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试题数:35,满分:100
1.(单选题,2分)如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2019年)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
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朝代
D.铁器时代
2.(单选题,2分)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
A.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B.神农氏画像石刻
C.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
D.西汉的耧车模型
3.(单选题,2分)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
目前,对这一记述最早的实物见证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如图)()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何尊
D.毛公鼎
4.(单选题,2分)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这反映出()
A.诸侯变法
B.三家分晋
C.王室衰微
D.华夏认同
5.(单选题,2分)战国时期,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其代表人物是()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邹衍
6.(单选题,2分)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总数在70万人以上。
其根本目的在于()
A.推动咸阳经济发展
B.实现社会资源均衡分配
C.维护皇帝独尊地位
D.管控地方巩固秦朝统治
7.(单选题,2分)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8.(单选题,2分)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标签,符合秦朝的一组为()
A.诸侯井田制甲骨文青铜
B.皇帝郡县制车同轨长城
C.刺史察举制五铢钱丝绸
D.内阁军机处青花瓷商帮
9.(单选题,2分)有学者指出“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的局面,形成了多元整合的大一统文化。
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局面的措施是()
A.书同文
B.焚书坑儒
C.推行“黄老之学”
D.独尊儒术
10.(单选题,2分)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
它的开通()
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11.(单选题,2分)《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A.刘秀建汉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12.(单选题,2分)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从地理方位来看,下面哪一幅图能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13.(单选题,2分)下列改革中,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的是()
A.商鞅变法
B.王莽改制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14.(单选题,2分)以下科技发明成果,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① 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② 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③ 《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④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A. ① ②
B. ① ④
C. ② ③
D. ③ ④
15.(单选题,2分)曲辕犁(如图)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
耕犁基本定型于()
A.春秋时期
B.汉朝
C.战国时期
D.唐朝
16.(单选题,2分)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
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
六七年,天下大理。
”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7.(单选题,2分)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
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
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
这说明唐朝节度使()
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
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18.(单选题,2分)成语是时代的产物。
“白衣公卿”“一品白衫”“雁塔题名”“春风得意”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9.(单选题,2分)如图1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如图2是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
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
这说明()
A.宗教与宫廷画结合催生地域特色文化
B.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
C.浪漫主义风格始终是古代艺术的主流
D.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
20.(单选题,2分)下面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图示表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的突
出特点是()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夺将帅权力
D.分权以削弱地方权力
21.(单选题,2分)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
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省”的本意为“宫禁”,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最
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元朝行省制()
A.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B.一直是中央派出的临时机构
C.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和对中央集权体制的挑战
D.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性质
22.(单选题,2分)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
体化的趋向。
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元朝设立的军政机构有()
A.北庭都护府
B.宣政院
C.西域都护府
D.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
23.(单选题,2分)下列关于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局势的特点,表述正确的是()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长期不息
24.(单选题,2分)“辽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它们的坚硬,但镔铁也会锈坏,只有金永不变质,我们国家就称大金吧。
”你认为说这段话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A.耶律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赵构
25.(单选题,2分)观察如图两幅示意图,反映的变化是()
A.商品经济发展
B.耕地面积增加
C.海外贸易兴起
D.经济重心南移
26.(单选题,2分)与隋唐相比,宋代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
① 国家对社会成员控制相对松弛
②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③ 重视家族出身的门第观念淡薄
④ 社会形成崇佛抑道之风
A. ① ② ③
B. ① ② ④
C. ① ③ ④
D. ② ③ ④
27.(单选题,2分)据《史记》记载:因为父亲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被迫逃到吴国,后引吴军攻破楚国而复仇。
宋代以后,批判伍子胥不忠的观点愈演愈烈。
这是主要因为()
A.血缘宗法观念的削弱
B.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
C.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
28.(单选题,2分)根据如表所示的信息可以得知,在澎湖地区的管理过程中,明朝政府()
B.加强了对台湾诸岛的管辖
C.推动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D.抵制了荷兰在亚洲的扩张
29.(单选题,2分)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科技方面的卓越贡献主要体现在()
A.天文和历法领域
B.数学和水利领域
C.天文和数学领域
D.历法和数学领域
30.(单选题,2分)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出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
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B.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
C.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互相制约关系
D.内阁辅臣对国是有部分决策权
31.(多选题,3分)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唐朝开放的表现有()
A.鉴真东渡日本
B.法显西游天竺
C.日本遣唐使来华
D.空海长安求法
32.(多选题,3分)历史上的诸多民族不断参与中华文化的构建与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下列属于少数民族制度建设成就的是()
A.猛安谋克制度
B.九品中正制
C.南北面官制度
D.南北分卷制度
33.(问答题,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
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
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
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
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
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材料二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
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
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
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材料三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
北方举人强
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
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
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
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3)你怎样看等材料三中的“南北榜争”反映的本质问题及其最终结果?
34.(问答题,10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北史•魏本纪》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二年,“初令五经群书各置博士,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后,北魏
汉化运动进入高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改革,包括建立新制度、改姓氏、用汉语、迁都城……他曾以冯氏丧事破鲜卑旧规,为其服丧三年,大兴儒家丧服之礼。
--摘编自田照军、肖岚《魏晋南北朝儒学刍议》材料二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
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爱人)。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违反规定);浚(掠夺)
我以求宠(加官进爵),敛索无冬春。
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官吏)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买来了朝廷的恩宠)。
--《白居易集》卷2《重赋》材料三今之散青苗钱(农作物青黄不接时,官府提供的贷款)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十分之四)之息。
--司马光《司马光集》卷60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基本特点,并概括其历史意义。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赋税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目的和弊端的相同之处。
35.(问答题,13分)宋代历史,丰富灿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
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三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
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
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是基于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宋代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商品经济
发展的主要表现。
2020-2021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试题数:35,满分:100
1.(单选题,2分)如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2019年)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
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朝代
D.铁器时代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生产工具演进情况。
关键信息有:为距今(2019年)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
【解答】:根据材料时间“距今(2019年)七千年”和图一磨制石器钻孔石斧可以推断是处于新石器时代,故B项正确。
旧石器时代一般以打制石器为主,不会出现钻孔石斧一类的工具,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
青铜朝代目前一般认为在我国的商周时期,工具早已比图中的进步了,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
铁器时代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出现在周代以后,工具也进步得多,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社会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单选题,2分)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
A.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B.神农氏画像石刻
C.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
D.西汉的耧车模型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根据所学,稻谷是农业的代表之一,因此稻谷遗存能够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解答】:A.房屋不是农业的代表,排除A;
B.神农氏属于神话传说,排除B;
C.根据所学,稻谷是农业的代表之一,因此稻谷遗存能够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故C正确;
D.西汉时期的农具时间已经较迟,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属于重点内容,考生应扎实掌握。
3.(单选题,2分)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
目前,对这一记述最
早的实物见证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如图)()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何尊
D.毛公鼎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西周早期”,并准确识记商周时期的手工业成就。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的精品,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西周早期”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铜器的精品,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西周早期”不符。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何尊是西周早期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公鼎是西周晚期毛公所作而得名,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西周早期”
不符。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4.(单选题,2分)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
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这反映出()
A.诸侯变法
B.三家分晋
C.王室衰微
D.华夏认同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使得华夏族成为广泛的族群,这体现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华夏文化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渗透着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5.(单选题,2分)战国时期,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其代表人物是()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邹衍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解题的关键是对阴阳家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人物的识记。
邹衍是阴阳学派代表人物,创建五德始终说为秦始皇代周提供理论基础。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邹衍是阴阳学派代表人物,创建五德始终说为秦始皇代周提供理论基础,故D与题意相符。
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A、B与题意不符,排除。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C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阴阳家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6.(单选题,2分)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总数在70万人
以上。
其根本目的在于()
A.推动咸阳经济发展
B.实现社会资源均衡分配
C.维护皇帝独尊地位
D.管控地方巩固秦朝统治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关键信息是“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迁徙富豪的行为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加强对地方的管制,D正确;
材料无关咸阳的经济发展,A排除;
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秦朝开创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
7.(单选题,2分)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的内容,要求学生准确记忆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由皇帝直接任命。
【解答】:A.世代相袭是世亲世禄制官吏的产生方式。
B.考试选拔是科举制的选官方式。
C.地方举荐是察举制的选官方式。
D.秦郡县制规定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故选:D。
【点评】:郡县制是秦汉时期的地方官制,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后世王朝所延用发展。
学生要对郡县制的背景,内容,影响全面准确了解。
8.(单选题,2分)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标签,符合秦朝的一组为()
A.诸侯井田制甲骨文青铜
B.皇帝郡县制车同轨长城
C.刺史察举制五铢钱丝绸
D.内阁军机处青花瓷商帮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的读题能力,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后,建立皇帝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同时规定车同轨,修筑长城。
【解答】:A.诸侯井田制甲骨文青铜是先秦时期,故排除。
B.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后,建立皇帝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同时规定车同轨,修筑长城,故B正确。
C.刺史察举制五铢钱丝绸是汉代,故排除。
D.内阁军机处青花瓷商帮是明清时期,故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的读题能力,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属于重点知识,考生应扎实掌握。
9.(单选题,2分)有学者指出“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的局面,形成了多元整合的大一
统文化。
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局面的措施是()
A.书同文
B.焚书坑儒
C.推行“黄老之学”
D.独尊儒术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情况。
解答的关键是从“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局面
的措施”切入,结合汉代儒学进行思考。
【解答】: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局面指的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加强思专制,故D正确。
AB均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排除。
“黄老之学”是汉初采用的治国思想,故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考查了汉武帝重视儒学的措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度适中。
10.(单选题,2分)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
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
它的开通()
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
线路逐步开辟”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根据材料“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可知,丝绸之路德开通有
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故D正确。
A项中“消除”说法绝对化,排除。
丝绸之路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及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C两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11.(单选题,2分)《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A.刘秀建汉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
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中国古代著作的历史著作。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不可能记载东汉初年刘秀建汉的历史,故正确答案为A。
B、C、D均在《史记》记述历史范围之内,但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以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入手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
12.(单选题,2分)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从地理方位来看,下面哪一幅图能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