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静水流深,张弛有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
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
——南怀瑾
2021年4月,止庵首部长篇
小说《受命》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从事创作至今,止庵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书评人、编辑,还是张爱玲和周作人作品的研究推介者。
在谈到“止庵”这一笔名的由来时,他说:“庄子有言‘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可以说,静是他一贯追求的人生境界和与世界淡然相处的方式。
看他的作品,以及听他讲话,都如静水流深,不急不躁,缓缓道来,却总能触动读者和听众的内心。
要变成一个不无知的人
在一次访谈时,记者问止庵如何才能接近古典精神,他说:“当我们谈到古典,也许不能限于一己之所知,还得想方设法多知道点儿,变成一个不无知的人。
知道得越多,潜移默化与世界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跟人的眼睛一样,闭上就瞧不见,睁开就看见了。
至于怎么睁开眼,科技也许让方式不同了。
比如现在的人用电脑写作,古人是在甲骨上刻字,然后用竹简、帛、纸,又从毛笔到钢笔,工具虽然不一样,但做事的精神应该
是一样的。
又比如旅行,你要想
从中国最南边到北京,过去的人花一辈子的时间只能来一次,现在几个小时就飞来了,但不管怎样,你都得从南到北,不可能凭空穿越,现代生活方式只是把路程缩短了。
所以谈到古典精神,我最大的担心是现在的人实在太着急,知识上的古典精神比较容易懂,真能做起来的古典精神太少了。
”
止庵先是运用类比,用人睁眼看世界这一浅显道理告诉人们,接近古典精神没有什么捷径,只有多了解知识,多涉猎,才能做到和古人情感相通。
接着,他又以写作工具和旅行方式的转变为例,在对比中告诉人们,无论时代和生活方式如何变化,人们做事的精神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最后,他表明自己的担忧,告诫人们要付诸行动,不要急功近利。
一番谆谆告诫的话,事理兼具,严谨而生动,能够给人明示和方向。
你得有一井的水,才能打出一桶水
有读者来信请教止庵:“如何才能写出长远的文章?一部
作品如何才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止庵回复说:“写作也得有点势利,这势利不能针对读者,得针对自己。
得自己化身成为另外一种人来盯着自己。
在律师事务所里边的,大多数也有一个人专门是唱反调,他会盯着你,哪里说得不全,你写文章的时候也得有一只眼盯着你,这只眼是谁呢?这只眼是你自己,你应该是自己最苛刻的一个读者,你不能轻易放过你自己。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人得知道得多点,写得少点,就跟我们说话一样。
什么意思呢?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你自己知道的怎么也得比写得多。
好比你打一口井,里面能打出一桶水来,但是你得有一井的水,你才能打出一桶水。
你不能说这一个水桶就这么多,哗啦一倒,完了就没有了,或者你根本连一桶水都没有,你非要倒出一桶水来。
”
止庵先是贬词褒用,对“势利”一词作了巧妙引申和阐释。
然后,他又用律师事务所里面有“专门唱反调”的人,指出在写作中做自己最苛刻的读者,表明作家要对自己的文章负责的态度;以“有一井的水,才能打出一桶水”的比喻,形象点出一个作家一定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写出好文章的观点。
止庵两
◆唐丹
止庵:静水流深,张弛有度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63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
不必垂头丧气。
——季羡林
次运用类比,说理形象,由此及
彼,容易引起听者的强烈共鸣。
读书最大的益处就是我不是我们了,我是我
在一次座谈会上,止庵谈到了读书的益处。
他说:“反思我一生,读书对我最大的益处就是我不是我们了,我是我。
什么意思呢?其实读书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我们到底读完书之后是想变得和人一样,还是想变得和人不一样。
如果没有这个问题在那悬着,读书其实没有多大意义。
人的地位、权力、财产、身份,好多是靠关系得来的,靠父母得来的,靠机缘得来的。
但是
一个人的知识、修养、品位靠什
么得来?打比方说,有人给年轻的女孩子做媒介绍一个男的,又有地位,又有财产,但是回来说没看上。
为什么?这人没什么意思。
这个‘意思’是什么东西呢?其实就是修养、品位、知识、爱好。
有时我们和人相处之后会发现这人不错,就是乏味一点,脑袋空,反观我们的人生,确实需要一些东西。
可能这个品位本身什么也不能给你带来,但是它应该为你所有,对你有用处。
”
止庵先是现身说法,指出读书对自己最大的益处,就是让自己变得独特而与众不同。
接着,他抛出“我们到底读完书之后
是想变得和人一样,还是想变得
和人不一样”这一富有哲理的问题,给人无限的深思。
最后他通过举例,告诉人们,读书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高自身的修养,让自己变得有品位。
止庵信手拈来,辩证说理,对读书的益处作了层层分析,对年轻人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不无裨益。
学界评价止庵的文章说:“止庵行文清淡如茶,无喧哗矫饰,落实细节处见其幽微,情感留白处恰当自然,耐人寻味,却不故作高深。
”他的文章和一言一行,无不给人以涓涓细流、丰盈自然的感觉,能够在读书、写作乃至人生领域给人们以无限的启示。
“两弹元勋”邓稼先离我们而去已经30多年了,无疑这是国家的一大损失,也是全中国人民的一大损失。
1948年,邓稼先赴美留学后获得博士学位。
两年后,他放弃了在美国的优渥条件回到祖国,在北京供职于国家的某科研机构。
1958年仲夏的一天晚上,他突然对妻子许鹿希说,我要调走了。
许鹿希吃惊地问,要调你去哪里?邓稼先沉思良久后,道:不能说。
许鹿希又问去做什么,要去多久等,邓稼先对爱妻的回答仍然是只有三个字:不能说!
与丈夫感情甚笃的许鹿希知道,身为科学家的丈夫肯定是有秘密任务在身,才不得不对她守口如瓶。
这也是国家的保密规定,谁都不能违反。
许鹿希于1953年和邓稼先结为百年之好,婚后夫妻恩爱,育有一子一女,一家人其乐融融。
没几天,邓稼先就简单收拾好行
李,与妻子匆匆一别,走了。
邓稼先被调到新筹建的核研所任理论部主任,在环境恶劣的大沙漠里从事核武器研制。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其后又研制成功了氢弹,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研发速度。
在这期间,由于邓稼先近距离
接触了核弹头,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生命安全被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1985年,他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回到北京治疗。
直到此时,妻子许鹿希都还不知道丈夫这28年究竟在哪里工作,做了什么,为何得癌症。
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一天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许鹿希才明白了一切。
看着病床上的丈夫,她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不幸逝世,年仅62岁。
在生命中的最后时刻,邓稼先对妻子说:“要是有来世,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许鹿希说:“好,我们一起!”
一位核科学家,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献身国防的崇高品德将彪炳千秋,永载史册。
要是有来世,我仍然选择中国◆
王
长绪
说林广记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