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礼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第2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礼中学2013届历史高三第2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1.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
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B.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解析:B本题考查观点评述。
中国古代官制虽然分权,但不制衡。
故A错误。
据材料后半句话,可知CD错误。
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分掌行政、监察、军事权,由此体现题干材料中的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项职责。
因此符合题意的是B .
2.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
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A.层层推荐 B.注重门第 C.唯才是举 D.打击贵族解析.D “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可见此人主张科举制应该大量取用“寒士”而不是“子弟”,“寒士”与“子弟”相对立,可以推断“子弟”应指贵族子弟,“凡为子弟,议不可进”,说明当时选官制度旨在打击贵族。
3.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解析.B 从材料中“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说明A项错误。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说明B项正确,C项错误。
“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说明D项错误。
4.《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依‘现金借贷’的方式缔结契约的,其所用的语言即为当事人的法律……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
上述规定体现出
A.《十二铜表法》实际是习惯法B.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利益
C.《十二铜表法》兼顾奴隶利益D.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严格的限制
【解析】B。
此题考查的是对古代罗马法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罗马法律对于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5.恩格斯指出:“原来,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
……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其中“这些机构”是
A.内阁 B.联邦议会
C.帝国议会 D.巴黎公社委员会
解析:根据材料“工人阶级”可能通过合法方式参加的。
只有“帝国议会”答案选择“C” 6.“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资产阶级——由平民出身、从事贸易或其他资本主义冒险事业的人组成的中产阶级——的相应发展。
到l9世纪末,资产阶级政治家在西欧很多国家中担任最高领导职务,同贵族分享权力,因为出身不再能保证贵族对国家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的垄断。
富有的资产阶级花钱买大地产,模仿贵族的习惯和爱好,成了遍及欧洲各地的寻常事。
”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人民获得了自由、平等
B.工业革命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房地产业迅速发展
D.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改变
解析:根据材料理解“到l9世纪末,资产阶级政治家”
应该大都是工业资产阶级为主。
答案选择“B”
7.图10阴影部分是某一历史事件的主要发生区域,若给
它加一个简要说明,合适的是
A.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后,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
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C.洛川会议后,八路军广泛建立抗日根据地
D.平津战役胜利结束,长江以北地区基本解放
解析:A。
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
题中图的区域是河北和
山东。
北伐从广州出发,从南向北统一,不符题意,排除
B。
洛川位于陕北,排除C。
图中未能看出长江以北的整体
区域,排除D。
河北与山东是义和团活动的主要区域,故选A。
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解析:A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由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后,人们期望的“和平和秩序”并未实现,民国时期经历了更多的痛苦和失序,社会秩序依然“混乱”。
这说明,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故选A。
B、D与史实不符;C项表述错误。
9.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B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从材料中“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可排除A、C两项;从战役的目的来看,此战役旨在解放长江以北,故排除D。
因此选B。
10.1982年,里根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称,“我现在要叙述的长期计划和希望——自由和民主的前进,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正如它曾将其他压抑人民自由、禁止人民表现自我的暴政弃置一样。
”l984年尼克松在《真正的和平》中鼓动美国政府:“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人民、社会同我们相接触。
……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而是孤立东方,减少它同我们的联系,我们就丢掉了我们对付克里姆林宫领导人的一件最有效的武器。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其标志着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正式实施
B.其实质与杜鲁门主义相同
C.其表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攻势
D.其目的在于推行自由、民主价值观
解析:根据材料理解,其内容阐述是,遏制共产主义。
所以答案选择“B”
11.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我欲打破其安占华北之战略,一则逼其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二则欲其军队分略黄河南岸,使其兵力不敷分配,更不能使其集中兵力安驻华北。
中倭之战必先打破其侵占华北之政策,而后乃可毁灭其侵略全华之野心。
”为实现这一战略意图,国民政府组织了()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解析】注意材料中的两个地方,一是作战地区在江南,二是“毁灭其侵略全华之野心”,结合“淞沪会战”作战的区域以及其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言可知要选A。
12.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
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
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他的合法国家利益。
”这段咨文反映出的新动向是
A.美国强调中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美国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考虑对华采取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政策故应排除A和D;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故应排除B;由于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而且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想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对苏联施压,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13.以下是一位美国政治家的著名演讲:“美国应该做任何她能做的来帮助世界经济的恢复。
……我们的政策不是针对任何国家或是教条,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骚动。
它的目标应该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复苏,以使得自由体制能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得以出
现。
……我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将从美国政府那里获得完全的合作。
”该演讲的历史背景是()
A.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 B.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C.二战后冷战局面出现 D.全球化导致贫富差距加大
【解析】材料中“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复苏”,反映的是二战后的状况。
【答案】C
14. 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一番言论反映了
A.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出现 B.社会主义阵营的日趋瓦解
C.不结盟运动正在逐渐兴起 D.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
【解析】C。
本题考察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变化。
不结盟运动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5.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
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
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解析】D本题对时事能力的掌握要求较高,A项国际政治多极化格局已建立说法错误,仍在建立过程中;B项不少西方国家仍以“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崛起,说法较为绝对错误;C项说法与现实不符,恐怖主义仍威胁着世界各国的发展;材料正反映了当今世界形势下主权国家或集团的对外政策越来越务实。
16.史载,上海轮船招商局每年结账后,均在《申报》和《北华捷报》等媒体上公布信息;开平煤矿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
”这段材料的主要信息是()
A.企业通过媒体发布信息已被公众所认可
B.近代民营企业引进了西方的一些管理模式
C.洋务派的民用企业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一些雏形
D.洋务派的民用企业所需资金全部来自民间资本
【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派的民用企业。
依据所学知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
派打出“求富”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从企业“每年结账”向社会媒体公布信息,到“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还出现股东“可以随时查核”,可看出这些企业改变了过去封建把头式的管理模式,带有近代企业管理色彩,但不是成熟的近代西方企业管理,最多说是一些雏形。
这些民用企业多数是商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所需资金不全来自于民间资本。
选C。
17.《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力水平 D.劳动力短缺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小农“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一生辛勤劳作,才能勉强维持生存。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18.图6是西汉手工业分布图,该图反映了
A.黄河流域手工业水平高于长江流域
B.盐铁业长江流域水平较高
C.纺织业分布较广
D.工业分布集中于交通要道
图6
解析: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
解答时
关键是对地图信息的全面的把握。
从地图手工业
的分布状况看,BCD的表述显然与地图信息不
符,而地图中多数手工业分布在黄河流域,而长
江流域较少,由此可知符合题意的是A.
19.北宋苏辙的《襄阳乐》诗云:“里人种麦满高原,长使越人耕大泽,泽中多水原上干,越人为种楚人食。
”诗句主要反映出()
A.吴越地区充足的粮食输往襄阳地区
B.襄阳地区出现麦稻兼种的农业景观
C.荆楚农业文明对吴越海洋文明产生影响
D.政府移民政策促进了襄阳地区的农业开发【解析】诗中“里人”指的是襄阳本地人,分析诗句的含义,襄阳本地人种麦,越人种稻,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越人原来生活的区域在两广、福建一带,现在在襄阳种稻,说明有移民的情况存在,D选项不仅讲了移民的情况,而且襄阳地区农业的开发也包括了稻麦兼种,所以选D。
20.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最有可能是()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解析】根据对“居民职业结构表”(本表中数据有误,工场主人数占30%,应为工场工人人数占30%)的分析,“工场工人”的人口比例大提高,竟占30%,居民中已经出现了相当的工场主和工场工人,这种现象最早开始于明代中后期的江南苏杭地区。
联系所学,明代私营手工业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部分,中叶以后更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从业人口大量增加。
同时,私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也在变化: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本题选D项。
【答案】D
21.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
……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表明
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 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
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 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解析:A本题考查古代商业。
从材料看,政府对设置“市”的地域有严格的规定,开市和封市严格的时间限制,并对商铺有严格的管理。
故A项正确。
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对对私营工商业是否保护,排除B;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商食官”制度,故D项不正确。
22.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天地。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些“革命因素迅速发展”的最重要作用是()
A.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解析】D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对于欧洲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
首先是引起了所谓“商业上的革命”,直接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和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新航路开辟后,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主要的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意大利的商业地位渐被西、葡、英以及尼德兰所代替。
16世纪中叶,安特卫普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国际贸易的发展,促使新的信贷金融机构,以及股份公司、交易所等相继出现。
这些都使得西欧早已萌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马克思还指出“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B、C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题干“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主要是指“这些革命因素”正在使封建社会崩溃(资本主义社会形成)。
所以选D。
23.以下是英国中央财政支出表。
这一时期英国中央财政支出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投资科研,推动工业革命 B.议会改革导致行政开支过大
C.与法国争霸使开支猛增 D.镇压殖民地的反抗运动耗资巨大
【解析】本题稍难,分析材料可了解到1774年------1782年间英国中央财政支出大幅上升。
根据所学,ABC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可排除,A项英国工业革命发展中,政府并没有在科研上进行大量投资;B项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议会制改革进行,时间上不符;C项1757年------1763年英法进行了七年战争。
本题应选D项,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镇压殖民地的反抗运动耗资巨大。
【答案】D
24.下图是某一世界近代史研究者作的一幅未标记名称的柱状统计图。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图每一组柱状中的浅黑、深黑、白色柱状分别代表的是
A、英国农业、工业、服务业从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B、中国农业、制造业、商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C、英国、法国、美国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比例
D、中国、英国、法国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比例
【解析】结合时间信息,把握图表中发展趋势,逆向思想,从选项印证,采用排除法。
19世纪的中国依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D项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源头之一则是美国,美国应不能低于法国,C项排除。
【答案】A
25.有历史学家概叹“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说明()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发展资本主义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D.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工业化没有影响当时非洲国家而是横渡大西洋扩展到北美,主要原因是非洲国家落后的社会制度和大多沦为殖民地的现状,而美国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故此说明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本题与自然条件等无关联,可排除AB;C项说法较绝对;只有D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20分)中外妇女地位的变迁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监护法》对妇女经济事务进行终身监督……如果她们出现在其他诸如法庭等一般仅有男性出席的公共生活领域,就会引起在座男性的惊奇和不满……墓碑、罗马文学作品以及纪念性铭文都宣扬理想的妇女行为,这包括贞洁、节制和娴于织毛活之类的女红。
——《剑桥插图罗马史》
材料二汉代开始了儒家对妇女贞节观念的建立过程,但在现实的庶民生活中其实仍保有相当的弹性与空间。
宋代贞节观念虽然经程朱的奖励而加重,当时社会,影响尚小。
明代在书籍方面,有徐皇后的《内训》,解缙的《古今列女传》。
在法律方面,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下达这么一个诏令,“民间寡妇,30以前夫亡守志,50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本家差役。
”又命令地方官员制定规章制度,表现突出的赐祠祀,一般的树牌坊,用以奖励贞节……一部二十四史中,明史中的节妇烈女最多。
——摘自费丝言《由典范到规范》
材料三一般来说,其主要影响就是迫使女性走出家庭,进入新的工薪经济……工厂和有薪工作成为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之外的又一选择……而后建立的公共学校也使妇女们受益匪浅。
在那里,她们可以接受与男子们相同的教育。
到20世纪初期,妇女已经赢得了选举的权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响亮的提出了破除三纲五常,反对男尊女年的主张,要求女子参政,大学开放学禁,男女职业平等,社交公开,婚姻自由。
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说:“妇女地位是由社会的‘经济构造’决定的,压迫妇女的不是男子,而是‘有产阶级专断的社会制度’,妇女要解放,只有推翻这种社会的‘经
济构造’。
”……他在《战后之妇女问题》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妇女运动只有成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一部分才能得到胜利。
——摘自罗业心《五四运动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古罗马对妇女有哪些限制。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妇女贞节观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时代背景。
(6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简述近代西方妇女地位改变的原因。
(6分)概括材料四关于妇女解放的核心主张。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妇女地位变化的总趋势。
(1分)促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因素是什么?(2分)
【答案】(23分)
(1)立法限制妇女的经济活动;(2分)限制妇女参与社会政治活动;(2分)强调妇女的贞洁和从属地位。
(2分)
(2)特点:空前强化;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2分)背景:明代君主专制的强化;(2分)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2分)
(3)政治: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2分)经济:工业革命的推动。
(2分)思想文化: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分)核心主张:提倡男女平等;(1分)强调妇女解放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1分)
(4)趋势: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1分)基本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1分)社会制度的变革。
(1分)
27. (15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
阅读与观察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亚洲、非洲、美洲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生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不是由英国人所有的船舶载运的。
都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国、爱尔兰或英国所属的任何其他地方、岛屿、殖民地或领土。
航海条例颁布之后,对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荷兰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导致三次英荷战争。
荷兰屡遭战败.被迫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不得不把维持长达60余年之久的海上霸权地位让给英国。
——摘自《帝国风云录》
材料二 1656年,清廷令沿海各省督抚申饬所辖文武官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一度几乎完全断绝中外正常贸易往来,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
材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