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学目标: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
了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国家的措施。
重点: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东周开始:公元前①年,西周灭亡;公元前②年,东周开始。
2.诸侯争霸:前提:(1)周天子大权旁落,③制和④制遭到破坏。
目的: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
3.秦朝统一
条件:(1)一些强大的诸侯纷纷改称⑤“”。
(2)—些诸侯国进行了旨在⑥的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
(3)人民饱受分裂和战乱之苦,也渴望统一。
(4)秦国经过⑦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增强。
时间:公元前⑧年。
影响: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⑨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⑩。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制度
1.内容:(1)把“皇帝”定为自己的尊号,显示其至高无上,并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王朝沿用。
(2)自称‘① ",希望世世传承,永掌政权。
(3)皇帝总揽全国②、③、④等一切大权。
2、特点:(1)以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
(2)以显示地位的不可僭越。
三、中央官制
1.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①,下设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③,下达④,并负责⑤。
3.太尉:负责管理⑥。
中央主要官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大权集于皇帝手中。
四、郡县制
1.内容:(1)秦始皇采纳了①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2)地方官僚机构:②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负责③,并定期向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或,主要任务是。
(3)郡守和县令都由直接任命。
2.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
五、历史地位:(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从诸侯争霸到秦统一
情景激疑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停地进行战争。
战国时期的割据混战局面最终为秦统一六国而宣告结束。
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那么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而不是曾号称拥有百万雄师的楚国?或是拥有廉颇、李牧的赵国?、或是曾派荆轲刺秦的太子丹的燕国?
知识归纳
1.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和发展
(1)西周的灭亡: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被迫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周天予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地区,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诸侯也不再听从周天予的调遣。
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进行斗争。
2.秦的统一
(D条件:战国时期为增强实力,各国相继实行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一统天下,饱受分割和战乱之苦的人民也渴望统一,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
实力日益增大,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简况: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典例剖析【例1】在秦统一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 )
A.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 B.战争频繁,人民渴望统一
C.商鞅变法,秦国富强 D.秦始皇雄才大略
【变式题1】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
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 B西周的分封制 C.贞观之治 D.北魏的均田制
知识点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情景激疑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
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以上信息说明了什么?秦朝建立怎样的中央官制?
知识归纳
1.皇权的至高无上
(1)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从上古五帝中取一个“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
他宣布:“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从此“皇帝”成为我国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
(2)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制”,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3)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的调动以皇帝控制发给的虎符为凭据。
(4)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帝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秦朝的中央官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
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就在二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典例剖析【例2】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是 ( )
A皇权世袭和皇权至上 B皇帝称号创立 C“三公九卿"服从皇帝命令D.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知识点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情景激疑秦统一天下后,群臣就如何治理国家问题展开激烈争论。
丞相王绾认为:燕、齐、楚等故地,距离首都咸阳过于遥远,如果不设置诸侯,恐怕很难镇守。
李斯提出异议:周王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但后来彼此相互诛伐,周天子也无力控制。
所以,他反对分封诸侯,主张实行郡县制,认为这样比较容易统治。
到底是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这不仅对秦朝,而且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大。
那么,秦朝最终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呢?
知识归纳
1.郡县制的由来和推行
(1)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2)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
(1)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秦朝一统天下,国土空前广袤,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2)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朝廷任命,主要职责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或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
(3)乡、里是县以下的基层行政机构。
乡有三老掌教化,有秩、
啬夫管司法和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游缴管治安。
乡下面有里,里设里正。
又在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亭长负责治安工作。
3.郡县制的作用和意义
(1)使秦朝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把全国的每一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典例剖析【例3】与分封制相比,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皇位世代相传,以稳固“家天下”的基础B.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D.为提高权威而神化皇权
【变式题3】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是 ( )
A反对郡县制 B推行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测试
1、秦王朝中央执政机构中,负责监察的官员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2、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以后………… ( )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县以下不再设立基层组织
C.地方家族势力已彻底绝迹 D.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3、下列有关秦朝三公九卿制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A.丞相位高权重,独揽朝政 B.三公互不相属,相互牵制
C.九卿分管国家各种事务 D.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4、秦朝“废分封,设郡县,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废除分封制 B.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C.巩固刚刚统一的封建国家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6.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三公九卿制 B.国家空前统一 C.皇位继承制D.权力高度集中
7、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置太尉一职,但又虚设其位,从未任命任何人担任。
主要是由于……………( )
A·皇帝直接掌管全国政务,有利于全国政令统一
B·秦始皇德高望重,所有大臣都心悦诚服,无需建立监督机制
C.缺乏可以委以重任的将领
D·秦始皇要亲自掌握兵权,以便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8、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9、《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这反映了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10、阅读下列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
请立诸于,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
始皇本纪》
请完成:
(1)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为“求其宁息”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日:‘‘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
材料二丞相臣(李)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巨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完成: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观点?其论据是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反驳材料一的观点的?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