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学生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的由来学生作文
清明节的由来学生作文(通用16篇)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学生作文,欢迎阅读!
清明节的由来学生作文篇1
啊,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
人们都赶着去祭拜自己死去的亲戚和朋友,有的人买菊花和美酒;有的买纸钱和香和烛。
可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而且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是多种多样的,是说不完的,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从去年开始,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便于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祭奠亲人。
清明节真是来之不易啊!
清明节的由来学生作文篇2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听信谗言,要杀掉公子重耳,重耳听说后,连忙带着随从逃跑了。
他们跑了几天几夜,实在跑不动了。
因为当时走的匆忙,忘了带干粮,现在一个个饿得不行了。
随从介子推见主人没吃的,饿得连路都走不动了,就走到一旁,从自己的身上割下了一块肉,做成了汤,给重耳端了去。
重耳一看,有吃的了,就大口地把汤喝了。
喝完后,重耳问道:“你真行,从哪儿弄来的肉啊?”介子推说:“这儿哪儿有什么肉啊,这肉是从我向上割下来的呀。
”重耳一听,当时就流下了热泪。
十九年后,重耳在大家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国君——晋文公,为了感谢当时的随从,晋文公便重赏了他们,可晋文公却偏偏忘了犒赏介子推。
有人让介子推去找晋文公,可介子推不肯,他不愿争名夺利,于是就带着自己的老母住进了深山。
晋文公知道后,感到十分后悔,也很内疚。
于是他带着随从,上山去找介子推,找了好几天都没有找到。
这时有人献计说:“只要放火烧山,一逼,介子推不就出来了吗?”晋文公觉得有理,就让人放火烧山。
介子推知道这是晋文公逼他,可他不愿意做官,就是不出山,后来就和母亲一起被火烧死了。
晋文公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被烧死了,心里很难过,这时晋文公发现,在他们母子被烧死的那棵枯萎的柳树下,有一封遗书,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深有感慨。
为怀念介子推,他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再去拜祭介子推的时候,发现那棵柳树复活了。
他就把此树赐为“清明树”,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人们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由来学生作文篇3
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肺腑的传说呢!
两千多年前,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国外。
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
重耳几天几夜没吃上东西,饿得头昏眼花,全身无力。
随臣介子推偷偷地割下了自己腿上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送给重耳。
重耳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问:这是哪儿来的肉?
介子推把真实情况告诉他。
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
介子推语重心长地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主公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贤明的国君。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他念着介子推的好处,想封他做个大官。
于是,他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
介子推不愿做官,都一一回绝了。
晋文公又亲自上门去请。
可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见大门紧锁。
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亲躲到山里去了。
晋文公派人前去寻找。
可是荒山野岭,找一个人哪儿那么容易呀!
有个大臣献计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会走出来的。
晋文公同意了。
大大烧了三天三夜,却不见介子推出来。
大火熄灭后,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坐在一棵烧焦了的老柳树下,已经死了。
晋文公见状,放声痛哭。
当他派人来安葬介子推的时候,发现那棵老柳树的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遗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将遗书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并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去祭奠介子推。
他们走到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丈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
就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祭扫之后,晋文公把这棵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之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
晋文公一直把介子推的遗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
他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百姓们安居乐业,对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清明节,大家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
慢慢地,清明节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这天,人们要给去世的亲友或伟人祭祀扫墓。
有的还把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由来学生作文篇4
春秋时期,一个妃子想尽一切办法让她的孩子成为皇帝。
所以她设计杀死王子,他的兄弟重耳被迫逃离。
途中,重耳因饥饿晕倒在一棵大树下。
在一个叫介子推的大臣手里,看到这一幕,他从腿上切下一块肉,烤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到首都,成为一个君主。
它奖励所有有功的大臣,除了想起过去的介子推。
他很惭愧,立即派人去找介子推,但他没有倒下。
于是重耳亲自去绵山邀请介子推,但介子推拒绝出面。
一些人给了重耳建议:让火烧山走,只留下一条出路。
但是介子推被烧死了。
它非常沉重和悲伤。
第二年,重耳再次来到这里纪念介子推,发现被烧毁的老柳树又复活了。
重耳把这棵树命名为“清明柳”,也把这一天命名为“清明节”。
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让我告诉你!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
清明节到来时,气温上升,这是春耕和播种的好时机。
因此,有“清明前后”。
种瓜和豆。
植树是庆祝清明节的最好方式。
稍后。
由于清明节临近寒冷的日子,寒食是人们禁止用火来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和清明节结合起来,寒食成为清明节的另一个名称。
这也成了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不燃放烟花,只吃凉的食物。
清明节的'另一个习俗是扫墓。
今年清明节前后,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去革命英雄纪念碑的春游。
我们带着太阳帽和小白花去了革命英雄纪念碑。
有许多高大的石碑,上面刻有烈士的名字。
我们低着头来
到常青树前,把小白花贴在常青树上,默默地看着常青树上的小白花...我们不情愿地离开了革命英雄纪念碑...
这是我们纪念已故祖先的“节日”。
这也是我们非常传统的中国清明节。
清明节的由来学生作文篇5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一千年的历史。
我认为它在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含义。
它的起源非常有趣。
清明节与春秋时期有关,当时晋文公和重耳的五个统治者掌权。
重耳的耳垂很大,肋骨相连,一只眼睛里有两只眼睛。
金内乱,公子易我和逃到城外。
公子易臣杀了自封为太子的金,对他更加无礼,只好带狐憋、狐裘、介子推等人去齐国,途中公子一连几天吃野草,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但在荒山上哪有医生?为了他的主人,杰子切下一块大腿肉做汤,把汤送到重耳。
他的病治好了。
到了秦,在的帮助下,他去了晋国,下一次成为。
建国后,晋文公封杀了所有有功的大臣。
有人告诉他肉汤是介子推的肉,还说重耳忘了把印章给介子推。
所以他后悔忘了给介子推一个印,但是现在六位大臣都已经印好了。
他去请介子推做官。
但介子推隐居在绵山。
文公没有忘记他的来历,亲自去绵山请他,但找不到他。
有些人想出了一个坏主意:烧了这座山,他就会出来。
但是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就是不能出来。
后来,他们抓了两株老柳树,烧死了。
文公下令全国哀悼介子推,改名绵山介山,规定全国在这一天不准生火,并种植柳树。
他还把4月5日命名为清明节,也叫寒食节。
两千年来,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视这个节日。
在清明节,每个家庭不做任何热活,只吃一些蔬菜或第二天的绿色球。
最近,中国把它定为法定假日。
让人们有时间向祖先致敬,扫墓和徒步旅行。
清明节的由来学生作文篇6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呢?我怀着疑惑去问妈妈。
妈妈说:“你自己去寻找答案吧!加油,妈妈相信你可以的。
”我打开电脑,开始寻找答案。
找到了!原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流亡途中,
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之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之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之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读了由来后,你的心是否与我一样为介子推舍身救国的精神所感动?你是否和我一样决心要做一个和介子推一样的人?让我们从现在起做个正直的人吧!
清明节的由来学生作文篇7
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清明节,因为它的由来很耐人寻味。
清明节与春秋五霸晋文公重耳有关。
重耳耳垂大,肋骨是连在一起的,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
晋国内乱,公子夷吾和重耳逃亡在外。
公子夷吾杀太子自封晋惠公,对他更加无礼,重耳只好带着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齐国,在途中公子重耳因连日吃野草,发病了,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岭中哪有大夫?为了救自己的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的一块大腿肉生火做汤,把肉汤送给重耳,他的病好了。
他到了秦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做了晋文公,国家建立后,晋文公把手下的有功之臣都封了官,有人告诉他那肉汤是介子推的肉,说重耳忘记给介子推封官了。
于是他后悔忘了给介子推封官,可是现在六部的尚书都有人做了,他去请介子推去做官,谁知介子推隐居绵山,文公不忘本,就亲自去绵山请他,但就是找不到他。
有人出了一个馊主意:放火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和老母就是不出来,后来两个人抱着两棵老柳树被烧死了。
文公一看追悔莫及,下令举国哀悼介子推,把绵山重新命名为介山,规定每年的这一天全国不许用火,并要插柳,还将4月5号命名为清明节,又称寒食节。
两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在清明节这一天家家不动火,只吃一些隔天的菜或青团之类的。
近来我国又把它定为法定假日。
让人们有时间去祭祖、扫墓、踏青。
清明节,标示着中国千百年来的一个传统,说明中国人是讲义气重感情的,中国人有恩不忘,正因为这个,我忒儿喜欢清明节。
清明节的由来学生作文篇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
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
每当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
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要给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经背老母躲进了绵山。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
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与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与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由来学生作文篇9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与除夕)之一。
清明节一般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与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清明节的风俗,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
这就是清明节的起源与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学生作文篇10
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最开始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
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
由于清明节与寒冷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即成为清明节的别称。
也变成为清明节的一个习俗。
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扫墓。
今年清明节前后,我们学校组织
了春游,就是去革命英雄纪念碑。
我们带着太阳帽,拿着小白花,浩浩荡荡地拉到了革命英雄纪念碑,在那里,有许多高大的石碑,石碑上有很多烈士的名字在上面的,我们低着头,来到长清树面前,把我们的小白花寄在长清树上,默默地看着长清树上的小白花……依依不舍在离开了革命英雄纪念碑……
这是我们纪念已故先人的节日,也是我们中国非常传统的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
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
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
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节的由来学生作文篇1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就快到了,天气也渐渐变热了。
大家在清明节前后都干了些什么呢?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所以每年的清明节日子都不同。
要说这清明节,背后还有个小故事呢。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在外,途中,在一
个无人烟处再也无力站起来了。
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下来,煮了一碗汤,让重耳喝,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他发现了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时,留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
即位后他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们,唯独少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而介子推不同意,隐居到绵山里去了。
重耳听后,非常羞愧,带人去请介子推。
可哪找得到?于是有人献计,从三明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了绵山,却都没看见介子推,后来在一棵老柳树下发现了他,他背着他的老母亲已经死了。
重耳见状,痛苦。
装殓时,在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重耳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告知天下,把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听了这个故事,不知你们心情如何?我是很受感动。
原来清明节的背后还有这么感人的故事呀!
先不说了,我还要去扫墓呢!
清明节的由来学生作文篇12
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
在中国,寒食之后
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
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
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
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
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
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
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
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清明节的由来学生作文篇13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