
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
作了有力的铺垫。 “足鸡豚〞形容农家待客的菜
肴极为丰富,照应“丰〞字,暗示出农民又过了一
个丰收年。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 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3张PPT)
![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836287d1ed9ad51f01df219.png)
客人留恋,表达了诗人对
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
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
淳朴的民俗,流露出热爱农
村生活的情感。
首联:农家——丰年足食物
游 山 西 村
颔联:村外——景色优美 颈联:村内——民风古朴 尾联:希望——随时做客
无喜 限庆 向欢 往悦
己亥杂诗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
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
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
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
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
型的社会意义。
前
登幽州台歌
悠悠 怆然
后
寂 寞 苦 闷
望 岳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 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 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 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 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 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等。
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3.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 眼前的利益,应 该放眼大局和长 远。
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
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
神境界。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登 飞 来 峰
写景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不畏遮目——站得高、看得远 无坚 私定 无果 畏断
议论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游 山 西 陆 村 游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望泰山风景,抒发理想)
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
七下 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七下 20课 古代诗歌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58746c48f01dc281e53af0c2.png)
2、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 (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 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 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 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 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 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 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 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代表作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及《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意思:落花不是没有情感的东 西,它融入春泥后,会更好的 护育新花。 衍生意义:自己虽然辞官,但 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写出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 的精神。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意思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 的视线,自然因为人已站在山的 最高峰。 衍生意义:站得高看得远。比喻 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 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 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4、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 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 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 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 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 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 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 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 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 《示儿》。 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等数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 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有《放翁词》一卷,有 《渭南词》二卷。
人教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8d7a136733687e21af45a953.png)
创作背景
•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 (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 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的 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 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 “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 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 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jì ]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1.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 向后望不见求才的明君。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 我倍感悲伤独自落泪。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 后不见来者。 感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楼远眺,写出宇宙之广阔, 表现诗人不被赏识的孤单寂寞、悲愤苦闷情 绪(大悲怆、大寂寞)。
3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简介
•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
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 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 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 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五首姓名:《登幽州台歌》3.写诗人生不逢时时,怀才不遇的句子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4.写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之间,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1分)(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分)(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4(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⑴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____________ 的爱国情感。
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⑵“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 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
答案:②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望岳》1、《望岳》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果然名不虚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望岳》写诗人凝神细望,蕴藏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句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3、诗中有象征意义,表明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群山的气概和雄心的句子(被后人誉为“绝唱”的诗句,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杜甫的《望岳》中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5、《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6、《望岳》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7、《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本诗运用对偶表现出五律诗工整的特点的诗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6.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3分)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7.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1.词语积累:千寻:缘:眼:最高层:1.古以八尺为一寻,极言塔高。
因为。
视线。
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指。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2.奸佞的小人,当时保守势力。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人生哲理。
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5.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
第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暗写自己之高,为下文。
5. 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自己的立足点千寻作铺垫6.本诗选自,作者,字,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
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之一。
推行新法失败后罢官隐居,病死于江宁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又称。
被列宁誉为“”。
6.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介甫王荆公改革家“唐宋八大家”王文公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句,与苏轼诗“,”也是一脉相承,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1、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游山西村》中不仅写出山村山环水绕的美景,而且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出现新的境界,且表达积极乐观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游山西村》中两句意在说明农家酒味虽薄,而好客情意却十分浓厚: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8.请赏析首联中“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在诗句中的妙用。
(2分)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富含哲理的千古名句。
请你把这个句子中蕴含的哲理写在下面横线上。
(1分)10.古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足”字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醇厚品性。
(2分,意思对即可)9.比喻在困境中蕴含着新的希望。
(1分,意思对即可)10.对田园生活由衷的喜爱和不舍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
请简要分析。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6.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7.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答案: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示例一:“这句诗表现作者正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育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示例二:诗句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
诗句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希望。
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
3.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4.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5.“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6.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在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7.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8.①面对困境时。
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
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二: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纯朴民风的陶醉,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2、找出诗中有哲理的两句诗,并说说其蕴涵了什么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
3、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4、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
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4、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游后诗人意犹未尽,只愿从今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A 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