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视角探索我国女性道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索我国女性道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
策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指导教师:***
20040501
◎项士学位论文
MAsI珏。
S硼IS
内容摘要
所谓女性主义,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批判压迫和歧视女性的性别文化根源,试图建构男女平等的社会图景的一种理论与实践。
它在历史上两大妇女观和西方社会妇女解放两次浪潮的基础上形成,是当代西方社会最活跃的一种社会思潮。
根据政治观点和哲学基础的不同,女性主义主要分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等几个流派。
尽管女性主义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几大流派对两性不平等的根源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它们都有着女性主义独特的理论特色和创新,都关注现存社会制度在塑造两性社会角色时的作用,以及这种角色差异对两性关系和两性地位的影响。
作为女性主义主要内容的女性道德发展理论,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批判传统的女性道德观,力图建构一种旨在实现男女平等的伦理学理论。
它要批判的是贬低和歧视女性的道德理论和实践,它要建构的是男女平等的伦理学说。
其中,关怀伦理学是西方女性主义中女性道德发展理论最突出的成果。
学习和借鉴这一成果,对于建构我国女性道德发展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我国女性道德发展理论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然而,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父权制文化的统治之下,现代女性虽然己从古代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中挣脱出来,但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仍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深刻影响,其道德还是受到父权制文化的制约和规定,始终没有得到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究其原因,理论上是由于传统的阴阳协调伦理文化的麻醉和概念界定的男性准则化;实践上是由于女性社会地位偏低,受教育模式及社会环境对社会性别差异的塑造和强化。
因此,通过采取全面提高我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的主流:加强理论建设为女性道德发展提供指导;女性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发展和完善等措施,必将改变现实中女性道德发展的种种偏差,有力促进我国女性道德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社会性别女性道德道德发展
◎项士学住论文
MAsI珏。
S硼IS
Abstract
Whatiscalledfeminism,proceedfromwomen’Svisualangle,itisakindoftheoryandpracticethatcriticizeoppressionanddiscriminationagainstwomen’Sculturaloriginofsex,andattempttobuildsocietywithsexualequality.ItisformedonthefoundationofthetW0tidesofwesternsocialwomanliberationandtwomajorwomenviewonhistoryandithasbeenoneofthemostactiveideologicaltrendsofsocietyincontemporary,AccordingtOthedifferenceofpoliticalviewpointandphilosophyfoundation,feminismCanbedividedintoliberalismfeminism,radicalfeminism,Marxismfeminism,socialistfeminism,postmodemfeminismandsuchsomeschools.Althoughfeminismdoesnotbetheindependentsubjectonatraditionalmeaningandtheattitudestowardsthesourcesoftheinequalitycomedifferentlyindifferentacademicschools,yetastoepistemologyandmethodologyalltheschoolshavepeculiarityandinnovation,andthe),allfocus011howthecontemporarysocialsystemaffectstheformationofthegenderrolesaswellasonhowthedifferencesbetweenthetwosexesaffectthepositionsofthemandtherelationshipsbetweenthem.
Astheprimarycontentoffeminism.thetheoryofthefemalemoraldevelopmentisakindofethicaltheorywhichpeoplecallcriticizetraditionalmoralsofwomenandthroughwhichpeoplewanttorealizethesexualequality.Thethingsjtwantstocriticizeisthemoraltheoryandrealitythatvilipendordiscriminatewomen,thethingsitwantstoestablishistheethicaltheoryaboutsexualequality.neethicsofcareisalloutstandingeffortofthefemalemoraldevelopmentinwesternfeminism.Tostudyandlearnfromthiseffortis也ekeytoestablishingthefemalemoraldevelopmenttheoryinChinaboththeoreticallyandpractically.ThefemalemoraldevelopmenttheoryinChinahasalonghistory,whileinthefeministperspective,0111"societyisunderthepatriarchy-basedculture’Sgoverning
◎项士学位论文
MAsI珏。
S硼IS
fortoolongtime.ModemwomenhaveshakeofffromthetraditionalChinesethoughtsof‘'thethreeobedienceandthefourvirtues”and“themale.over.female
andsuperiority”,buttheystillbedeeplyaffectedbytraditioninmoralcognition
moralbehavior.TheirmoralityiSalwaysrestrictedandruledbythepatriarchy-basedcultureinsteadofdevelopingfreely.Thetheoreticalreasonsarethenarcosisofthetraditionalethicaltheoryofkeepingharmoniousrelationshipsbetweenthetwosexesandthemale—basedcognizance,andthepracticalreasonsarethelowsocialposition.educationalpanemandthesocialenvironmentalformationandreinforcementofthesocialsexualdifference.Therefore,itisbeneficialtO
moralcorrectingthedeviationinthefemalemoraldevelopmentandwomen’S
developmentinChinatoimprovethesocialpositionofChina’Swomen,include
theconsTucfionofgenderconsciousnessinthemainstreamofdecision,strengthen
thetheorytodirectfemalemoraldevelopment.
Keywords:feminismgenderfemalemoralmoraldevelopment
◎项士学位论文
MAsI珏。
S嬲IS
引言
古希腊著名史诗《奥德修记》中,希腊统帅阿伽门农对英雄奥德修说:“女人总是不可信赖的。
”历史发展到今天,西方关于女性道德的讨论和理论不计其数。
从古希腊开始,亚里士多德就强调,男女之间的品德既有程度的不同,也有种类的差异,倘若一个男人的勇敢仅仅与一个女人的勇敢处于同等水平,人们就会说这个男人是个懦夫。
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女性有道德,而且道德高尚,但他把女性的道德仅限于家庭和对男性的服从方面,认为一个独立的、以家庭幸福之外为追求目标的女性就是丢掉了自己可贵的美德。
他苦口婆心地告诫男女说,男人的品质是节制、公正和诚实,而女人则应学习忍耐、服从、善良和灵巧。
以卢梭为代表的男性中心道德观影响深远。
19世纪和20世纪初中期,是所谓“真正女性”和“女性的奥秘”阶段,虽然认为有女性的道德并赞美这种道德,但基本上还是卢梭时期女性道德论的翻版,而且体现的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直到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女性主义运动进入了学术领域。
在伦理方面,人们发现过去人们接受的许多道德理想、概念和理论本身都是男性偏见的产物,因此,对以往的道德理论有解构和重构的必要。
女性主义作为当代西方社会最活跃的一种社会思潮,其对女性道德发展的视角与理论,在人类道德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
从理论上说,它从女性视角研究女性道德发展,是对传统伦理学提出的关于“什么是道德行为以及如何做才是正当的”提出质疑。
因此它重新检验过去伦理学上的一些基本假定和理论,并对这些概念进行纠正和修订,为建立新的女性道德发展理论开辟出一条可行的途径。
从实践上来说,它以更系统的方式讨论女性普遍关心的问题,其基点是压迫女性的道德发展是不正当的,女性的道德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社会都是有益于女性的发展和人类发展的。
相比于男性,女性在道德上既不短缺、也不低劣。
女性主义关于女性道德发展的理论,不仅是对传统道德的重新思考,而且提出了传统道德研究所没有纳入的内容。
与其相比,我国关于女性道德发展的
1
◎项士学位论文
MAsI珏。
S硼IS
理论显得单薄而无力,女性道德发展的实践也出现了某些偏差。
因此,把女性主义道德发展理论与我国女性道德发展现实结合起来研究,对重新评估我国女性在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促进女性道德全面自由的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不仅如此,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去审视人的道德存在,对于拓展我国伦理学的研究视野,丰富伦理学的研究内容,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女性主义概述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
“五四运动”时期传入我国,最初我国学者把它译成“女权”或“女权主义”。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之后,我国的一些学者根据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又把它译成“女性主义”。
可以说,自“女性主义”产生以来,人们就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它一直是一个歧义百出、争论不休的概念。
留美学者王政(美国斯坦福大学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所研究学者)在她的《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序言中对此作了非常清晰的描述,她指出:“Feminism有别于各种‘主义’,它不是由几条定义和一系列连贯的概念组成的一种固定不变的学说,更不是排斥异己、追求占据思想领域中霸权地位的‘真理7,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涵盖面极广的、各种思想交锋、交融的场所。
它历来同时包括理论与实践。
”。
女性主义既是以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妇女的压迫为政治目标的社会运动,又是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革命。
它实际上是三个层面——政治、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集合体。
从政治上说,女性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革命、一场提高女性地位的政治斗争;从理论上看,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两性平等、对女性进行肯定的价值观念、学说或方法论原则;从实践上讲,女性主义又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讨论、来指称女性主义都有合理性。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给女性主义下一个定义;女性主义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批判压迫和歧视女性的性别文化根源,并试图建构男女平等的社会图景的一种理论与实践。
王政.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咖.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页。
2
◎项士学位论文
MAsI珏。
S硼IS
(一)女性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
当代女性主义理论有两大渊源,其一是它的思想理论渊源,即历史上的两大妇女观:其二是它的社会历史渊源,即西方社会妇女解放的两次浪潮。
1、思想理论渊源:历史上的两大妇女观
在西方妇女史上,存在着两大妇女观:“父权制妇女观”和“父权制批判妇女观”。
当代女性主义的道德理论则是批判“父权制妇女观”和继承“父权制批判妇女观”的产物。
“父权制妇女观”的主要特征是主张“男尊女卑”和男女异德说。
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就开始显露出这种父权制妇女观的思想。
如在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修记》,以及赫西奥德的长诗《工作与时日》和《神谱》中,都反映出一点共识,即对女性的蔑视和贬低,其具体表现便是把女性看作是“灾星”(如战争及不和的原因,“潘多拉”)、物件(如战利品和耕牛),或者是类似于奴隶一样的人。
因为女人生来劣于男人,其职能也只限于生儿育女和操持家务,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中没有任何地位。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父权制妇女观”的典型代表,在他看来,妇女实际上是介乎于自由人(男人)和奴隶之间的人,绝不能享有与男人平等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男女之间的道德也是不同的,男性主导和女性服从的道德地位是由社会的等级制以及人类灵魂的性质和构成决定的。
在近代伦理学中,卢梭集中论述了这种“父权制妇女观”,认为男女两性道德上的差异是由自然本性决定的,是大自然把生儿育女的任务交给了女性。
他提出两性在道德上互补,主张男性的品德是节制、公正和诚实,而女性的品德是忍耐、服从、善良和灵巧,而且女性之所以要温柔是因为她生来要服从有诸多缺点和恶习的男人,因而,卢梭的这种男女的道德互补是以女性的服从和忍耐为前提的。
同时,历史上也一直存在~种“父权制批判妇女观”,其主要特征是坚持男女平等和男女同德说。
如柏拉图认为,男女的美德是相同的,因为人们的天赋是相同的,妇女和男人一样可以承担管理国家的重任。
尽管他的观点中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但与同时代的伦理学家相比,柏拉图还是持有一种相对开明的妇女观。
近代的洛克在批判君权和父权过程中,也阐明了一种积极的妇女观。
◎项士学位论文
MAsI珏。
S硼IS
他不仅承认女性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也阐述了女性教育问题,鼓励她们去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他对“父权制妇女观”的批评代表着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对父权制的冲击,也极大地启发了后来的女性主义伦理学家。
在洛克的启发下,18、19世纪的女性主义者看到女性具有独立的人格、成为有自主性的个体,以及追求自由和平等权利的意义,并以各种方式寻找妇女解放的道路。
2、社会历史渊源:妇女解放运动的两次浪潮
西方社会妇女解放运动大体上经历过两次浪潮,19世纪中期到60年代为第一次浪潮,20世纪60年代以降为第二次浪潮。
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也是妇女解放运动取得的积极成果。
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浪潮的宗旨是追求男女平等,即女性在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与男子享有同等的合法权利。
与此相应,这一历史时期产生的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任务,是以女性主义视角批评传统思想中歧视和压迫女性的内容,坚持以男性为标准的两性平等和男女同德说,论证女性在天性、理性、德性、知识能力方面与男性别无二致,因此没有理由不在社会中给她们以与男人同样的地位和权力。
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浪潮在“个人是政治的”口号之下,把女性解放的目标同改造社会结合起来,不仅从社会政治、经济原因去认识女性的处境,也把女性主义批判的触角伸入到意识形态中去,对各个领域的性别歧视提出挑战。
她们试图咀女性主义来补充、修正和重新建构西方文化。
此阶段的女性主义尽管并没有放弃男女平等的要求,但不再把以男性为标准的两性平等和男女同德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而是追求一种差异中的平等。
(二)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社会性别
女性主义从来就不是一个统一体,其流派纷繁复杂,理论观点各具特色,政治主张有同有异。
它们代表不同阶级、不同肤色、不同国度的女性群体,向社会表达不同声音。
根据不同的政治观点和哲学基础,女性主义主要可以分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等等。
尽管几大流派对两性不平等的根源问题在认识上不尽相同,但她们都极其关注现存社会制度在塑造两性社会角色时的作用,以及这种角色差异对两性关系和两性地位的影响,并向传统的父权制社会制度及其结
4
◎项士学位论文
MAsI珏。
S嬲IS
构发起了进攻。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塑造的。
她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证明,父权制社会的性别统治、性别压抑和它的一整套意识形态,铸造了历史性的女人,使女人按照男人的价值期望标准来塑造自己,从而使女人降为男人的“他者”,男人的“一部分”,成为男人确证自己的参照物,变成了人类的“第二性”。
贝蒂·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中也谴责了传统社会制度对妇女的歧视和压制,呼吁广大妇女冲破家庭的束缚,争取自己的权利。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发现,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不在于生理性别(sex),而在于社会性别(gender),主张把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同由社会文化建构的性别角色区分开来,“社会性别”被大量引用到对两性不平等关系的分析中,成为第二次高潮的核心概念。
“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
也就是说,社会性别是由社会文化形成的有关男女角色分工、社会期望和行为规范等的综合体现,是通过社会学习得到的与男女两性生物性别相关的一套规范的期望和行为。
女性主义作此区分,阐明了女柔男刚、女主内男主外之类的社会性别角色,并不是直接由生理决定的,而是由社会造成的。
也就是说,生物差异并不是造成两性角色及行为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制度和文化因素才是造成男女角色和行为差异的原因;社会对妇女角色和行为的预期往往是对妇女生物性别规定角色的延伸;人们现有的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因而是可以改变的。
在此概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性别理论向20世纪西方盛行的生物决定论以及女性的传统社会角色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虽然多年来女性主义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是,社会性别概念始终是其核心的概念和基本的范畴。
不同的女性主义研究都以社会性别为出发点,探讨女性在历史、文化和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
同时,社会性别也是女性主义切入文学、语言、教育、心理、经济、政治、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等多种学科并在这些领域拓展女性研究的基本理论和范畴。
从理论上讲,社会性别概念已经成为人类知识中非常普遍和基本的概念,在人类认识性别的世界里,社会。
谭兢常、信春鹰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145页。
5
◎徽,。
性别已动摇甚至替代自然性别构造的传统的性别神话,并开始建构起新的以男女平等为理想的性别知识体系。
在人类实践领域,社会性别也逐渐转化为人类实现性别平等的行动和主张。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提出“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
此外,女性在人类和平、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教育下一代以及沟通合作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人们越来越相信:男女社会性别平等是人类平等理念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有消除了性别、阶级、种族等社会差别,才有可能实现人类的美好目标——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三)女性主义的理论特色
1、认识论上的创新
女性主义认识论是女性主义与哲学十分艰辛地结合过程的产物。
目前,虽然女性主义认识论这一概念已得到承认,但不少人仍然认为,女性主义认识论与“正当的”认识论不同。
总的看来,女性主义认识论还没有被知识理论的正式圈子所接受,但是它的创新之处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女性主义的认识论是对男性中心认识论的批判。
其批判矛头指向客观性、理性、伦理的中立性以及价值中立的神话。
女性主义认识论对理性和客观性的批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女性主义认为所谓理性和客观性的认知主体是男性中心的,所以它并不是真正客观的。
那些自以为独立客观的认知主体实际上是一个小小的特权群体——他们是一群受过教育的、通常是富有的白种男人。
所谓的客观性、价值中立和普遍性,正是根据典型的中产阶级白种男性的经验设计的:它压抑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认知者的性别在认识论上是重要的;男性把自己对世界的描述当作了绝对真理,把男性的偏差隐藏在中立和客观的表蒙之下,排斥了女性和下层阶级的经验和特点,其中包括情感、事物间的联系、实践的感受和特殊性等等。
女性主义认识论因此特别提出,应当将以下五种因素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群加入到认识的主体中去。
它们分别是:性别、种族、民族、阶级和性倾向。
女性主义不仅抨击男权主义认知主体,认为他们不可能客观,而且赞美处
6
◎项士擎位论文
MAsI珏。
S硼IS
于边缘地位的认知主体,认为处于边缘地位的认知主体与那些处于社会中心地位的人们相比,更容易看到事情的真相。
其次,女性主义认为纯粹的客观性是不可能的。
她们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揭示出,所谓客观性往往不过是皇帝的新衣。
她们认为,当今世界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现代认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启蒙主义;自欧洲的启蒙运动以来,理性的概念就超越了其他一切概念,占据了统治的地位,人们全都相信人性的进步和科学方法在发现真理方面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事实上人的偏见与预期会影响到观察的结果,因为所有的知识进程和认知者都是具体的、情境中的,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反映了我们作为认知者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及价值观念。
如果认知者根据自己的解释框架来解说事实,那么可以说主体参与了对象或客体本身的建构,使认知者成为认知过程和结果的一部分,这就使客观性本身具有了主观性的色彩而变得不客观。
因此,她们提出要为非理性和主观性正名。
2、方法论上的特色
面对着哲学和科学中那种排斥女性的传统,女性主义者提出新的更适当的了解世界的方法论。
谈到女性主义的方法论,不能不首先提到获得许多女性主义者竭诚赞赏的一个关于女性主义研究的定义,那就是:“对女性的研究;由女性来做的研究;为女性而做的研究””。
由此观之,女性主义方法论完全不害怕被人攻击为不客观,不科学,反倒对自己的倾向性直言不讳。
女性主义研究对方法论领域的贡献可以被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研究领域的拓宽,另一个是研究视角的创新。
女性主义的研究开拓了如下研究领域和撕视角:第一,对特殊群体的研究,例如对上层妇女的研究:对农场农妇的研究;对美国南部奴隶妇女的研究;对美国印第安混血儿的研究;再如美国社会学家巴茜研究了性奴隶现象;还有人类学家研究了印第安医师,研究了世界著名的女恐怖主义者等等。
第二,对特殊行为的研究,例如对养家这一行为的研究;对改进社区环境的研究等。
第三,开创了研究资料的新形式,例如,关于女性的主观社会经验的资料;关于女性主观自我的资料等。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独特魅力或者说区别于传统研究的新东。
转引自李银河.女性权利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7
◎徽,。
西就在于方法论方面的三个特点:(1)新的经验来源和理论来源:女性经验。
与认识论相对应,女性主义方法论认为传统的研究只从男性的经验出发,只关注男人所关注的那些社会问题。
但是仅从资产阶级白人男性的视点出发来定义哪些社会现象是需要解释的问题,其结论必然是偏狭的和不公正的。
女性主义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女性经验的视点出发界定需要研究的问题,并把它作为衡量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种女性经验是多样化的,它来自不同阶级、种族、文化的女人的日常生活经验,而这些支离破碎的主体身份是女性主义见解的丰富源泉。
(2)新的社会研究目的:为女性。
女性主义研究的目标就是为女性提供她们所需要的社会现象的解释。
传统的社会研究一直是为男性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解释,往往是从男人对女人的控制、剥削或操纵的欲望出发提出问题。
女性主义新的研究目的与她们新的问题视角是不可分割的。
(3)新的研究主题:将研究者与公开的研究主题放在同一个批判平面上。
也就是说,在女性主义研究中,研究者本人的阶级、种族、文化、性别假设、信念和行为等必须置于她或他所要描绘的框架中去,这样一来研究者就不是以一个无形的、匿名的、权威的声音出现,而是表现为一个具有具体而特定的欲望和利益的真实的、历史的个体。
女性主义深入所有的学科并使用所有的方法,有时是单独使用,有时则是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由此,女性主义研究与传统学科方法之间形成了既吸收、又对抗,同时又互相给予丰富和发展的关系。
二、女性主义的女性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道德的发生发展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的终极关怀、身心的安顿、人所受到的天良或某种感召等等,它是人之为人的根基。
几千年前的孔子就是把人具有道德之心作为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据,从而确立了入的尊严。
所以我们说,道德是人的一种本质规定。
然而,道德的形态如何,道德朝什么方向发展,则无不受到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影响并紧紧依附于一定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因为,人的另一个本质因素是人的社会性,所以,道德既是一定社会环境的反映,又作用予一定的社会,对人们的。